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教育心得>

教学札记:从游戏精神思考小学语文课堂(3)

智明分享

  船夫2:我的船装璜考究,乘坐舒适,但价钱比一般的便宜,许多游客都认准上我的船。这位兄弟问得很有意思,免费导游?告诉您,我毕业于导游学院,对做导游情有独钟,很乐意为大家服务,只要你们开心、满意,免费就免费吧!

  船夫3:我驾驶很安全。在急驶时,能从容拐弯;拥挤时,能灵活地挤进挤出;在看起来极险极窄的地方,能快速地穿过去,便捷、安全、可靠。坐我的小船,好似给自已买了保险。游客们,请你们把安全带回家。生命诚可贵,安全价更高……

  游客3:我们这儿有几位心脏病患者,一旦在行驶途中发作,你能解决吗?

  船夫3:这不难,我学过医,精通医学。再说,附近的各大医院我都熟悉,一旦有变,我能即刻送他们上医院急诊。

  应该说第一个教学设计不失为一个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学生通过自列提纲,理清了段落层次,明白了组句成段的规律,也感悟了语言。但却是理性充斥,忽略了教学游戏的愉悦和审美。

  如何让儿童在游戏中发现自己?如何直面儿童的自然需求,如何回归基于每一个儿童真实体验的教学过程。案例二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在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材活了,语言活了,学生活了,课堂因此而充满活力,这就是游戏精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在本质上,人都有好乐的天性。而人的任何活动,如果与人好乐的天性相切合,就没有不成功的。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知之这不如乐之者,乐之这不如好之者。”充分揭示了“好之”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真正的游戏是愉悦的,是充满着新奇和创造的。也唯有如此,学生才会身心投入。

  三、渗透规则

  教学如游戏,意味着教学要走出成人控制的阴影,教师与学生都要在心灵的自由引导下,选择自己的行为与责任。但这种自由并不意味着混乱和自我放任,而是有着内在规则的自由,这规则源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建与分享,它至少包括教学公共规则和学科规则。

  教学公共规则指课堂中儿童之间交往与合作的基本伦理道德标准等。如低段课堂经常玩的“开火车”认字游戏时,其他孩子被要求根据“司机”发言的正确与否模仿火车的声音“喀嚓”。在游戏中,孩子们因自己变成火车而感到有趣,“喀嚓”起来十分卖力。

  学科规则则带有强烈的学科属性。如一位优秀教师曾写过这样一个案例:教室里静悄悄的,小朋友们正在认真写字。老师时不时弯下身指导着孩子本子上的点、横、撇、捺,时不时摸摸孩子的头表示鼓励或赞许。细细听,却听到了孩子之间友好的提醒:“小松树!”听到的小朋友立即坐直身子。提醒的孩子则露出友好的微笑,在微笑之间,他自己也坐得更挺直了、、、、、、

  “小松树”,旁人乍一听可能摸不着头脑,但细细体味,这其实透射的是教师的实践智慧。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持续地以“小松树”这一形象来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写字作姿,久而久之,“小松树”便成为师生间、生生间的默契语言。在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身上,我们经常可以阅读到这样的默契语言,这是一种基于师生相互信任的心灵沟通,它能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主动体验,充分发挥自律、互律的效能。当然具体到一堂课上,这样的学科规则往往具化为教师对学习任务的要求。

  再如学习《赤壁之战》一课,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孙权在赤壁之战后举行庆功宴,会给谁记头功?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理由。这里的“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理由”就是引进的游戏基本规则。谁违反这个规则,就不会被大家认可。

  按照伽达默尔的观点,正是游戏中的严肃才使得游戏完整。一定的规则意识同样教学效益的基本保障。

  综上所述,用游戏精神来观照和改造我们的课堂,其目的就是让语文学习变得好玩一点,有效一点,其根本的价值还在于让学生享受课堂的幸福,享受童年的幸福。

作者:莫国夫
公众号:莫国夫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27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