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生活课堂>

找谁写推荐信话题探讨见解

玉凤分享

  “找谁写推荐信?”这是一个对你我他而言都非常严肃而重要的话题,然而不曾想到,我们大多数人会在这个问题上“理所当然且正确地”犯错误。

  一大早收到荷兰朋友、我们ASI(Ambicultural Student Initiative, 清华跨文化学生沟通计划)联合创始人Kseniya (Xenia)的微信留言,她在经历了三轮激烈的角逐后,从全球4042个申请者中脱颖而出,终于成功入选清华苏世民学者!

  朋友入选苏世民学者这一全球最具影响力之一的未来领袖培养项目,虽然是让人激动不已的事情,但是并不稀奇,因为第一届和第二届苏世民学者中有很多也是曾经和现在的朋友,或者是清华晨跑队的队友,但是朋友Xenia申请和入选苏世民项目的一个小细节,则为我上了一门意义深远的跨文化沟通课程——

  从荷兰朋友入选中国苏世民学者过程中的一个细节,看东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文末附上为Xenia申请苏世民学者项目而撰写的推荐信原文)。

  让我给你写推荐信?开玩笑的吧?!

  (Xenia入选苏世民学者项目的通知)

  这一切源于她“竟然(我当时的确是这么惊讶的,后来面试官的惊讶也印证了我的惊讶)”找到我,让我——一个Nobody(无名小卒),一个泥菩萨过江自身都几乎难保的博士研究生——为她申请苏世民项目写推荐信!

  她第一次微信问我可不可以时,我的第一反应是:Are you kidding me? !Are you serious? 我赶紧回了一大段七零八乱的英文,大致意思就是:朋友你真的不是在跟我开玩笑吧,你知道我从来没有给别人写过推荐信,不是因为不想写,是因为自己实在太弱,资历不够,而且写出来的英文还是充满语法错误的啊&&¥¥##你这种项目应该果断找大牛给你写推荐信才有作用啊,而且你知道如果面试官都从来没听说过给你写推荐信的这个人,你八成会被认为也是just so so的你知道么==@@##你知道万一我给你写了推荐信而起到副作用让你最终挂掉了,这很尴尬的,我们以后还怎么做朋友啊,blabla~~总之是因为这在我看来她简直是有眼无珠识人太浅不谙世事啊!

  OS:你是要申请苏世民学者,不是申请加入清华晨跑队好么

  稍微谷歌或者百度一下,就能知道苏世民学者项目是几乎碾轧罗德学者、在培养面向未来的全球领袖方面具有绝对潜在影响力、而且申请竞争非常激烈的项目,关键是这个项目要求最多不超过三名推荐人,我所知晓的大多数申请者(以及我一直也是这么坚定地认为的)都会毫不犹豫且理所当然地找那些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政要或企业家来写,而她竟然naive地找我作推荐人!

  最初,在我看来,这简直是在拿自己的申请机会开玩笑,因为按照“常识”或者“套路”,很少有面试官会有时间和兴趣去看一个无名小卒给一个候选人写的推荐信,而且如果打开一看,第一眼没看到牛逼的人名(至少也得是申请人的导师、老板或者其他说话算点事儿的人),第二眼又没看到推荐人做过哪些牛逼的事儿,那这个人八成也是菜鸟一个——因为按照世俗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理论,你身边人的牛逼程度(比如平均财富或者社会地位)决定了你的牛逼或者潜在牛逼程度(比如财富或者社会地位)。

  然而她还是不听劝告,执意说我应该给她写,似乎完全没有意会我的意思,那叫一个尴尬啊~~~后来没办法,我花了一个一个下午的琢磨,和一个通宵——因为实在不会写推荐信,而且还是第一次给人写,而且还是我一直很发怵的英文推荐信==——终于写了一封长度在一页半A4纸的推荐信,讲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我在担任陈明哲老师的《跨文化战略》课程助教时认识了她,她是一个建筑学院的交换生,来旁听苏世民书院的课程的,也是课程结束之后唯一一个将课程理念迅速贯彻为行动,并用诚意说服了我和Cheng两个人,联合发起了“清华跨文化学生沟通计划(ASI)”的故事。最后落款实在不知道写啥Title才能“显得”她这一个推荐人有那么一点点牛逼之处,以及能说明申请者是一个很优秀出色的候选人。最后还是只能承认,自己只是一个清华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的博士研究生,顺便在后面加上了“清华晨跑队联合创始人”“爷爷奶奶读书会联合创始人”“清华学生冬泳协会联合创始人”,寓意Xenia的推荐人Ximing YIN不是一个太渣的Nobody。

