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美文欣赏>

描述市井生活的散文:小东关的七十二家房客

晓晴分享

  编者按:《小东关的七十二家房客》一文中,作者回忆起从前火车站周围的热闹气息,他观察着人们的生活。下面我们一起跟随着作者看看这充满生活气息的街道吧!

  2012年,火车站还在市内,汽车站与它相邻,几分钟的路程,出去还是回来,都方便得很。

  我是个四处游荡的人,走与回毫无定性,不论是选择几时去两站,哪怕是空着手,只要是到了小东关街,总有个低沉的声音问我,"师傅,住不住旅社啊……“

  刚开始,听到这个声音,也不太在意,有时回应下:"屋就住在前头"。

  直到有次,在火车上听到邻座两个外地人,笑嘻嘻地在聊天,说这个城里好啊,物价便宜,昨晚住在车站附近,女老板那么热情,房屋干净舒适,特别是提到,搞那,相当便宜。都是男人话题XX,他俩一问一答,亳无忌讳地大声谈讲着,相信在坐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望着两个来随城订制汽车的人,竟然不顾众多男女在身边,津津有味地谈论此道,把沿路城市里那个行业的价格档次,服务标准,讲述得如同采购汽车配件螺丝般的专业。不觉惊叹,江湖真是个大水沟,条条沟里蛆蛹多。

  他们说的是小东关巷子,这个巷子从东往西,可到热闹的解放路步行街,从西往东,可到也热闹的火葬厂。

  老交通局旁,有个不起眼的洞口(汉东书屋),进去两步就是原百货公司的宿舍,楼对面是交通局、邮电局的住宅楼,这些高低相邻的房子,与原生产队的私宅只隔了半堵墙,同襄阳铁路局、水电处的住宅相连。

  这些铁饭碗的行业老大,农转非的地带工,有职权的机关干部,操着南腔北调的口音,不论是从哪头进来,都是在这条小街上生话。

  每天清晨,巷子两头的早餐店,就忙活起来了,清新的空气里弥漫着焦煤的烟子,东头的巷子囗襄阳的牛肉面,浓汤红油在大锅里冒着炝鼻的味道,老板手里的大磁碗把烫好的面与豆芽、海带与牛肉浮在上面,食客们连汤带面吃得汗流,最后喝一碗黄酒中和臊气,舒坦的一天从早餐开始了。

  西边巷子口, 有个专门做烙油馍、煮稀饭、糊辣汤的摊子,也很有特色,看着她把面糊倒在平锅里转动锅,让面糊均匀的受火,在煤炉子上微微转动小勺子浇上几滴花生油,香气扑鼻两面微黄的油馍就烙好了,喝着红米稀饭吃两块油馍,仿佛回到外婆家一样。

  随着天的放亮,巷子里居住的人,从各个旮旯里出来了,他们中有住在小旅社的生意人,有仙桃过来挑着两块木匣子、走街串巷卖眼镜的中年男人,有应城过来拎着个小木箱子、替人擦皮鞋的妇女,有河南老乡推着自行车、沿路喊着卖老面馍馍的,有安徽过来到城区乡镇做屋面防水的,还有小喇叭里吆喝着"下岗"牌的茶叶蛋,有在巷子口开门市、做水暖器材的福建人,有在香江市场做灯具的浙江人。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做着五花八门的买卖,它们都聚在小东关,让这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江湖。

  小东关的巷子里,在自行车叮铃铛铛的声里,合着起此彼伏的叫卖声,喧闹却不嘈杂,有的人默默地走进去,有的人急忽忽地赶出来,熙熙攘攘的人潮中,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他们图这里出行方便,身居闹中又享受僻静,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群里,做着正当的不正当的生意。归根到底一句话,都是为了生活。


  【作者:小菊(公众号:随州文艺)】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8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