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故事的读后感:有一种幸福叫“电影饭”
编者按:《有一种幸福叫“电影饭”》是同平台的一篇文章,作者看完后感触很深,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篇读后感吧!
7月12日,晓聪同学发表于微信平台〖咱们村〗的一篇文章叫《有一种幸福叫“电影饭”》 ,很巧合,我在11日夜里写了散文《回味》,这“回味”好似是与晓聪同学的文章相呼应的。
如果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晓聪同学所写的“电影饭”会令人匪夷所思,看题目更是感觉莫名其妙,内容描写70年代农村人的一种生活情况。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现在叫镇,以前叫公社,一个公社大约由20多个自然村构成,那时每个公社有一支电影放映队,每个月由公社派这支电影放映队到各自然村轮流播放一次露天电影,大概一个月一个村能轮流放映一次电影,那时候各个家庭的口粮还不是很充足,平时大部分家庭是以稀饭和蕃薯为主食来填饱肚子,能吃上干米饭大都是在节日、或者家里来客人为招待客人请吃干米饭。
那时总有干不完的农活,一年到头好像没什么空闲时间,也没什么娱乐或文艺节目,小孩子娱乐的节目不外乎拔箍、跳马、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瞎子抓人、抽陀螺等,所以村里轮到放映电影的那一天就是头等乐事,好象有不成文的规定,轮到村里放电影日子也是解善生活的好时光——吃一餐白米饭(或白米蕃薯饭),送饭的菜也相对改善些,当时的蔬菜品种特别少,印象当中仅有春菜、厚皮菜(这种菜主要用于来喂猪的)、韭菜和小白菜之类,而且这些菜基本都是自给自足,平时买得起猪肉的家庭很少很少,家庭做菜习惯性放一种调味料——“初汤”,这些蔬菜要是缺少猪油放点初汤进去,还真是起到爽口的作用,吃起来感觉会很美味,我家当时就做起了“初汤”生意。
有了“电影饭”,村民煮菜放“初汤”,这“初汤”生意明显比往常好几倍,我家在海田村,70年代我们村的人口约4000多人,分成四个片区,我和我三哥每人分二片区域去穿街走巷卖初汤,基本上是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后,各自挑着一担“初汤”去卖。因为我小,母亲就安排我在家附近的一、二片区去叫卖,我三哥就在三、四片区去叫卖,在没有时节的时候,我兄弟俩每人每天只能卖到几角钱,有了“电影饭”的晚上,每人大致能卖到二元钱左右;这初汤生意从利润比例来说是蛮好的,到汕头市进货一斤是七分钱,卖出去一斤是一角六分,一般情况下,一户人家每次也就买二分钱到一角钱!当然这利润还要包括家里几个人的劳动力和往来汕头市的渡船费。
因为聪同学的“电影饭”文章,让我回味了电影饭用到的“初汤”,虽然,那时候因为卖初汤,我失去了童年的玩耍时间(在我印象当中,我的童年几乎没玩耍),但帮家里赚到一点小小的收入,或许这就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其他的孩子拥有一种幸福叫“电影饭”,而我,因为“电影饭”多卖了初汤,为家里多赚了几分钱,我想,这是我比别人多出的幸福吧!
作者|蔡玉崇
公众号|咱们村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