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观后感>

观看建国大业观后感:《建军大业》好在哪里

陈响分享

  从小到大,糍粑总觉得和书本上那些所谓的“伟人们”隔着亿万光年。

  觉得,他们是从打娘胎出来,就头顶着的巨大光环的那种。

  初中历史课上,也被迫咿咿呀呀的背过不少他们不少“灼灼战绩”,但是内心却从来没有一丝真正的触动。

  他们对糍粑而言的意义,仅仅是,写在文综答题卷上的一道几分的填空题。

  可是,当在大银幕中,直观感受他们是如何,艰难的从“一次又一次失败中,走出来”。糍粑渐渐明白,所谓“伟人”这两个字的分量。

  毫不夸张的说,《建军伟业》是糍粑在这个暑假,看过得最感动,最触动的电影。

  虽然同为主旋律电影,《战狼2》总给糍粑一丝刻意的尴尬,虽然也被国产难得的精心制作所感动,推荐大家去观看,但是到底,糍粑真的谈不上喜欢。

  但是,这部电影就不同了,他的剧情是观众早早就熟知的,就是发生在1927年,“四一二”政变前后发生的历史。

  它仅仅是尽量真实的还原那段历史,并没有故意设置什么“泪点”或者“燃点”。可是,即使二刷的时候,糍粑还是被感动的一塌糊涂。

  其实,最初确定刘伟强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很多人都感到诧异,毕竟,选择香港导演拍摄这么大题材的主旋律电影,还是第一次。

  据说,当时为了拍摄,他还特地恶补了一个月的近代史。但是,从最后的效果呈现来看,糍粑觉得是非常棒的。

  电影的灵魂,始终都是故事本身。特效什么的只能算是加分项。否则,就如同许多好看的小鲜肉,徒有外表的美丽,眼神却空洞而无趣。

  而《建军大业》里面的故事,本身就有太多的震撼与感动。

  第一次看完之后,糍粑是觉得,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实在不值一提。当和他们当年艰难的一步步打仗,克服种种困难相比较起来。

  甚至来说,在战火纷飞、政权分裂的年代背景下,当今所有“不愉快,想不通”的各种纠结,都不过是矫情。

  最可怕的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就是,当年他们发动武装革命,思考着中国未来,拿着命去为后人们搏出一片天的时候,年纪甚至比我们还要小。比如,在1927年的时候——

  南昌起义的领导人物:

  周恩来仅29岁,

  叶挺、贺龙31岁,

  刘伯承35岁,

  朱德年纪最大,但也不过41岁。

  而当年:

  毛泽东刚34岁,

  聂荣臻28岁,

  陈毅26岁,

  罗荣桓25岁,

  陈赓那年24岁,

  邓小平23岁,

  谭政21岁,

  粟裕、林彪只有20岁,

  张宗逊更小,只有19岁,

  就连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也不过22岁。

  而我们的二十多岁呢?

  糍粑觉得很惭愧。不知道,他们知道了当今许多不珍惜生命,颓废生活迷失自己的年轻人,会不会感到失望。

  当然,很快糍粑就释然了——

  也许,他们革命战斗,为的就是他们的子孙后代,可以在天气炎热的夏天,吃着外卖,在空调房里伤春悲秋;而不用和他们一样,每天面对的都是生离死别这种大事情,不用小小的年纪就背负沉重的历史使命。

  毕竟,如果一直有人呵护照看,谁会愿意长大?

  和很多人一样,全片糍粑最为感动的部分,就是三河坝那场战役。

  领导人,朱德。

  任务是坚守三河坝三天,为贺龙叶挺等领导的大部队转移。他的兵力仅有三千,可是河对岸的钱大钧兵力却有三万,战况之惨烈可想而知。

  终于撑到了第三天凌晨,他们剩下也只有几百人了。为了保留革命的星星之火,他必须要留下一部分拖住敌人,带着剩下的大部分人转移,去和其他人汇合。

  据说,当老戏骨黄志忠在演绎那一场生离死别的戏时,一番眼含热泪时长120秒的激情演讲,使现场200位群演深受感动,不自觉地留下眼泪。

  尤其是,当听到很多士兵,用沙哑的嗓子主动喊出“我是孤儿,我愿意留守原地”的申请后,真的是直戳糍粑泪点。

  人性真的是好复杂的东西。

  为什么有的人舍己为人,挺身而出,哪怕明知道这是生命的代价;而又有那么多冷漠的人,可以对着自己的同学、朋友下毒甚至“磨刀霍霍”?

