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的世界里生命如常——荐《1Q84》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罗曼·罗兰《米开朗基罗》
写在前面
当我敲下这句话的时候,我正顶着发着烧的脑袋苦苦思索什么叫“花式”荐书。
昏昏沉沉。我知道荐书活动的文案是@闲时折花于周末夜里的涌泉之思,我当时躺在床上默默看着他一边啃鸡爪一边敲键盘,却没想到他拟的稿子里会有一个这么高的要求。于是我暗暗揣测,他是不是啃鸡爪时看见了@法斯宾德艺双馨同学的名字,暗搓搓想搞一个“闲时折花式荐书”的梗?
是的是的,“花式”把我难住了。说来也是惭愧,文川没有生得一副好看的皮囊,如此也便罢了,令人悲哀的是其灵魂——哪怕经历了二十余年的打磨——也不甚有趣。扶额叹气,我谈不上幽默,才思也不敏捷,妙语连珠这种评价从来跟我也沾不上边,这可叫我怎么花式荐书,苦煞我也。
我重读了一遍要求,看着封面图出神,嗯,华山论剑,华山论剑。
我想起金庸先生笔下的华山论剑。不,不只华山论剑,每一次公开的比武竞技,最先登台的总是菜鸡。刷新12KM网站,点开荐书活动的标签,啊哈哈,还没有人发文。
于是我咧开嘴傻笑了起来。
嘿嘿,专业抛砖者水墨文川。
既然我无趣的灵魂变不出花样,我只好决定放任自己,让本已不甚清晰的思路信马由缰,使自己的双手变成由下意识支配但却绝对忠实的记录工具,尽力写一篇可以引出大神之玉的、以读后感为内容的随笔来荐书,顺便向12KM诸君展示,忘记吃退烧药的水墨文川会有多么话痨。
总之,我打开kindle翻了翻,最近读过两本书,一本是读了可能有20遍的哈利波特七部曲,一本就是诺奖专业陪跑村上先生的《1Q84》,似乎我也没得可选。不过我这么说并不代表我是因无奈才选了这本书。凭心而论,虽然这本书又臭又长,但还是很好看的。
Spoil Alert,以下含大量仅代表个人观点的剧透,且本书大概或许应当不适宜18岁以下未成年人观看,请慎点击。不过如果你一定要看,我也没办法。
关于《1Q84》
我第一次接触《1Q84》是高中二年级,当时文科走班刚刚分配好,班里有个美术生。男生,用无印良品的文具,午休时会戴U形枕,小白鞋从来一尘不染。
你懂我的吧,很精致的那种人。他买了这套书。
我上自习课时爱好不务正业,无聊时找他借着看过。从中间打开,看到女主角的名字叫“青豆”,纳罕原来日本还有这么奇葩的姓氏。翻了两页,呀,好像看到了什么不该看到的桥段。
他看我脸色有异,探过头来看了一眼,淡淡地摇摇头,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满足:“这书里这些描写不算露骨,但透着一股诡异,不是太好看,甭找了。”
我一下子汗颜,哥们儿,我真没有找,绝对不是故意的。
后来我听说他那一套书被没收了,不知道要回来没有。
后来我再想起这本书就是从@闲时折花那里拷Kindle文档时发现的了,想起高中时的往事,就顺便一起拿了来。恰逢乐团的学妹给我推了雅纳切克的小交响曲,我打开听了听,回了她一句“这什么玩意儿,你审美真是越来越奇怪了。”
她回我一个大大的微笑:“雅纳切克的小交响曲,就是1Q84开头写的那个。”
我对这首曲子隐隐约约有点印象。像背单词一样,从大街上揪一个大学生出来,不管他过没过六级,他总会认识abandon——因为那是词汇书第一个。
于是我抱着对自己一直都没有认真背完过一本单词书的愧疚,打开了这本书,听着小交响曲,慢慢开始读。三卷,将近一百万字,真是太长了。我读了好几个通宵,从一开始当作催眠读物,到后来每天都盼望着晚上熄灯可以上床的那一刻。
故事发生在平行于1984年日本的架空世界,设定基本与人类世界相同,除了天上挂着两个大小不一的月亮。男主角天吾和女主角青豆阴差阳错来到了这个异世界,青豆称之为“1Q84年”,天吾称之为“猫城”。他们来到异世界后被强行赋予了某种角色,并因此衍生出一系列曲折巧合,最后二人因神秘少女“深绘里”的引导最终得以重逢,在简短的欢愉后携手逃离,回归正常世界。
书分别以男女主角的视角分两线叙述,第三卷增加了配角视角“牛河线”。乍一看剧情十分套路,我也很庆幸在读这本书前没有像以往一般手贱先查百度百科和知乎,不然一定读不完。这本书的惊喜就在于,你读前两章时根本不知道村上在写什么,读完前十章大概看出了写作思路,读完二十章开始尝试寻找村上埋在故事里的伏笔,看完第一卷你以为读完了全书结果发现还有两卷,最终长途跋涉读到二人重逢,你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的欣喜。回头想想,本书剧情老套,行文诡异,当你想一笑置之时却突然发现,其实身边的生活恰恰也是如此荒诞不经。
