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教育心得>

教学札记:思考习惯才是专业发展的王道

智明分享

  编者按:《思考习惯才是专业发展的王道》讨论的是教师思想,思考与反思的问题。对各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很有帮助。

  昨天晚上,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了。

  在诺贝尔化学奖的百年的历程中,有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大神——斯特•卢瑟福。他首先是一名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是原子核物理学之父、继法拉第之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曾认为“物理学是科学,其他所谓的科学不过是集邮”。但1908年,卢瑟福因“对元素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他“一生中绝妙的一次玩笑”。

  其实卢瑟福最传奇的,还是他作为一名老师的成就。在他的学生中,总共有丹麦的玻尔、德国的哈恩等10位诺贝尔奖得主,他的实验室也因此被人称为“诺贝尔奖的摇篮”。下面这个小故事或许能说明卢瑟福实验室的秘密。

  一天深夜,卢瑟福偶然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实验,便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下午呢?”“做实验。”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继续追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卢瑟福大为光火.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

  勤奋遭到斥责,看似委屈,实际上大有道理。

  勤奋不是教育工作的首要特质。专业性才是。没有专业性做支撑的勤奋是可怕的。极端的例子就是南辕北撤。这样的事例在教育现场中并不少见。只是教育的隐藏性和长期性,遮蔽、麻痹了我们的判断。

  专业、思想、主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建立在长期实践基础上的持续思考。

  不愿思考,工作就会在低水平的层次上徘徊。

  我一直觉得,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高年级的教师。如果学生以后记住你的只是和学生一起在课外玩游戏,而记不起你的课有多么吸引人,你的知识有多么渊博。我觉得还是要为自己感到汗颜。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一只奔忙的工蚁。所有的日子淹没在仿佛很有价值的忙碌之中。看似通过勤奋可以通向光明。但事实上我们面对的是玻璃做的天花板。

  缺乏思考,必会受到现有认知的局限,终至碌碌一生。不妨独处,不妨自己留一只眼睛来看看自己,不妨偶尔拿出时间进行长考。

  时间如海绵,挤挤总是有的。比如对于一个职场中的年轻人来说。起码需要时时思考三个问题:我必须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

  人生其实就如迷宫。这样的问题,问得多了,你就会慢慢建立起对自己的人生使命的认知模型。

  对于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这样的思考习惯更是决定性的。要成长就要会思考。

  尤其是自我反思。

  比如以上一堂课为例。这样堂课上的不错,你可能就要追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上的不错的地方在哪里?二是为什么能够这个环节上的不错?

  如果这堂课上砸了。依然是两个问题:一是哪个地方是你课堂上最不堪回首的遭遇?二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这一类自我追问的思考,最忌讳把责任推给孩子,而把自己从中摘除。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教师永远是课堂的第一责任人。遭遇课堂失败,其实在一个老师的专业成长中,是十分宝贵和必要的经历。是抱怨?还是不懈思考,寻求改进?一定是高手和庸众的分水岭。

  数年前,罗才军老师代表浙江省去参加全国的赛课,上的课是《伯牙绝弦》。在准备的那段日期里,我和他约定,凡试教,必有反思记录,必交与我。那堂课的成功是全国历届赛课中难得一见的盛况。旁人看到的是他获奖的荣耀和日后专业上的风光。但我更清楚这一路他以反思内省为武器的披荆斩棘。如他的《9月5日课后随笔》:

  教学设计及试教到今天,我比较坚守的这个课的基本方向有如下四点:

  一是通过这个课的学习进行一次文化的传承。

  二是通过这个课渗透古文阅读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三是通过这个课增加文言文阅读的体验。以此增加一点对文言文的理解,甚至能引发一点对文言文的兴趣

  四是通过这个课进行一种情感的熏陶和洗礼。

  我的课堂至今试教的结果还是学生有一大半没有起来,没有被激发,被点燃,原因何然是我的整个课堂行进中没有集聚更多的人和更多的心参与进来!这是现在最棘手、最需要思考的问题。究竟原因何在?

  我十分担忧的是这个课故作深沉,如何引发更多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学得轻松又有内涵?如何把古文学出新意?如何让这死了的文本真正活在当下?这个课的语言习得上又可以有怎样的创造?怎样呈现出我们的创新却又不失课的凝重与古朴?

  反思不只针对自己。作为一个教师,一个知识分子。独立思考应当是最宝贵的素养。一样需要反思的是还有其他看似成熟的外部经验和思想。

  所有的远方,其实都与我们相关。

  对于权威和经典,要尊敬,但绝不是盲从。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对待外部的经验,当是以我为主,择善而从。学习本质上不是我注六经,而是六经注我。

  “在一个广场上,人挤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你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就知道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来说其实毫无意义。”

  自由在高处。由此你会看到更多的人生风景。在相对的高处,你能摆脱底层食物链的拥挤。

  你可以往相对不拥挤的地方去,你也可以对眼前的一切不合理说不,你可以让身心相对自由的。

  最近看到一个词。很受刺激。“教奴“。

  教师不千万要沦为教育的奴隶,这是一种教育的极端异化。

  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教师更应该是。

  这样想着,就写了这篇文章。和有缘人共勉!

作者:莫国夫
公众号:莫国夫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27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