  这部电影,可谓把糍粑的原本略微扭曲的价值观,硬生生给“掰直”了。

  还有两处特别打动糍粑的细节是,尽管由于政治立场不同,在战场上无兄弟。但是,对于勇士,他们却都是发自内心的彼此尊重。

  比如,当结束战斗之后,看到废墟里的他们,致以军礼或者予以厚葬。

  而相反,无论是钱大钧还是贺龙,对于出卖情报,不忠诚的叛徒,利用完之后,都是毫不心慈手软的直接开枪处决。甚至都不带看一眼的。

  这大概就是,“重于泰山”与“轻如鸿毛”的区别吧。

  毕竟,一个连对于自己信仰都可以轻易背弃的人,也是无法得到对手尊重的。

  只不过,那些所谓的背叛。

  也是建立在成王败寇的立场上吧?

  (糍粑真的是很喜欢这部电影,所以写的比较多一点......)

  接下来,不扯感情了,聊聊导演的拍摄吧~

  首先,他运用了大量的手持拍摄,比如在”四一二“政变前后,学生的游街、军队的暴力镇压等等。非常有代入感。

  其次,电影的剪辑和画面的衔接让人看着很舒服。

  电影只有一百三十三分钟,如何在这短短两个多小时内,从“南昌起义”讲述到“井冈山会师”,还是非常考验导演功力的。

  在大环境的表达上,运用了很多俯视的镜头,用以展现激烈的战况或者大屠杀的满目疮痍。

  电影的魅力就在于,不用一字一句,一个镜头画面就能够清楚的向观众传达出导演想要说的话。

  当看着战场上的尸横遍野,河边的红色血水。不需要导演在银幕上显示“好惨的战况呀”,观众们就能一览无遗。

  同时,剪辑的过程中,导演又运用了大量的交叉镜头,比如一封信的内容,让收到信的三拨不同的人,接力似的念出来。而从他们的神态中,每个人的心思也就一目了然了。

  “作为一部人数众多的戏,《建军大业》几乎所有的重场戏都是群戏,有时候甚至是几方实力交替出现,相互制约。

  就好像《无间道》那样,营造了一种宽银幕美学,尽可能多的人,在画面中装进尽可能多的关系,因造出紧张感和压迫感。

  由于人物众多,难以抓到个体,因此刘伟强就把整个参与的将领们,处理成一个斗志昂扬的集体。

  而这些人的交替出现,随着编年体的故事进展,一个个登场亮相,这样时代英雄风起云涌的感觉也就出来了。”

  —柚子

  (这段评论,糍粑认为非常精准了,于是就直接搬过来了,但有部分删改)

  有人说,如今是一个没有大师的年代。

  太多的名人,尤其是以娱乐圈的许多流量小生。世人们,对他们也仅仅停留在,“认识”,或者“喜欢”上。

  至于“肃然起敬”,亦或者发自内心的“尊敬”这类的感觉,至少对糍粑而言,基本上已经灭绝多年了。

  但是,看完这部电影,对于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对于那些奋不顾身的勇士们,让糍粑从心底中,长出了“敬重”的嫩芽。

  终于知道了,原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实并不是一句硬凹出来的口号,而是一群人,真实的追求与信仰。

  最后的最后,糍粑为小鲜肉们说几句话吧。

  尽管影评里面有很多小鲜肉,比如,鹿晗,李易峰,刘昊然,马天宇,周冬雨......但总的来说,他们表演还是不会让你太出戏的。

  所以,如果大家仅仅是因为担心,鲜肉们的存在会降低影评的体验度的话,大可把心放回肚子里~

  其实,这部电影中,“老戏骨”与“小鲜肉”之间的互相飙戏,又何尝不是一种电影的传承呢?

  只是,未来岁月中,他们能否真的扛下,娱乐圈演技这面大旗,就不得而知了。

  公众号:去吧皮卡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78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