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生活课堂>

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的方法:品语文之美,享语文之乐

玉凤分享

  语文是一门富有人性、富有美感、富有智慧的学科。既如此,语文课堂就应是一个和谐、创新的课堂。这便要求老师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让他们在琅琅书声中,用心拥抱语言,用心思考人生,实实在在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那么,怎样在语文课上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之美,享受到语文之乐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让学生享受“律动”的诵读美

  语文成绩一般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读”出来的。古语所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不无道理。然而,事实是当今语文教学中“讲”风依然太盛。或许教师的这种做法是出于对学生的高度“负责”,但老师们可曾想过,大多数的篇章,只要稍微提示或点拨,学生便能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理解的目的。因此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重点、突破难点、释解疑点。当讲则讲,不当讲一律不讲,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熟读”课文,达到“以读代讲”的效果。如此以来,既理解了文章,又享受了读之美、读之趣。譬如《谈生命》,是一篇哲理性极强的散文,像这样的好文章只有用心诵读、用心睿思,才能感悟出内在的理性美。在诵读时,学生可以通过形象生动、蕴含大气的语言,反复领会作者对生命的赞颂,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我们深知,语文教材的选文标准是“文质兼美”,而对“美”的韵味的领悟绝不是靠精彩的讲解来完成的,尤其是一些精美的散文和诗歌,只有深入诵读才能真正体悟其中的韵味。由此,没有诵读的语文课堂,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或者说是永远体悟不到“读”之美的语文课堂。

  让学生享受“高雅”的艺术美

  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一个修养艺术、享受艺术的好地方。可以这样说,散文是“画”,诗歌是“曲”。语文课上,倘若在画中翱游,在曲中畅想,将是多么的幸福!

  “画”能赏美,“曲”能悟情。教学中,可以根据篇章的特色,适时用绘画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直观地展示课文内容,而且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朱自清的《春》,写得极其凝练,但它的景致、情调融为一体。所写之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给人一种 “自然和谐” 的美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分外妖娆,构成了大气磅礴的北国风光,面对此景,谁人不心动于如画的江山?无怪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里有景,也有真情,怎去赏鉴?根据散文和诗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文句变成头脑中的形象,画出图画,则是最好的法子。这样一种“有文入画,以画带情”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教师讲解要生动有趣得多,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让学生感悟到语文学习的艺术性。

  让学生享受“灵性”的创新美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语文教学需真正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这便要求教师能适时抛出一些“创新性”做法,如“文体更换式”,给文章换一种文体表达;“拓展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的内容;“文章评点式”,让学生站在读者的角度评价作者的文章。这些做法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例如,在学习了李清照的《武陵春》后,我引导学生试着揣摩诗人复杂的内心,然后展开想象写篇“情景式”的抒情散文。大家兴致极高,不久,一篇文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呈现在他们的眼前。接下来的优秀文章推荐,令人惊奇的是,他们的文章真的柔情缠绵,不得不让人佩服这是一群“性情”中人。在学过《那树》后,我让学生寻找文中最美的句子并做评点,他们的表现也出人意料,甚至课堂上出现了激烈的争论,整个课堂弥漫在“硝烟”之中。热烈讨论也好,各抒己见也罢,既活跃了课堂,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增添了学习的动力,岂不是三全其美吗?这样的课,有利于挖掘课文的深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课就应该在教学方法上有亮点,能出彩,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各种文本的解读方法;教师常教常新,学生熏陶渐染,其创新思想定能逐步形成。如此,学生自能享受创新之乐。

  总之,语文教学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享受学习之乐。除了以上方法,我们还应不断探寻更好更多的方法,让学生寓学于乐。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作者:曹永吉 来自公众号:鸢都初语

  曹永吉,潍坊东辰国际学校语文教师。

    3875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