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忆的故事:突然想起老家的包子
凌晨早早醒来就睡不着了,只能任思绪胡乱飘飞,随着肚子叽里咕噜的叫唤,于是突然想到了老家常吃的早点——包子。
古人言: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人们由于所处地域不同,形成的生活习性也就各异,这里面就包含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我现在生活的小镇,它尽管和老家同属北方,距离也就几百里之遥,可人们在生活习性上已经有了许多的不同。就比如人们每天必吃的早点,这里人们普遍喜欢喝拉面,且还是本土化了的拉面,面粗,汤褐,必放本地辣椒,正宗的兰州拉面这里是没有市场的。我曾经亲眼目睹过一件事情,一本地农村女人进一外地人开的兰州拉面馆吃面,当老板把面端上来的时候,她显得非常愤怒,狠狠地责问:为什么拉面是这个样子?汤也是清的,面也是细的,居然没有本地辣椒?然后气狠狠地把钱付了,吃也没吃就夺门而去。这大概就是当地人的一种习俗,认为一切只有本地的才最好,对外来的不管好赖尝试也不去尝试,为此,街上不管卖什么货的,一开口打的都是本地的幌子。
我的老家尽管名字叫得蒙味十足,从地理上也属于蒙汉民族杂居之地,但真正的蒙古民族人口比例却不是很大,可毕竟蒙汉民族在一块呆了好几百年,所以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是你只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着,这从人们每天所吃的早点就可以看出一点端倪,街上各色早店铺林立,既有蒙古族风情的,也有汉族味道的,当然最多的是包子铺,因为包子价格适中,味道又鲜美,所以最受普通百姓青睐。
现在每天早晨七八点钟的时候,无论街上的那个包子馆几乎都食客盈门。熟识的人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结伴而来,一进包子铺子的门,总会有人自告奋勇一马当先赶到吧台前,然后回过头来以命令的口气让其他人找一桌子围坐下来,并大体询问同伴们喜欢吃什么口味的包子,众人大多会说随意,于是他就会根据人数把各种馅料的各点上几个,然后一付钱,再端上一碟芥菜丝丝拌成的咸菜,要上一壶奶茶,也走回桌旁坐下,三五分钟过后,一大盘热腾腾胖乎乎的大白包子就被端上了桌,馅料不同的包子都在捏口处有不同的标记,常吃包子的当地朋友会告诉你,这是混馅的,这是羊肉的,这是猪肉的,这是素馅的等,众人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不同的馅料,就着咸菜,喝着奶茶吃了起来,吃完之后再点上一支香烟,悠哉悠哉地把碗里的最后一口蒙古奶茶一饮而尽,一天的早点就结束了。一出包子馆的门,有去上班的,有要出门的,有要回家的,相互摆手道别,各奔东西。
现在社会一切都是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包子似乎也是与时俱进,不甘落后。由于我一回老家早点必吃包子,所以对老家的包子还是比较熟悉。在我的印象中,现在老家的包子尽管种类繁盛早不似过去那样单一,但味道却不似当年那样的鲜美了。
