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考试指导>

你不能错过的2018年高考物理备考秘籍

春生分享

  编者按:2018年高考物理考试大纲与2017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考试内容和范围与2017年保持一致。这篇文章从近三年考题看趋势,对你会有所帮助。

  考纲总体分析

  2018年高考物理考试大纲与2017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考试内容和范围与2017年保持一致。在对问题解决过程中“探究能力”的要求上,2018高考考纲把“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在其他五大能力的考查中”改为“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加以论证解决等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在五大能力的考查中”,增加了“并加以论证解决”,对“探究能力”的要求更加具体。

  02

  从近三年考题看趋势

  对2018年考纲的解读应该放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从前后各两三年的考查续列中综合分析。2017年,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在上海、浙江试行,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首批将有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在三年后的2020年实施新的高考方案,随后的两年,新的高考方案将陆续全面铺开。从某种意义上说,18、19两年的高考,将是现行方案下的“末代高考”。站在课程改革的转折点上,这两年的高考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一是稳定、二是过渡。

  1

  稳定:末代高考稳定第一

  与17年考纲相比,18年考纲知识内容表中知识点和考查要求均无改变。试卷结构固定,必考部分的题型、题量和分值保持不变。即8个选择、2个实验题(其中力学实验1个、电学实验1个)、2个计算题,自17年起,选修3-5内容调整为必考模块,选考部分由原来的三选一改为二选一。必考题和选考题的命题方式不变。最后两年,高考物理全国新课标卷将会延续这一模式。

  2

  过渡:从过渡的需求看变化

  2017年物理考纲相比16年作了较大调整,选修3-5调整为必考模块,17年高考是选修3-5内容回归的过渡年份,在试题中此部分考查比较简单,共两道选择题,分别是14题的动量和17题的聚变核能,均为单项选择题,难度很小。2018年考纲虽无变化,但对选修3-5知识的考查将会正式展开,3-5在18年的考查方式将成为关注的热点。比如,17年动量没有进入计算题的综合考查,18年在计算题中出现的概率将大大增加,但是否进入压轴题则模棱两可。电磁场综合问题以及电磁感应的压轴题也应引起复习时的关注。

  新课程对提升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体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要素的考查会有所体现,对模型抽象、推理论证等能力的考查将会加强。

  3

  近三年全国新课标Ⅰ卷考试落点分析

  (1)选择题落点

  相对于前三年来说,17年选择题知识落点变化较大。15、16和此前的14年(表中未列),选择题必考知识点为:

  ①电场的性质、②洛仑兹力(实际应用)、③交变电流(变压器电路)、④万有引力、⑤速度图象

  17年选择题除电场的性质外,其余四个均作了调整。综合前三年考查情况,选择题考查的高频知识点为:

  电场的性质、复合场、万有引力、电磁感应、速度图象、牛顿定律、变力平衡、功能关系、平抛运动、竖直面圆周运动。

  17年考纲将3-5调整为必考后,选择题中增加了一道核聚变核能的题目,正常情况下,后续两年的选择题中,应该有一道原子结构原子核的题目。

  从题目编排比例上来看:15、16年均为力学4题+电磁学4题;17年为力学3题(必修1、2+动量1题)+电磁学3题+力电综合1题+原子核聚变1题。

  后续两年可能调整为:力学3题+电磁学4题+原子物理1题;或者力学4题+电磁学3题+原子物理1题;又或者力学3题+电磁学3题+力电综合1题+原子物理1题。

  (2)实验题落点

  实验基本环节的考查分布

  从题目编排和符分比例上来看:近四年一直是力学和电学实验各一题,分数5+10或6+9。

  新课标卷对实验环节的考查范围广。交叉分布,但近四年一直是小力大电。

  立足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选取和读数、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等传统考查点,近两年开始向数据处理与分析论证倾斜。

  误差分析14年考查,15、16、17年均未考查。

  新课标卷实验题的最明显的特点是在基本实验的基础上有拓展创新。15年创新实验情境为一个粗制玩具小车通过凹形桥最低点时的速度的实验。16年为电路设计创新:将滑动变阻器与热敏电阻、报警器相结合的电路控制设计。17年为滴水小车的匀变速运动,且在电学实验原理设计上也有创新。

  (3)计算题落点

  两道计算题,24题12分,25题20分。其中一道为纯力学,另一题为力学与电磁学结合。两道题交叉分布,编排顺序不定。

  力学计算题:15年为25题,板块问题,深入考查牛顿运动定律;16年为25题,以斜面、弹簧情境综合考查牛顿定律、平抛运动及功能关系;17年为24题,以飞船返回地面为情境,考查重力恒定条件下的机械能问题。

  力电结合计算题:15年为24题,考查安培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16年为24题,考查导体棒切割类的电磁感应问题;17年为25题,以恒定重力加恒定电场力考查直线运动中牛顿定律的复杂应用。

  从新课程实施以来电磁学计算题的考查重心来看,2010年的前后五年,电磁学计算题集中在带电粒子在复合场及有界磁场中的圆周运动问题,包括质谱仪、回旋加速器、电磁流量计、霍尔效应等实际应用。跟踪这部分内容的考查轨迹发现,14、15年在选择题中考查了洛伦兹力作用下的圆周运动,均不涉及有界磁场,但16年新课标Ⅱ卷中考查了圆形有界磁场;新课标Ⅰ卷16年为质谱仪,17年为电场、磁场、重和场的叠加场。与此同时,14年17年在25题考查电场和重力场叠加,分别与平抛运动和直线运动结合;15年在24题考查安培力平衡;16年在24题考查导体棒切割类电磁感应问题。不难发现,近些年计算题的考查重心已经发生了转移,转向了带电质点在重力场、电场或磁场中的动力学分析和功能关系,以及电磁感应的动态分析、安培力应用等问题,电磁学部分的涉及面更广,力学色彩更浓,且不影响另一题纯力学知识的考查。

  力学计算题相对稳定,考查高中力学的主干知识,包括直线运动、受力分析与牛顿定律、平抛、圆周、功能关系与能量守恒等。可以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深入考查,也可以横向综合。

  万有引力的考查具有特殊性。14、15、16为选择题,17为计算题(人造卫星情境,重力恒定时的机械能问题),18应调整为选择题,或者在计算题中直接考查人造卫星的机械能问题。

  动量及其守恒定律在经过17年的选择题过渡后,可能纳入计算题的序列综合考查,从平稳过渡的角度讲,出现在24题中的可能性更大些,不一定局限于力学,可以在电磁学计算题中体现。当然,也可能一步到位,直接出现在25题中。

  (4)选考题落点

  选考题的的考查方式和知识落点相对固定。

  选修3-3知识点分布。综合选择5分,热力学定律、气体分子动理论、晶体与非晶体、气态变化中的热力学定律;计算10分,气体实验定律与气态方程。综合选择注意主干知识的考查,包括分子动理论与统计学观点、固体液体与气体、热力学定律。

  选修3-4知识点分布。振动和波与几何光学各一题,为综合解答题,可有选择、填空、作图、计算等。振动和波5分,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交叉考查,几何光学10分,考查折射定律与全反射问题。实验、物理光学等内容尚未单独考查,需适当关注。

  作者:姜连国

  公众号:特级教师解说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94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