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教育心得>

小学教师课程建设学习感悟:课程为王

晓晴分享

  随着读书活动、新教育实验、高效课堂和特色学校等工作的日渐深入,遇到一些困惑急需破解。卓越课程的研发可有简洁的要领?课堂改革的根基如何扎的更深更稳?学校特色之路如何规划?社团活动如何真正助力学生能力提升?读书活动如何才能做到持久深入?课程建设真的是高大上吗?如何摆布彼此的关系?等等。9月18日问道山东,参加了山东师大课程建设研修班。仰望星空,是为了更好地脚踏实地,因此,此行是“望星空行动”:找到北斗星,校准前行的方向。匆匆一周不可能解决所有困惑,专家报告和实地观摩却使我感触颇深,收获很大。

  一、活动需要以习得知识为目的

  “活”,意味着鲜活、活泼,“动”意味着萌动、脉动。活动对于能量勃发的中小学生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生命状态。学校因“活动”而变得可爱,课堂因“活动”而变得精彩。有人以“展示”“合作”的少价值,抨击高效课堂“虚假的繁荣”,相比纯粹的讲授课毕竟是一种进步,比满堂灌的昏昏欲睡强多了。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最核心、最关键的是强调了学习的“过程观”。传统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是学习过程的缺失,缺少让学生参与和经历一个学习的过程。过程即是活动。知识需要学生从某种体验中生成的。活动直接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这个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与这个体验过程相伴随的情感意志。

  现实学校“活动”状况令人堪忧:不少学校为了保语数英,体育课不能正常上;为了图省事,理化生实验总是等到中招前搞突击训练;教材中设计的活动课常常落空(初中教材中的活动课共165次,其中数学31,政治20,物理17,化学8,地理50);课堂上一讲到底的现象仍很普遍。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让学生“动起来”的意识逐渐树立。一些教师开始注重学生的活动,一些学校也着手组织了多种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增添了校园的活力。

  但是,活动不能仅仅是增加学习兴趣的因子。学校教育以获取知识为目的。成功的活动,各有成功的原因;不成功的活动,则大部分没有很好的习得知识。如果让学生做了很多活动,该学的知识没有学到,这个活动的价值将大打折扣。如何引导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社团健康发展,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成立社团不宜盲目跟风追求数量,要以质求胜,在增强兴趣同时,不忘记知识的习得。要选择能体现办学理念、切合学校课程体系的社团活动,纳入课程整体规划,升级为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与活动不同。活动往往聚焦于主体本身,其目标具有单一性。而活动课程则围绕主题进行拓展或延伸,其目标多维,因而更具教育内涵。不仅如此,活动课程还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尊重个性,充满选择。当把活动课程化时,就能确保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校园生活也才能真正丰富起来(赵桂霞)。

  二、课程研发需要从科学编制规划开始

  目前,不少人对课程认识不清。有的学校把课程等同于教材,竞相编写,称之为校本课程。有的学校把活动等同于课程,开展一个活动动辄就冠名为课程。新教育提出研发卓越课程,介绍了丰富的理念,但对如何具体实施语焉不详,实践中不知如何下手。

  课程规划纲要是施工的“蓝图”,是行军的“路线图”。这是课程研发的第一步。济南南营小学的“家乡的中草药”课程,青岛浮山路小学的以“讲、演、诵、辩、写”为特征的语文学科课程,都首先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课程的基本要素)四个方面编制课程规划纲要。每一项都编制得细致入微,如何操作一目了然。如实施环节,充分考虑了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和不同发展阶段儿童的心理结构,分学段逐级递进实施。

  南营小学的“家乡的中草药”课程从三年级开始到六年级,八个学期,每周活动的主题、活动的领域、课时内容和期末总结,都依据孩子的认知能力不同,规划的很严谨。活动主题20种:【三年级】⑴中草药歌谣选,⑵走进药材加工厂,⑶认识身边的中药材,⑷夸夸家乡的中药材,⑸中草药的起源,⑹医药名人,⑺药材我来认;【四年级】⑻我爱中草药,⑼我的暑期研究生活,⑽我们的采集活动,⑾认识药材加工用具,⑿中草药歌谣诵读,⒀中草药标本制作;【五年级】⒁中草药市场调查,⒂认识药食两用植物,⒃我来做药膳,⒄药材管理我来学;【六年级】⒅中草药民间故事收集,⒆春季常见病预防--感冒,⒇端午与艾叶香包。每次活动都采取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或劳动技术教育等不同的方式,都有评价与反思。