大概是我文思枯竭,总之这种舒爽,言语无法形容。
《1Q84》中的荒诞与生命
我一直觉得《1Q84》是一本写人性的书。网上很多人将其与奥威尔的《1984》联系,称其也包含了某种政治隐喻。我持保留意见。书出自人,人出自社会。故而每本书自其诞生的一刻起就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其中自然会有政治背景。但作者是否刻意隐藏了某种讽刺,还是值得商榷的。《1Q84》中的日本适逢1960年安保斗争结束之后的二十年,战争造成的实际损失逐渐消弭,但精神创伤仍在;与此同时经济发展起速抬头,伴随而生的是一系列以往不曾面对的问题,此种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人,无论哪个国家,模样大抵相似,敏感不安且无所适从,因外部的富足而更多地将视线投诸内心世界。1995年奥姆真理教制造的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更是震撼了村上,社会意志之和谐被强烈冲击,引发了他的沉重思考。
想必村上的凡人之眼是敏锐的,他看不清时代会往哪里去,却看的清如今的人变成了他不认识的样子。于是他捏出了青豆和天吾,保留着人类原始欲望的一男一女,放到了一个类比于创作现实臆想荒诞世界——一个有大小双月、邪教通灵、少女出走对抗神秘小小人的世界。
其实1Q84世界里超越现实的因素并不是太多,一大一小两个月亮、深绘里、小小人、深田保的超自然力量,也不过如此。但此种力量把青豆和天吾的命运纠缠在一起,由此而生的故事便显得格外荒诞。印象最深的便是深绘里,说话只用陈述句,天吾因其陷入这个世界,却也因她与青豆重逢。
哦对了,深绘里还作为一个“通道”,让青豆在无性状态下怀上了天吾的孩子,此情节——充满着玛利亚“感召受孕”意味的的情节——读时实在毛骨悚然,只有小小人们一应一答的那句“嗬嗬——”能与之相较。
荒诞投射到人物身上便是不幸,而这种不幸通过村上“母体”与“子体”的隐喻在书中各人物之间流淌,影射了生命的遗传特质。以男女主角为例:青豆幼时受到隶属于保守教派的父母限制,只得被迫封闭自己,致使极度缺乏安全感,而友人死于家庭暴力,更催生了她对于家暴不择手段报复的欲望;天吾自幼失母,与父亲关系不和,性格孤僻且发展出了隐约的恋母情结。应当说,以正常的观点看待,二人的三观都偏向了扭曲的一端。然而村上赋予他们的另一些品质——青豆对于自己躯体近乎虔诚的尊重、天吾对于创作的热情、他们二人因幼时对彼此的帮助而产生的爱——则把读者们拉向另一个极端,这是人性中最美的侧面。
这便是我喜爱读1Q84的最直接理由:以荒诞衬托出的生命张力。我们都知道其实新生儿并不可爱,皱巴巴像块抹布,可是新生命的诞生确实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其实就是如此,生命之美隐藏在每一个饱含丑陋的角落,就像阳光与阴影相随。恰如我们自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懂得世界并不似童话故事中所写的一般美好,有的人拒绝去相信,有的人无奈相信后变得绝望。而青豆和天吾,在明知周围,甚至自己都是污浊不堪的时候,尊重并保护了心中那一抹美好的情感。这便是生命带来的人性在泥淖中散发的光辉。
《1Q84》与雅纳切克《小交响曲》
我注意到12KM发文时不能插入音乐,只好劳烦乐意动手的诸位移步网易云音乐搜索“Janacek Sinfonietta”两个关键词。我个人推荐柏林爱乐乐团与其艺术总监西蒙拉特爵士录制的版本,大赞BPO,从来都是那么严谨。
在这里想说明的是sinfonietta,也就是汉语中“小交响曲”这个词。此词从意大利语词汇“交响乐”sinfonia变形而来,在音乐术语中常见到这种变形,例如Allegro(快板)与Allegretto(小快板)。有意思的是对应的中文翻译,通常都采用了“小”这个词来描述这种变化,令人费解。在交响曲到小交响曲的变化中,并未见到乐团编制的明显缩减,也没有曲式上的简化与省略,故而我也想不通当时为何将其翻译为“小”。以我的经验来看,此种变化常常代表的是轻快、活泼的叙述氛围或者节奏类型。
扯远了。
小交响曲是贯穿1Q84全书的线索,青豆因此曲来到1Q84年,同时这也是天吾在中学管乐队排练时得心应手的曲目。全曲共计24分钟,五个乐章,据传雅纳切克为了某运动会开场的鼓号奏乐创作了此首曲目(第一乐章的副标题用到了fanfare一词,说明确为因某种目的而做的鼓号曲)。如果真是这样,我倒是有点怀疑,究竟是什么样的运动会,会用到如此诡谲的曲子。