  本来在推荐信草稿里还补充了一条“清华ASI联合创始人”,想着虽然不能通过我来说明她很优秀,但是至少可以通过我们是ASI创始团队成员来说明她是一个最符合苏世民项目愿景和选拔标准的候选人。但是没想到在通过系统提交最终版本时阴差阳错地误删了补充的这一条信息,我后来还很惭愧,想着如果推荐信被直接归入垃圾箱的话,一定是因为忘写了这个唯一相关性最高的信息。

  双边文化冲击:到底谁错了?

  果然,后来Xenia进入了第二轮面试,是从4042名申请人中幸运进入第二轮的400人之一,她从荷兰飞去清华面试的时候,面试委员还果真问了她:“Why you choose Ximing to write the recommendation letter for you?”

  当我听到这句话,秒懂了背后的逻辑,因为高老师问了一个我、以及很多人都费解的问题:Why she trust a Nobody to write the recommendation letter for her application towards a globally competitive program, instead finding a Somebody? It’s unbelievable, isn’t it?”(容我脑补一下,高老师和其他中方面试官也许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在想:为啥你有迷之自信找到尹西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博士生来给你写推荐信,而不是找一个大牛来推荐,你是差点天真地浪费了一个珍贵的证明自己的机会啊,真是不可思议啊。)

  今天中午我认真地追问了Xenia一下,她听到面试官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有啥反应。她回复说:“When Prof Gao asked me the question about you I was actually surprised by the logic and explained him how from my perspective you were the most valuable recommender because you were direct witness and partner in the process I described in my leadership essay”。

  “Hahaha i thinl(think) we both haf(have) cultural shock from each other.”她这么一说,我瞬间就明白了:原来,从中国文化的理解逻辑来看,和她从西方文化的理解逻辑是迥然不同的。虽然一封有价值的推荐信同时需要具备高社会地位的推荐人和高相关性的内容,但是从这个“文化碰撞”的案例中,参与各方都能够明显感受到一个东西方思维出发点的差异——中国文化更看重推荐人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而西方文化(或者说是Xenia代表的欧洲文化)更看重推荐人的相关性和推荐信的内容价值。

  下面两段是她在回信中还原的面试过程中关于这一cultural shock 的真实对话(括号里的中文是谷歌翻译):

  Prof Gao: I read your application and what surprised me is that you chose Yin Ximing to write you a recommendation. It is very surprising a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we think that no one would consider a recommendation from a PhD student student as valuable as one from a Professor.

  Xenia/Xiao Qing: Thank you for your question, professor. I am aware of how important hierarchy is for Chinese in such matters. However the reason I asked Ximing and even the other 3 assistant professors was not their status but their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with me. From all 3 recommendors I considered Ximing's contribution as the most crucial one for he was my direct partner in setting up the initiative that I used to illustrate my leadership skills. He was the one who worked with me most recently and most intensively. Thus he was the one who could say better than all others whether or not I had potential of being a leader at this point in time.

  高教授(面试官):我看了你的申请,感到惊讶的是你选择了尹西明给你写推荐信。在中国的大学里,我们认为没有人会认为博士生的推荐信会跟教授的推荐信一样有价值,你的选择是非常令人惊讶的。

  Xenia/晓晴:谢谢您的问题,教授。我知道在这样的事情上,等级差异对中国人有多重要。然而,我请西明,甚至其他三位助理教授为我写推荐信的原因不是他们的身份/地位,而是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从所有3位推荐人中,我认为西明的贡献是最重要的,他是我的直接合作伙伴,是他提出了我用来展示自己的领导才能的倡议。他是和我最密切合作的人。因此,在这个时候,在我是否是否有潜力成为领导者这一问题上,他是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有发言权的那一位。

  至此,我回顾自己的文化视角,发现在这一个小小的细节上面,很直接地体现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阐释个人选择过程中存在的差异之一——而且这一个差异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一定会被发现,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不同文化情境中个体的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

  到底谁错了?好像都没有错,那问题出在了哪里?

  (陈明哲教授为国际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确定的主题: West meets East)

  到底该找谁写推荐信?

