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教育心得>

向孩子学习:人小心不小

春生分享

  编者按:现实中,小孩人小心不小,请你放下“大人”的架子,向“小孩”学习。因为你迟早会成为“古人”,他们才是“未来”。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的文章吧!

  向孩子学习

  没有点想法

  最近在学习心理学,是为了了解自己,更是为了让自己更热爱生活。然后,哪怕被人笑话说学陈铭同志“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也罢,想把自己对生活的热忱和感受到的所有都分享出去——偷偷告诉你,改变世界其实比改变自己也许还要容易些。

  今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首特别可爱的小诗,据说是陶行知先生写的。读来初觉莞尔,再读又好像有些味道了。

  这首诗是这样式儿的

  陶行知先生,很多人只觉名字如雷贯耳,却知之不详。我也如此,对于先生的认识大概只停留在当年听过的“三块糖”的故事里。知道先生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仅此而已。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1]。

  1946年7月25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患脑溢血去世[2]。

  ——来自360百科

  但是,今天我们这篇文字不是用来纪念陶行知先生的,也不是用来讲几块糖的故事。而是从陶行知先生的这首小诗开始,真正的去看孩子,然后,把孩子作为你情感的老师。

  为什么先生的小诗里说,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

  我们又怎样去向孩子学习呢?

  且慢慢道来。

  我曾听过这样的一个很难理解的理论,我们所认为的“老”与“少”可能并不真实。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普通古人,都没有我们现在拥有的知识多,也没有我们对于徳先生和赛先生的追求要热烈,现在社会的二十年所发现和创造的文化内容,比过去五千年还要多而丰富。相比之下,古人虽“老”,实为“小”。反之亦然。

  所以,我们对于年长者要包容,对于孩子要敬畏。(当然,这只是基于一般情况,伟大往往是超越年龄限制的)

  正如之前有人说的,为什么文化的极大繁荣,反而没有古时候那种经典出现呢。这很正常,一个常年吃素的小沙弥第一次吃到肉食时,这种来自动物脂肪带来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很有可能直接冲击到他对于佛祖的敬意。而当茹毛饮血的原始人第一次感受火的时候,那种温暖和恐惧也很可能直接颠覆他的认知——可是,我们现在的认知还那么容易被颠覆被感染吗?越来越难了,因为我们拥有让自己变得足够“难以理解”而世界却足够“容易探寻”的能力。只要我愿意,我花费一年的时间,甚至我可以自己设计装修我自己的房屋……

  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理解“妈妈在做什么”却难以懂得“孩子在想什么”。

  你还以为孩子小吗?你还以为孩子不懂吗?

  当然不是的,他们或许心智不够成熟不够理智不够完善,但是他们情感更加健全更加丰富更加饱满。至少比你我更好不是吗?

  你还在自以为是的安排你的孩子吗?

  开玩笑,你难道认为你知道二十年后的世界需要什么技能,崇尚哪种生活甚至使用什么货币吗?

  你还在孩子面前说一套做一套,教导他们“伪善”却不教导“真恶”吗?

  【两手一摊】你自己都不一定可以保护好自己,你还遮住他们的眼睛,编造你听过的童话故事,然后等他们真的走入社会的时候,留下“黑化”的种子吗?

  请允许我小小的吐槽一下,接下来是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也是我希望你和我一样能感受到的一些小的建议。

  和小朋友成为朋友,不管是你的孩子还是路边的淘气包。因为他们会告诉你,哭有时候不需要更多的勇气;

  谨守和小朋友的分寸关系,尊重小朋友的个人独立性。因为他们会教会你怎么说“我喜欢”和“我不要”;

  分享自己的“喜爱“给小朋友而不是自以为是的“应该”。因为他们看世界的心灵比你敏锐和聪慧,你会更接近世界的本质。

  最后的最后,请你放下“大人”的架子,向“小孩”学习。因为你迟早会成为“古人”,他们才是“未来”。因为他们会比你“大”。如果可以,请你把你看到的真实告诉他们,然后蹲下来,看看他们视野里的真实——更直观、更残酷、甚至更伟大。

  公众号:没有点想法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03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