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散文美文:别再刷屏了,虚伪的文人
01
文人落寞的时代,众声喧哗,声色犬马,熙熙攘攘,利来利往。
是夜,稀疏的星点缀在这片夜幕上,在城市的霓虹灯下它们显得多么孤独。
千百年来,这片夜空从未变过。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是这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是如此,只是为何我再也不能在这片夜色下,找到如大贤一样的感慨了呢?
若是没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样的句子,岂不愧对这片景色?
可惜,再也写不出来了,再也不会有了,即使能写没人看,也不写了。
我想,这个时代没有一个纯粹的文人了。
02
古时重文,所谓学而优则仕,读书人啊,可悲的读书人。
那时的大环境虽然死板,但是单纯的读书总会造就出一些优秀的人。
他们或是天才,或是大器晚成,终究使人为之侧目。
在他们眼中,读书是神圣的,太白的豪放,子美的沉郁,无论浪漫与现实,长久地被人敬仰,无关时代,无关身价,足以倾倒后人。
境界至斯,方可为文人。
后来的文人繁多,近代来也有数座高峰。
从清代纳兰性德开始,姑且算作最后一位古代词人吧。
鲁郭茅巴老曹,六人便是近代中国的半壁江山了,其造诣自不必说。
当时的中国需要如刀的文字,他们写作是为了警醒世人,破开阴霾,指引世人,总是与家国存亡紧紧相连。
他们算是大文豪了,有不少“功利性”,利己,利民,利国。
后来的文人,如徐志摩、张爱玲、顾城、海子、食指、冯骥才、沈从文等,在他们笔下诞生的,是新旧文化尖锐冲击带来的思想,也颇受一些年轻人喜爱。
可我却慌了起来,其造诣已经开始不如前人,沉淀太少,不足以敲响那积满厚重灰尘的中华文化之钟。
而现今作家莫言因为获奖,有执中国文坛之牛耳之势,当然不可否认其文学的深度及广度,但我认为像莫言、铁凝、陈忠实等作家是在记录一段又一段的历史,融着他们的血与泪。
难道纯粹的文人越来越少了?
我突然惊醒,文化的历史恍惚间延展到了现在。
03
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文化的阵地仿佛正在被汹涌而来的信息逐渐侵占,越来越小,越来越窄。
几年前我看不惯盗版书籍,对此深感痛心,后来也逐渐释怀,写书的本心是启示世人,到后来,或许人们连盗版都不愿意看了。
再过了几年,网络文学呈井喷式发展,我试着看了一些,那些毫无深度的文字实在是让我不得言语。
这个时代兴盛的竟然是这样的文学!
人们再也不愿花时间读一读红楼梦了,即使空闲很多,宁愿去看一些没有营养的快餐文学,图一时之快。
我叹息,不知道是在叹别人,还是在叹自己。
想来我也做不了墨守成规之人,与时俱进,或为正道。
随着对网络认知逐渐加深,我也开始依恋它的好处了,寄生在它的遮蔽之下,似乎它也未曾剥夺我什么。
不,还是有的,比如我曾自以为文人的自傲。
当一个人开始沉溺于打字,而不是写字的时候,我总是感到有一些悲哀,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不,还是说甲骨文吧,人们为了能写下文字,历经了几千年的努力,可是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不出数十载,提笔忘字的现象已经出现了。
难道文字的普及竟是普及给了那台冰冷的机器,那块刺眼的屏幕?
当我面对显示屏敲下这些文字时,尤其显得讽刺。
03
时代的洪流滚滚而过,纵然是坚守了几千年的文化也得作出让步,弯下它那骄傲的脊梁。
时代的冲击太过迅猛,什么都会变得不知所措,但是这样的改变不应该让我们丢失本心。
以前捧一本书,伴一盏香茗,任思绪飘飞的读书日子是多么欢快,黄金万两也换不得。
现在我的时间却被手机屏幕占满。
文人啊,什么是纯粹的文人?我反复问自己。
后来我给了自己一个答案。
纯粹的文人无论何时何地,写文也好,不写文也罢,他都不会丢失本心。
写济世之文不为名,而为民,写风月之文,不为奴颜,只为心之所向。
修身则身正,立心则心正。
纯粹的文人先得生于纯粹的时代,天下熙攘、皆为利往的时代很难有纯粹的文人,世人皆沉溺于手机屏幕的时代也难以存在。
文人或许被世人认为是一群自诩清高的人,自以为胸中怀的是万古,眼底见不得一人,是吗?
我倒宁愿说是的,文人者,孤高之士者也。
如今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家,疲于应付各种出版商,为了宣传自己的作品,不得不放下一个文人的孤傲。
总之,这样的时代有些浮躁。
听不见冷静的声音,自然听不见文人发声,是没有文人了么?
我不知道,只知道若人们还是这样不肯放下手机,即使有也看不见了。
或许时代发展如斯,这样的想法有点无病呻吟,但我执着地相信,无论哪个时代都需要一群纯粹的文人,无关风月,只因信仰。
而人们或许应该放下手机,翻一翻积满灰尘的书籍了,捧读经典,而不是无意义的刷屏。
【本文作者:回头是岸】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