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观后感>

《芳华》观后感:滚滚洪流里的脉脉馨香

陈响分享

  Ⅰ

  个人在社会和时代面前不过是沧海一粟,世界发展如滚滚江水,湮没一切,待到退潮,又把一个看似一样的面貌展现在大家眼前。当你觉得习惯了的时候,你似乎就是一粒沙子,随波逐流。然而世界不会让你长久地习惯,机械地生活,它总是让你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发生巨变。个体呢?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体汇聚,也可以形成汩汩清流,在炎热时给人清凉,在迷茫中给人力量。变与不变总是相对的,当你在坚持某种东西的时候,这种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改变,只是,它以不变的面貌展示而已。

  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机遇,特定的思想大统一将两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推到了同一个舞台上。相同的,是火热的、追求美好的心;不同的,一个是公共人物(学雷锋标兵、年年先进),一个是集体中的丑小鸭。在英雄不能有个人情感的背景下,先进典型因为一场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恋爱变成了流氓;在急于向父亲说明自己境遇改变的诱因下,丑小鸭因为一张原本迟来却早产的军装照片成为了彻头彻尾的小丑。

  怎样才能算是应该有的人性呢?

  张小萍在世人异样的嘲讽和鄙视中依然坚持每天练功,让进步成为化解痛苦的良药。是家庭的重组后的歧视让她渴望摆脱“家庭累赘”的角色,是文工团长的独具慧眼让她有机会进到部队文工团改变自己的命运,又是偷穿林丁丁军装后众人的威胁让她痛苦,让她只能在练功中得到放松。但所有这些都只是诱因,从根本上来说,张小萍有一颗追求美好的心。所以当刘峰从先进典型变成一个无人搭理的犯错士兵时,只有张小萍选择在昏黄的灯光下为刘峰送行。

  刘峰学雷锋不可能是装出来的,把上军校进修加提干的机会让给战友,不可能是装出来的,为即将结婚的战友省钱而学做沙发,更不是装出来的。大家一边赞美一边享受着刘峰默默奉献所带来的的便利,却并不觉得他有多重要(因为习惯了)。刘峰只是做着他认为对的事情,这和其它无关,这只关乎一颗追求美好的心。他争取长期留在文工团,是因为他想和自己的女神能在一起;他在腰伤未愈的情况下给遭舞伴嫌弃的张小萍当陪练,是因为他不想让身世艰难的张小萍受到更深的伤害。

  所以,刘峰离开文工团时两人分别的情景特别动人。尤其是那昏黄的灯光,在漆黑中给人以温暖和光明。

  Ⅱ

  过去的荣誉和诽谤并没有成为束缚刘峰的枷锁。在基层连队,他通过努力还是获得了提干的机会;在战场上他还是那个先人后己的人;战争结束后他收起了过去的荣光,选择靠自己的打拼来给家人换取美好的生活。

  战争彻底改变了张小萍的命运。她终于从歧视和嘲讽的漩涡中冲出来,她的努力和奉献让她成为先进典型,让她的生活有了全新的面貌。这一切来过于突然了,她还没能摆脱习惯性的痛苦。医院成了她最好的归宿。

  住院对张小萍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静养,她终归还是在美好(观看)中回归到生活中来。张小萍住院对刘峰来说是一次真正的痛苦,张小萍那纯净的眼神让刘峰看到了某种绝望,又看到了某种希望。

  时代已经发生变化了。又红又专变成了金钱和时尚。

  这两个小人物呢?依旧在他们所属的天地里默默无闻。不怨天,不尤人,不灰心。寒冷的天气里,静寂的小站上,俩人的依偎是彼此牵挂的缩影。能够互相取暖,是人生和社会对他们最大的褒奖。

  文工团解散时的渲染的确让人感动,这种平淡的相守何尝不是更动人心弦呢?

  聚会,应该是人到中年之后最容易被提及的话题。许多人也是乐此不疲。然而,乐此不疲的似乎都是成功人士——要么有权,要么有钱,要么有闲,要么有人脉;单纯为增进彼此感情的似乎也有,只是不多。古人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可以设想一下,文工团解散多少年聚会,他们俩人和那些战友们的梗能化解了么?他们俩去参加的话会不会尴尬?

  Ⅲ

  说了这么多美好,人性依然是不完整的。因为阴暗总是伴美好光明而生的。有了阴暗,人性才可能完整。威逼的霸道,嘲讽的优越,诽谤的快感,足以击溃一个人的心理防线。政委是个好人,但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做得够好,起码在刘峰和张小萍这两件事情上做得不够好。但这就是原则,和人性无关。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大好青春。刘峰和张小萍身上所展现出的美好,并不能说明其他人心里装的就都是丑恶。只是时代变了,有人跟得上,活得游刃有余;有人跟不上,活得狼狈不堪;有人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周围世界的变化只影响他们的外在,他们活得永远都是那么的从容不迫。

  “”是一个时代,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一个时代,改革开放是一个时代。

  作者:郭峰

  公众号:鲁小象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84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