  浮山路小学的语文学科课程,把《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与内容做了进一步的细化与明晰,每个学期的阅读量和阅读推荐书目以及配套开展的活动,都一一列出。如中学段(三四年级)阅读目标:⑴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⑵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语文学习,观察自然和社会,运用书面、演讲、表演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在趣味语文活动中学习语文,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增加:具体的实践活动】⑶三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四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60万字【增加:标准要求40万字】。在实施中特别强调阅读与生活的联系,形成了低年级学段以“字源”为中心的识字课程,中年级学段以“演”为中心的表演课程,高年级学段以“辩论” “演讲”为中心的思辨课程。最终都指向以“写”为中心的延伸课程。

  三、读书活动需要融入语文学科课程

  读书活动开展四年了,没有人再质疑推动学生读书的意义。但是,不少学校流于形式。一些学生课外阅读是随机性的“有空随读”,而且阅读的多是作文选、故事会之类的书籍;有的编写了阅读校本教材,只是让学生读一读,浮光掠影,甚至还只停留在书面上;有的开设了阅读课,却很无序,老师不是照本宣科的灌输,就是信马由缰漫无目的放羊,课时紧了,就被挤掉了;有的开设了晨诵课,课程规划很好,日复一日的坚持却差强人意。

  实现学生读书活动持久与深入,主要途径应该是做成课程,融入学校课程框架体系,成为有机体的一部分,而不是骨质增生。南营小学的“家乡的中草药”课程代替了社会综合实践课,浮山路小学的以“讲、演、诵、辩、写”为特征的语文学科课程,是将国家课程校本化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学科课程。要让阅读与孩子的学习真实的发生在一起。如表演课程中的情景剧都是梳理出的教材上适合表演的课文。如果开发的读书课程无助于语文学科的提升,这样的开发是徒劳的,还会造成学生新的负担。

  把读书活动融入语文课程,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自身需求。目前,薄薄的课本,成沓的练习题、试卷,使语文学科混同于一般学科;课堂上,一直用理科的教学方式教语文,就课本讲课本,急功近利的反复训练。语文教材的价值根本无法与数理化教材相比,“课文”只是很多文章都可以充当的“道具”,仅凭教材上的几篇课文来培养语文能力是行不通的,没有一定量的阅读和体验,就没有语文能力的提升。不少实践证明,语文的大量阅读必须在课内实现,通过课堂改革,落实义务教育阅读总量405万字的目标。

  为落实这一目标,就必须调整课程构架,改进教学模式。滑县首届名师道口镇二完小李玉娟老师锲而不舍,从开始时一个人实验,到现在全校推广,四个冬春的时光留下了一串坚实的足迹。“主题阅读课程”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补充、重组、拓展,解决了现实中很难落实的阅读量难题。改变了过去单篇教学的碎片化现象,采用“大单元教学法”,围绕单元主题,对教材进行整体设计。“一主两翼”,单元主题就好像一根“藤”,“两翼”的文章就好比藤上的瓜,教学时,整体施教,以藤串瓜。虽然还在路上,但是海量阅读的良好效果日渐显现。李老师的实验,既为读书活动探索出了一条深入持久的路径,又为全县语文课程改革做出了引领示范。

  四、课程分类需要增加一个角度

  从不同的角度着眼,课程可分为不同类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钟启泉教授在《现代课程发展论》中介绍了一种新的分类角度。根据编制模型,将课程分为阶梯型课程和登山型课程。