大概是因为我现当代作品听的少,这首作品——同绝大多数此类作品一样——实在谈不上“悦耳”,却又有其魅力。这种魅力在你听着这首曲子读1Q84时格外明显,如果你身处闲暇,甚至可以泡杯咖啡。我心里有种隐隐的预感,村上用这首曲子作为书的线索,大概是因为从这首曲子里听出了生命的律动,这也暗合了我对于青豆与天吾之间故事主旨的理解——生命之美。因此尽管全曲充满了不协和音程,当你在第五乐章末尾听到熟悉的第一乐章的主题、听到小号辉煌的重奏,听到定音鼓的鼓点,你依然可以听出那是心脏跳动的律动,那是生命迸发的色彩。
对于爱情观的再思考
青豆和天吾自小学分开后便未曾见过,却惦记着彼此一直生活着。两人表现爱情的形式也不同:青豆定期与不特定目标解决自己的生理欲求,而天吾,则是通过特定的有夫之妇满足自己。两人有一点是相同的:无论在现实中经营着何种形式的生活,发生了什么事情,都无法撼动他们在彼此心中的位置。二人很默契地把“性”和“爱”区分开来,泾渭分明。
且不论此种形式的爱情在现实中存在的可能性,村上的确提出了与主流截然不同的观点。按照科学理论,爱情脱胎于激素分泌,与性本是一体两面,村上却在1Q84这个荒诞的世界里提出了更符合我们东方价值体系的爱情观。性是性,爱是爱,二者互不干涉。更重要的是,无论两人各自的生活中藏有多少伤痛和龌龊,但这份感情始终是无暇而纯洁的。
这种偏向理想主义的爱情是男女主人公与书中其他人物最大的不同,我个人认为这也是本书荒诞不经氛围中最积极的向往。但“我相信”终究无法等同于“我做到”。这种根植于东方民族骨髓中对于纯粹爱情的渴望在当今时代愈发难以立足。日本也罢,中国也罢,都是如此。故而爱情究竟是孕育生命而产生的附属品,还是人类精神世界里最珍贵的财富,爱情本身是否有“对”与“错”,一旦牵扯到价值判断,仍需留待时间给我们更充分的解答。
有关小小人的隐喻
按照我们自小培养的学习习惯,看到一个不懂的词,我们一定要弄清楚:它到底是什么。
我猜这种思维习惯大概脱胎于传统的德式逻辑,于是我们在学习某新名词的时候,首先会搞清其定义。我也一直如此,直到我大学考了托福。托福听力部分有常见的词汇题——就是那种专业领域中的合成词,寻常美国人自己都不一定认识的那种——常常弄的人头昏脑胀,因为听到一个生词就导致无法继续专心做题。后来我发现了窍门,每当听到这种词,直接把它当成一个it,如果愿意的话,用x或y替换掉也好。这个词本身是什么意思根本无关紧要,因为这个词的特征和作用都会在下文中展示。
小小人也是一个这样的词。
我不想过多解释关于小小人的设定,这可能会影响阅读时那份诡异的神秘感。但需要指出的是,小小人的力量毫无疑问是超自然的,能够对社会的走向产生影响。但村上春树在文中赋予了小小人最关键的品质:中性(在深田保剖明自己后显现的尤为明显)。小小人无所谓善良与邪恶,或者说,跨越了正确与错误,因此在1Q84的世界中小小人的走向仅仅代表了一种趋势,它们可以编制空气蛹,而村上本人,却没有对小小人以及空气蛹所造成的压迫与束缚进行明显的价值评判。故而我在回味故事时,常常将小小人与“历史的合力”类似的词汇类比。第三卷牛河死时小小人从他身体里出来继续编制空气蛹,与此同时天吾和青豆爬上高速的消防梯回到1984年,似乎暗含了某种隐喻。
没错,你可以逃离,但你无力改变。
写在最后
坐在电脑前,有种已经把自己掏空了的错觉,待我写完,一定要吃两倍剂量的感冒药。
我知道这篇文章对于没有读过1Q84的人而言可能会显得凌乱,但我也希望,曾读过这本书的诸君,可以从我的文章里找到一些共鸣,如果有一些未曾注意到的新发现,那就更好了。
同时我想,无论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我有义务介绍阅读此书的风险。此书——符合村上的一贯风格——易使人变得矫情敏感,同时还可能导致长时间的怀疑现实,严重时可能还会产生臆想,无法控制地抬头确认天上是否存在着一大一小两个月亮。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太长了。
尽管如此,我依旧愿意推荐这本书。一切因其而生的副作用,都是因为阅读时过于投入而产生的扭曲。陷进这本书出不来固然可怕,但能够沉浸在这份荒诞里体味生命的一如往常的张力,本身就是无比幸运的事情。
诚邀各位阅读村上春树《1Q84》,体味荒诞与丑陋的世界中生命与人性的美好。
本文作者:水墨文川(公众号: 十二公里)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