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美文欣赏>

考试感悟随笔:艺考官日记

智明分享

  编者按:艺考跟高考一样,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艺考官日记》就从一种角度讲述了艺考的问题。

  (1)

  乌泱泱的考生,能不能海选过关,艺考官说了算。

  百里挑一,出类拔萃不容易,人海战术里,冒尖的那些考生凤毛菱角。

  考官眼睛看酸了,“眼毒”都看出来了。挑出来的,一准将来会是苗子,当然,今天就算留下来,也还得过五关斩六将。

  考官眼前一拨拨的考生,都像自己的孩子 ,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恨铁不成钢,捏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都想揽在怀里,都想孵成小鸡。

  孩子们的天性毕竟还没解放,艺术灵性毕竟还未被开发。懵懵懂懂的来,嘻嘻哈哈的去。挥一挥手,不带走半片云彩。

  孩子和他们的家长都以为,艺考门槛不高,成名机遇又多,名利双收一举两得。

  学院有学院选拔的标准,南艺有南艺造星的魔法。考官有考官“猎人”的眼力。不会错过人才,不会埋没人精,当然也不愿误人子弟。

  蔡院长说的好,他们抢占了“天下第一招”的先机,也想“先下手为强”。蔡院长旗下的电影电视学院,如饥似渴又阅人无数,挑出来的都是好苗子,教出来的都是人尖子。八万艺考生,蔡院长的学院,就独占了四万。蔡院长忙得脚不沾地,心里却美得不行,嘴角始终隐隐挂着一丝偷笑。

  南艺影视学院是全国的一家造星工厂,进来的只是原料材,制造加工出厂的,一定是合格和精良的优质产品。

  没被选进厂子的,多半不是那块料。考官们的眼睛都很亮,很毒,绝不会放过和错过眼前闪过的一颗星,一片云,一只鸿雁。

  考生乌泱泱的来,又乌泱泱的去,他们的背影里写着这个时代的掠影,也落下他们各自青涩的个性。

  学院是善良的,清醒的,考官是感性的,也是理智的。他们不仅是在为学院,而是在为江苏,为全国,选苗,育苗,植树。考官大小也是个官,有道是:当官不为艺术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2)

  2000后孩子们对艺术的向往和与痴迷,盲从与半解,执着与青涩,全写在他们的脸上和还没发育成熟的体格上。

  她们,或者是她们身后的老师们,包括为他们临时抱佛脚的培训机构,也只是教会他们如何应考,如何让自己的表现大胆出位,夺人眼球来不及让他们去深入的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积累。越是这个时候,与生俱来具有艺术天分和潜质的孩子们,虽然他们稚嫩,平凡,单一,考官们反而喜欢这样没有过渡雕琢的孩子。

  最可怕的是被所谓“培训机构”训导出来的考生,他们以为朗诵《阮玲玉》,朗诵《商鞅》的台词,能够一下子博取考官的欢心和青睐。其实,反而会暴露他们的模式感和幼稚。也暴露出一些机构急功近利的教学手段。

  按说,歌唱不应该是当今孩子们的弱项了。然而,这两天,考官们从考场上还是收获了一阵阵的哀叹,该怪罪那些所谓的“唱吧”?还是成天挂在孩子们耳朵上的“耳机”呢?不会有如此大面积,大规模的“音准”灾难侵蚀这群孩子们吧?按说,艺术已经普及到没有“盲区”和“死角”的地步,千不该万不该会有如此不堪的现象出现啊!这将是潜伏在孩子们身上一种致命的“病毒”侵入。

  这些天,省城地头上的戏剧,表演,播音,导演,教授“大咖”和后生们,都聚齐在南艺的这栋楼里。都被封上一个“艺考官”的头衔。这群人很有使命感,责任感,他们好像并不看重自身的价值,倒反看中学院的艺术价值和标杆。他们的眼光是敏锐的,精准的,善意的,也是苛刻的。他们心中非常渴望为学院选出戏剧,影视的“未来之星”,然后有朝一日,再有像“张艺谋”,“冯小刚”这样魔术师一般导演的发掘,推送,让他们一夜成名,一鸣惊人,万人瞩目……

  这群老少考官们难得聚到一起,“青妈妈”着实做了一桩好事。见谁拍谁,拉过来就合影,就自拍,就发朋友圈。照片上的每一张脸,都烙印着这座城市里戏剧,影视,广电的一段历史,一幅画面,一部长书,一首咏叹调……

  师傅长,师傅短,师哥师弟,徒子徒孙的相互称呼着,亲昵着,那间即是阅览室,又是临时饭堂,考官休息室的屋子,每天洋溢着属于这个圈子的亲和力和艺术魅力……

  也许若干年后,那些乌央乌央的考生人群中,会有几人加入到这个圈子里,也会成为圈子里的佼佼者。这就是一轮一轮的艺术传承和人才推演。

  考官们宁愿把所有沧桑和岁月痕迹留在自己脸上,留在自己蹒跚的步履中,也不希望错过孩子们的艺术天分,艺术追求和艺术抱负。每一天,每一场,在考场上,考官们的热血都是沸腾的,那双眼睛瞪得都是浑圆的……

  他们多么希望,每天都能看到一个当年的自己,都能发现一个让自己眼睛一亮,为之心动的后生……

392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