  登山型课程。以重大主题(山)为中心,准备若干学习的途径(登山道)。以“主题-探究(经验)-表达”为单位组织课程。达到登顶固然是目标,它的价值还在于登山的经验及登山本身的乐趣。学生可以自己选择道路、选择方法,按照自己的速度去登山。随着一步步攀登,能够不断开阔视野,过后还可以回味攀登途中的某种经验。而且,只要不选择过分艰险的道路,就不会有坠落得危险。

  阶梯型课程。以“目标-成就-评价”为单元组织课程,可以有效地传授大量的知识技能。把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划分成小步子阶段,以便逐级达到最终目标。单向的、线性的规定了逐级上升的过程,假若一脚踏空,就有“坠落”得危险。学

  这样分类,便于我们认清课程内在的逻辑结构,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更大。学科课程一般是阶梯型,属单向、线性结构。初二学生分化,新生不适应高中生活,都在于在于课程结构发生了变化。明白这一道理,教师就要适时给学生搭好梯子、增补台阶。同样的课程,有的学生三步并作一步,有的则需要一步分作三步。潍坊广文中学开发的引桥课程,包括难点引桥课程、小到初引桥课程、初到高引桥课程,都是为学科课程增加攀升的台阶。

  此外,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都有一定的程序性,教材中对这种知识程序性的描述很少,如果教学中没有对知识程序进行拆解,只是笼统的讲,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就不会养成。老店镇大石庄小学的蔡文彦老师做得就很好,在她讲《笔算除法》时有这样一个细节:一道题的原型是“一个台灯62元,430元可以买几个?还剩多少钱?”而她设计了四个问题,1.这道题的问题是:___。2.从题中我们知道----和-----。3.我们列式的依据:----4.列式计算:----.这四个问题设计得有思维递进层次,问题的次序,就是解题应该遵循的步骤,程序清晰,层次递进,环环相接,培养的是解题思维习惯。不少教师只是满足于让学生记住什么、理解什、掌握什么,至于究竟怎么掌握自觉并无责任。有无方法的设计和生成,是一般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区别之一。

  活动课程一般是登山型课程,明白了课程类型,在编制课程纲要时,就要注重过程的预设,注重体验的挖掘,特别是如何由体验上升为经验、获得知识,要作为课程的最终目标。在这类课程里,三维目标高度叠合,“能力”“情感”“价值观”即“知识”,“过程”即“获得”。

  五、课程改革需要走向学科深处

  课改包含“课程改革”或“课堂改革”两个含义。“课程改革”的主要责任在国家,学校的主要责任是课程实施。课堂,是一块凹地,所有的课程都在课堂里汇聚并得以整合;课堂,又是一块高地,所有的课程都在课堂里提升并得以实现。为了实施新课程必须有相应的“课堂改革”,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理想的课程转化成现实的课程。近日,陈宝生部长撰文提出了要进行“课堂革命”。这是鉴于课堂存在问题的严重性,也是鉴于课堂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没有用“课堂改革”,而用了“课堂革命”的提法,表明国家改革课堂的坚定决心。

  学校课程的主体是国家课程,学校课程改革的责任主要是将国家课程校本化,课堂改革的过程也是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不论是“三疑三探”,还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都是为了落实国家课程的不同的探索与创新。都是希望通过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科,有时就意味着学习的科学。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环节,需要分科进行,不同学科课程的四个基本要素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差异还很大,这就要求课程改革必须追寻学科规律,走进学科的深处。研究教什么,远比研究怎么教重要。如语文学科课程目标过于宏观笼统,课程内容弹性大不确定,造成语文教学长期低效。“语文教学出毛病最多的,正是教师面对一篇篇选文而苦思冥想出来的教学内容......这些可实际上是个体的教师凭借个人的语文知识在从事教学,学生所学的完全是由不同语文教师随意择取或任意制造的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有些甚至叫不出名目(王荣生)。”

  与语文相比,数学、物理、化学等等理科的课程内容是刚性的,明了的,教师可以便捷的理清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设计教学流程,组织教学。广文中学还通过分析学科特点和课程结构,形成了学校整体课程结构:数学物理化学实施“基础+分层”课程,“语文英语体育艺术技术实施“基础+分类”课程,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四个学科既不分层也不分类,而是进行学科内和学科间的夸学科整合,实施“基础+综合”课程。

