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搁浅》观后感:当你再度起航,才明白搁浅的力量
书 · 生 | 当你再度起航,才明白搁浅的力量
这世界上那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当你认清楚生活的本质之后依旧热爱它。
——罗曼罗兰
看了话剧《搁浅》,最大的感受便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坚守的东西,而有的时候这种理想主义又会面临妥协甚至背叛的危险。
故事中人物的名字都是苏联版的,这个搁浅的故事发生在和我们有一定距离的地方,会让人没有那么强的代入感,但依旧可以从整个剧来找到自己社会所对应的东西。
船厂的老厂长总是说“我是和***握过手的人”,他把这个当成生命中至高的荣耀,他崇拜那个人。那个人是船厂早期杰出的人物,老厂长希望能继承船厂的光荣传统,继续制造很优秀精良的船只。他手中还把握着一个能够将船引爆的装置,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引爆装置一但引爆就不能解除。这种感觉,就有点向死而生的英雄气概。这个船是和自己的荣誉联系在一起的,有些“人亡船亡”的感觉。
至于船为什么会搁浅,有很多原因。马尔科有着宏大的为国奉献的精神,无奈增加海军力量的提案被否决,结果总统许诺给他一艘潜艇作为补偿。马尔科就希望让船搁浅,这样就可以逼总统在公众面前认错,逼迫总统能增加海军的配备。这样看上去,总统不是搁浅的主要事故负责人,但是搁浅的重要原因竟然是潜艇超重了!里面有华美的装饰,精致的家具,可以开盛大的party,而仪表盘等本应用金属制造的仪器竟然变成了木头材质。也许总统希望增加在潜艇上的开支来弥补自己对将军马尔科的愧疚。
当初意气风发的少年究竟去哪了?在剧中,当马尔科和米什卡将要毕业的时候,有一段校长的广播,大致的意思就是为社会去做奉献、去祖国需要自己的地方等等。这个选择每一个毕业生都会面临:是选择一份高薪酬的工作,还是坚持自己的理想主义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钱少一些。当然机遇好,既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也能有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感觉理想主义,总是和年轻联系在一起的,仿佛岁月的洗礼就会磨平我们的棱角,就会让我们去安于生活的很多东西。习惯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那理想感觉越来越虚无,最后渐渐飘散了。当然这个年轻应该不止指的是年龄上的年轻,更是心态上的充满朝气和活力。世间有太多东西需要妥协了,人情世故、处事规则等等,不妥协日子很难过,妥协了自己会很难过。所以正真的英雄是你认清楚你要经历的苦难,仍旧热爱生活,不屈不挠地面对他。
小明说,《搁浅》让他想到了80年代的理想主义,我虽然了解不多,但还是可以想到改革开放之后,一群热血青年,面对百废待兴的社会,有着发自内心的一股干劲,改变世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整个舞台的布景很棒,舞台中央放置的红色桌子,既是总统的办公桌,也是士兵守卫的小岛,最后还变身成为那艘搁浅了的潜艇。最后那潜艇也被打捞起来了,虽然潜艇不一定能够继续航行,但是马尔科和米什卡已经做出了自己对整个国家负责任的选择。这是需要勇气的。演舞台四周还有黑布,侧流打在上面的时候,我们能看到幕布后面的人。最后一段的米什卡依次经过每个人,仿佛是和每个人诉说自己的心事,和每个人告别,这个效果很好。
我还想聊聊一开始海岛上的士兵,他们的一生也许都会在那里度过,而且他们要替国家守住搁浅的秘密。很多时候,我们也许不像是总统、将军那么显赫的人,那些历史决定好像与平民百姓无关。但是我们又是如此真实地受到那些历史事件的影响。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一部分。
愿理想主义永存。
(注:本文配图选自网络。)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作者:肚肚-爷爷 公众号:爷爷奶奶读书会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爷爷奶奶读书会”一个专注发布原创书评与生活随笔的读书共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