  那么,“到底找谁写推荐信”?这是一个非常敏感又非常重要的话题。在申请一项重要的项目,或者争取一个重要机会、机遇甚至是决定人生命运的关键阶段,选择哪些/个人来为自己背书,或者为自己说上几句话,根本目的无外乎是在自身申请资料和综合素质给定的情况下,通过外部评价,向面试官(筛选者)证明自己三个方面——第一,我很优秀/卓越;第二,我是最适合这个项目/机会的人;第三,其他卓越的人或组织也毫无疑问认为我具备前两点。

  自说自话,自卖自夸是最难的,因为大多数的候选人都面临三个难关——第一,你自己要足够优秀;第二,你的申请材料和表现要让面试官(决策者)相信你足够优秀并且是最适合的候选人;第三,你要让面试官相信你不但是最优秀的,而且其他人(民主大众)也一致认为你不但优秀、合适,而且有很好的声誉(包括团结其他人达成目标的领导力)。

  尤其是第三点,用得好了,是前两点的“杠杆”,会成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市场信号,就像产品的商标/声誉一样,让面试官相信:既然其他人——尤其是我也认识和崇拜的优秀的人/组织——都认为候选人不但优秀而且适合了,那我如果不支持这位候选人,岂不是说明要么我们这些面试官很傻要么是不为自己和自己组织的未来接班人着想?如果用得不好,比如——中国文化中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选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为你背书,那就存在两个潜在的风险:第一,你不够优秀/牛掰,因为你没有找到足够牛掰的人给你作证;第二,你所在的圈子不够具有影响力,甚至他们的平均社会地位或者资历低到我在互联网或者目标圈子里都找不到任何可以说明他们能够为你的梦想提供资源或支持的信息。嗯,那么,你的人生赢家之路很可能因为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推荐人”,而就此中断,梦断黄粱。换句话说,哭都来不及。

  然而,我们所谓的“常识”,或者说市场信号,真的是这样的吗?

  跳出思维的盒子,睁眼看世界

  当我们Think out of box时,有可能发现,原来我们认为的“普遍真理”,只不过是“在我们的同一文化情境中”,或者是同一国度内成立罢了,就如同“点头yes摇头No”一样,大多数人终其一生相信的正确逻辑,也许只是一个小世界、小范围内的有限真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睁眼看世界”是最“知易行难”的事情,因为思维和文化同构的惯性,使我们会习惯性地相信我们所相信的东西,而忽略了事务存在的多重可能性,也就错过了很多创造的可能性。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是获得成长的第一步。

  好奇心,开放度,包容性,这些美好的词汇,都需要建立在跨文化沟通和深度交流的基础上,“看见”了差异性,“认知”到多样性,才能有机会去采取行动实现对话,消除误解,化解文化冲突,达成合作共赢。

  我相信,从井底之蛙意识到自己是井底之蛙的那一天开始,他的世界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正所谓跋涉万水千山,洞明世事人情。如果不读书,不出去走走,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许都会相信,自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

  说到这里,感谢陈明哲老师,以及其他诸多在潜移默化中教会我、或者给予我机会去睁眼看世界的前辈、同辈和组织。

  跨文化沟通与合作:不止于政府间倡议

  最后,Xenia听说我要把这个culture shock的case写下来分享,让更多人看到跨文化沟通可能带来的价值与意义,她很开心地同意说可以公开给她写的推荐信,感谢那些在跨文化沟通和成长之路上给予我们支持的前辈和同龄人们,也许有人会加入到ASI的事业中来,成为跨文化成长个体,同时为起步于中国大学校园的跨文化沟通与合作倡议提供更多的支持与行动,也为应对全球文明冲突做一点点贡献。

  也希望Xenia的故事,能够为更多在追求梦想之路上的人以激励——If you are dedicated to your dream and mission of creating more value for the world, you will get more people to support you and motivate others to find their mission and follow their heart to be a better man as well as making a difference.

  为Xenia朋友写的推荐信

  Letter for Kseniya Otmakhova from Ximing YIN_Final:

  尹西明

  2017年11月14日

  于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作者: 尹西明-爷爷

  公众号:爷爷奶奶读书会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爷爷奶奶读书会”一个专注发布原创书评与生活随笔的读书共创平台。

  本文作者:尹西明,90后博士,爷爷奶奶读书会联合创始人,清华晨跑队、冬泳协会联合创始人,清华大学学生年度人物,“好读书”奖获得者,奔跑在“有行动力的理想主义者”之路上。

    3884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