  学科的最深处是学生,课堂教学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跟教参中的难点不尽相同,同一科目不同届学生的难点也不尽相同。广文中学每学期对学生进行学习难点调查,并通过开发难点引桥课程予以解决:梳理基本知识点-进行学生问卷调查-汇总难点-研究难点背后的原因-寻找破解措施-在教学中实践。

  六、教师需要唤醒职业成就感

  课程建设既不神秘,又不高不可攀。其实,教师学校的每天都是在从事着课程建设工作。教师既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又是课堂层次的课程的发展者。教师并不是原封不动的接受课程标准或教材,而是要在加工之后去实施。无论是否意识到,每一课程的落地,都带有教师个人的烙印,只是这种烙痕深浅不同而已。

  课程建设不是额外负担,而是教师工作的本身职责。按照课程建设的要求,学科教师不能简单地拟个学期教学计划,备一节上一节;而需要在每学期开学前,都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维度去编制学科课程纲要,一学期内容,甚至整个学科内容都融会贯通,学科知识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成竹在胸。施教前再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这对于那些课都不愿备的教师来说,确实是勉为其难。这是课程建设最基本的标准,普通教师(学校)做好这些就可以了,课程开发的使命要由最优秀的教师(学校)承担。

  开发校本课程不一定都要另起灶炉,其实,把学科课程进行自我的整合、重构或拓展,就是校本课程。把课程进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出解决的办法,就是新的课程。复习时不重复原来的教学内容,总结归纳出来新的教学程序,就是课程再造。让有能力的教师开发出来,全体教师可以共享。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的完善过程,主体是教师。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根据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情况,实施有针对性培训,挖掘每一个阶段教师成长的生长点,要用通过不同的方式激活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浮山路小学根据入职时间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入职成长期—基本规范的形成;二是骨干稳定期—目标驱动下的自主发展;三是成熟高原期—“导师制”唤醒职业成就感。并从每层中发现可能产生影响的人物,进行培养和激发,让他们成为领军人物,带领一个个小分队克坚攻难。要充分肯定他们一次次小的改进与创造,要让学校成为激发教师能动性的磁场。

  七、特色学校需要制度与课程支撑

  徐继存教授用形象的比喻来阐释什么是课程:“制度是鱼缸壁 ,文化是鱼缸里的水,课程就是鱼缸里养的鱼。”制度是为了保住底线,是托底的,是学校一切活动的保障和支撑。学校文化是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环境文化交互作用而成,文化“养育”课程。

  校与校之间基本的东西都是相似的,但是,只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做下去,自然会形成不同于别人的特色。就像优秀的人物一样,越做越优秀,个性特色越鲜明。

  特色课程是特色学校的核心与支撑。倡导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要求学校在保障落实课程标准(共性)的基础上,创制适合本校学生的特色课程(个性)。就目前滑县的情况而言,大面积研发特色课程的时机还不成熟,只有从特色项目做起,因此,我们的鱼缸里养的“鱼”还是项目。待将来项目做精致了,就可以晋级为课程。

  南京市栖霞区在开展特色项目、特色学校评选两年后,2015年又开展了特色教师评选,强调了特色教师在课程方面的引领作用:“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丰富国家课程,积极开发与实施彰显个人特色的校本课程。‚特色课程内容丰富,初步形成个性鲜明、与特色相匹配的物态文化、资源平台。ƒ特色课程助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和素质教育的推进,促进学校特色建设和发展。”受此启发,我不禁设想 ,是否还可以开展“特长学生”评选。为身怀潜质、学有专长的孩子提供张扬个性的机会,为孩子的一生奠基。让更多的孩子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平台。

  教育无所不在,像水珠、像空气、像光明一样弥漫在整个校园。校园里日常的每项活动都是课程“机体”的子系统之一。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基于课程建设的高度去俯瞰课堂、社团、特色创建等,就打通了任督二脉,诸项工作就融为血脉贯通的一体。“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说文》)

  因此,朱永新教授说:课程为王,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文作者: 滑县教体局张荣照】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80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