包子质量之好坏主要取决于馅料,过去老家的包子主要是三种馅,猪肉、羊肉和素馅,而现在细化得简直有点五花八门,除了传统的猪羊肉馅外,什么牛肉的、韭菜的、蘑菇的、鸡蛋的、茴香的、土豆的、木耳的、混馅的等好多类,同时个头也越来越大,价钱也越来越高,一个包子动辄三四元那是很正常的价格,男人拳头大的蒙古包子也比比皆是,饭量小的人一个就足够了。但不管那种包子给我的感觉是表面上都升级了,它最本质的味道却没有太大的提升,由于开饭馆的鱼龙混杂,有时在味道上似乎给人降格的感觉,远不如二十年前我在老家吃过的包子。
那时老家的包子铺远远不像现在遍地开花,当然原因是那个时候人们普遍还不富裕,大多数人由于囊中羞涩还没有到饭馆吃早点的习惯,上班的时候能从家里拿一个馒头或买个方便面来充饥就不错了。能到街上的饭馆里郑重其事地坐下来吃一顿早点,那都是偶尔为之的事情。
记得那时在老家白镇最南端那条东西贯通的街上,路的南侧曾经盖了许多临时的店铺。岳母曾经在那里批过一块地方,盖了一个临时的小房子,烙焙子出售,东隔壁是个摩托修理铺,老板姓仝,不是本地人,人们都称其为仝侉子。西隔壁是个包子馆,包子馆的男主人叫郭进财,在看守所工作,女主人曾经是我们邻村的女子,没有工作,基本是个家庭妇女,夫妻二人育有一双儿女。
在我的记忆里他们家做的小笼包子特别好吃有味。他们家的包子说是小笼包子却比似拇指头般大小的杭州小笼包子大很多,但又比家常一般吃的包子小不少,大概这也属于入乡随俗了的本土化了的小笼包子吧。每个五角钱,馅料就一种,那就是猪肉大葱馅。记得每到夏天的早晨,他们夫妻两个就早早起来,一个负责醒面、揉面、撅剂、擀皮,一个负责包、蒸以及给顾客传递,动作麻利娴熟,一气呵成。那时,他家蒸包子的炉火就搭在马路旁,每小笼里放八九十来个包子,每蒸一次就摞好几层笼,高高的。铺子门前摆放几张简易的长条桌子,吃饭的顾客就围坐在大马路旁的桌子周围吃饭,清风拂来,凉爽惬意,但唯一缺憾就是紧挨马路,尘土飞扬,不太干净。那个时候人们喝奶茶还不普遍,吃包子店家除了给顾客准备必备的醋和辣椒外,小米稀粥和酸咸菜也都是免费赠送,不像现在喝酒盅大的一碗稀粥也得要你几元钱。由于他们家的包子味道确实好,所以每天早晨顾客盈门,走了一波又一波,一直到把所有的包子售罄,还有零零星星的人前来,一问说没有了,就安顿说明天多做几笼,他们夫妻嘴里答应着,背后却自言自语嘀嘀咕咕起来:哎呀,就这也把人累死了,挣钱也得要命了哇。他们家的包子馆每天就营业一早晨,早晨过后大半天没事情,就是东家出西家进地串门子,在阴凉地和街坊邻居闲聊瞎侃,有时还玩玩麻将打打扑克。一直到半后晌才开始为第二天早晨的包子准备食材。
他们夫妻二人共同骑着一辆“叮铃当啷”乱响的自行车到农贸市场,在卖肉处东瞅瞅西瞧瞧,最后选中肥瘦适中的五花肉十多斤,就以每天都来买肉的名堂和人家讨价还价,最终一斤猪肉少上三五角钱,他们觉得讨了便宜喜滋滋地离去,买肉的觉得有点吃亏,安顿上一句,明天再来我这里啊。他们说肯定的。买回猪肉,再剥上好几斤大葱,把肉和葱都在自家的绞肉机里绞碎了,放到一个大盆里,加入适量的常用调料,诸如咸盐、八角、花椒、茴香、干姜面等,再加入两大瓢凉水,用筷子用力搅拌均匀,直至黏糊状之后放入冰柜。第二天早晨,肉馅正好不软不硬,包子蒸熟之后,皮薄馅嫩,拥入嘴里轻轻一咬,鲜嫩肥美油而不腻的汁液即刻溶入口中,一缕鲜美之味于口中萦绕,顿觉口齿生香。把整个包子嚼于口中,鲜嫩的肉馅,香美的滋味,细腻润滑的口感,让人真是大饱口福,大快朵颐啊。
后来根据镇里的统一规划,这临街的一溜商铺都被拆除了,我不知道他们的包小铺搬迁到了何处,还是永远地关闭了?反正岳母家的焙子铺再没有开张,后来我也离开了故土,再也没吃不到过郭进财他家那香美可口的包子了。
【本文作者:王成海(公众号:老事旧人)】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