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教育心得>

教育札记:作文教学的忧思及其他

智明分享

  编者按:一篇好的作文,需要有好的心灵观察力。《作文教学的忧思及其他》就是一些对作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暑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参加培训。听到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的特级教师何杰老师讲到一个北京高考作文的事例。

  2013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是有关手机的,结果5万多同学中写得最多的是的春节时全家吃饭看手机,爷爷把桌子翻了。大概十位同学中就有两三位学生作类似的构思。

  回来我查阅了一下,这道作文题是这样的:

  2013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爱迪生如何看手机

  科学家: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是什么?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和文学家关于手机的不同看法引发你什么样的想象和思考?

  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

  何杰在讲课中说,绝大多数的文章全是骂手机。几乎没有文章展现科技对人类的价值与意义。

  这确实从一个方面暴露出了学生思维的狭窄和线性化。在长期的埋头刷题中,我们的学生思维品质不高,特别是当下国际教育中颇为关注的高阶思维能力——审辩式思维没有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应试而作,应命而作是当下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常态。考什么,教什么是老师们约定俗成的规则。但对于作文学习来说,真不应该全是病怏怏、死气沉沉的技法分析,不应该是一道道作文题的套作计算;它本来的面目应当是我手写我心,应当是为我立德立言,应当是为我沟通世界,应当是为我更加美好。

  作文说到底应是审美的体验和传递过程,是生命脉动的记录和留存。

  可是我们的孩子太早失去了思维的弹性。最近翻看了一场小学生作文比赛的文章,让人动心的太少。不少孩子的笔触老气横秋,词藻华丽,却空洞无物。这样看似四平八稳、滴水不漏的文章,表达失去了冲动,言语流失了趣味。这样的写作,是没有成长性的。

  不客气地讲,我们的作文学习,很多时候已经类同于动物园中对猴子的训练。一旦考试的绳索被解开,很多学生就会终生远离写作。人生也失去了用语言表达自己生命的深层体验的可能,失去了一种用语言救赎、抚慰自己的可能,失去了用语言进一步创造自己自由丰富人生的可能。孩子在起步作文时就不敢“随便写”。在患得患失中。孩子的言语表达冲动就慢慢枯萎。

  我们不少孩子的作文,已经被成人教坏了。

  作文教学现场当前存在两大麻烦:一是只有训练没有育人,二是布置了事,教学缺失。这样的教学,无疑是败坏了学生作文的胃口。

  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什么是好的儿童作文观。好的儿童作文大体应当是用语准确,内容有物,情感动人。指导儿童写作一定要唤醒孩子的言语表达冲动,培育儿童在庸常的生活的小事中有敏锐的生命感知。这时是语言体察生活的回归。

  小学生的写作一定要从所谓的好词好句、从宏大的意义中解脱出来。

  准确是最大的优美。这是我的书面言语表达的核心理念。

  在我看来,小学生的书面表达,有意思比有意义重要的多。

  当孩子的作文被赋予太多的修饰和大词,他内在的言语生命的冲动和与生俱来的敏锐感知就会被挤压,直至枯萎。这在我们大量的应命而作的读后感,观后感、各类宏大主题的征文中可见一斑。

  在内容上,儿童的写作应当没有禁区。这是成人世界应有的温情和雅量。为大人提建议,幽大人一默,都应当被视作是孩子习作的新边疆。

  真实地写作,才会让孩子去真实地、用力地观察和感受到身边人、事、物。

  我这里特别想指出的是,写作语境中的观察确切地说是文学性观察。这在我国的写作教学理论中是被长期忽视的。为此,我还曾经在上海师范大学的学习时向一位写作学教授当面质疑。

  教师如果只是笼统地讲观察,会混淆于科学性观察。科学性的观察重在全面精准,而文学性的观察则重在于用心体会和感受,由眼入心,由形生意,是文学性观察的必由路径。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此,孩子在对生活的观察中,才会去关注、捕捉自己心灵的微妙感受和细微声响,这往往会是孩子作文的灵动独特之处,也是孩子文学思维的萌芽。

  我女儿的《记忆的藤蔓》一书中的诸多作文样例,大致能够佐证我的这方面的习作教学思想。

  写完这篇文章那个,我看到了朋友圈中部编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先生最新发言:“高中语文特别是高中作文教学,全线崩溃!”作为本轮中国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总设计师,温儒敏的论断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出人意料的是,至今温儒敏的言论并没有遭到业内众多语文特级教师的反对。

作者:莫国夫
公众号:莫国夫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27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