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科普知识>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七篇:经络论之四(一)

陈响分享

  SW57──《经络论篇第五十七》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57—D0101→D0401‖→‖SW56—D0301‖(已迁至《皮部论》)

  LS10──《经脉第十》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10—L0101→D0417‖→‖SW57‖迁移说明:

  1、《经脉》既论经脉,又论络脉,内容与篇名不符,非独立论文,当迁出;

  2、《太素》将LS10—L0101→D0224十二经脉之论,置于卷第八《经脉连环》,独立成篇,独论经脉循环;将LS10—D0231→D0413置于卷第九《经络别异》,独立成篇,独论络脉;将LS10—D0402→D0417置于卷第九《十五络脉》,独立成篇,独论十五络脉。杨上善将经脉论、络脉论拆分而论,录以奉考;

  3、《甲乙》将LS10—L0101→D0224十二经脉及十二经终之论置于卷二第一(上)《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独立成篇,独论十二经脉;将LS10—D0231→D0417置于卷第一(下)《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皇甫谧将经脉论与络脉论拆分而论,录以奉考;

  4、《类经》将五脏六腑十二经脉论置于七卷二《十二经脉》,独立成篇;将五脏六腑“是动”之论置于十四卷十《十二经病》,独立成篇;将“经络之别”置于七卷六《经络之辨,刺诊之法》,独立成篇;将“十五络别”置于七卷五《十五别络病刺》,独立成篇。张景岳分类拆分过散,论述系统性降低,录以奉考;

  5、《灵枢悬解》将LS10-D0402→D0417置于卷三《经别》,黄元御云:“自手太阴之别以下十六段,旧误在《经脉》。诸经之别,皆络脉也,其十五络。实则必见之于外,虚则必下,不可见也。视之而不见,当求之上下之间,盖以人经虚实不同,络脉异于其所别走之处故也。”从黄元御之解论与迁出,不从其迁入位;

  6、迁入部份,既论十二经脉,又论十五络脉,既是经脉之论,又是络脉之论,实为内容丰富之经络宏论,与《经络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LS10—D0232→D0233‖→‖LS10—D0401‖→‖SW57‖迁移说明:

  1、 所迁部份,与前后文意不属,漏简,宜迁出;

  2、 《灵枢悬解》置于卷三《经脉》LS10—D0401“其会皆见于外”句后,黄元御处置甚是,从之;

  3、 所迁部份,显见为经脉、络脉差异相关论述,正是对雷公所问“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之呼应和进一步阐述,与《经络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L0101禁服:

  1、《内经校释》注:“原作脉,据《图经》卷一及张注本改。《太素》卷二十四杨注及《素问.八正神明论》王注均谓:“服,事也。”

  2、后文所引之句,引自《禁服》LS48-D0401,故当作“禁服”无疑。

  L0101凡刺之理……愿尽闻其道:

  1、《灵枢悬解》卷三《经脉》注:“凡刺之理,经脉为理,营其所行(营其所行之道路),制其度量(制其度量之长度)、内次五脏(内次五脏之部),外别六腑(外别六腑之分)。六语,《禁服》之言。”

  2、《类经》经络类七卷一注:“营其所行,言经络之行也。刺其度量,言裁度其分数也。五脏属里,故言内次,六腑属表,故言外别。”

  3、本句引用,引自《禁服》LS48—D0401。

  D0101骨为干:

  1、《内经校释》注:“人身以骨为支柱的意思。”

  2、《太素.经脉连环》注:“干,本也;脑髓之骨成,与皮肉筋脉为本。”

  3、骨骼为身体支架。

  D0201起于中焦:

  1、《太素.经脉连环》注:“十二经脉生处,皆称为起;所经之处名‘出’,亦称‘至’、称‘注’,此为例也。膈下齐上为中焦也。”

  2、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中焦,即胃之中焦。上焦、中焦、下焦均位胃部,本句可证。起于中焦,即起源于胃之中焦,详见《营卫生会》LS18-D0301→Q0801。

  D0201属:

  1、《内经校释》注:“也含联络之意,凡经脉连其本经的脏腑均称属。”

  2、属,归属,指十二经脉归属各自脏器、腑器。

  D0201肺系:

  1、《内经校释》注:“指与肺连接的气管,喉咙等组织。”

  2、肺脏系统。

  D0201臑:nao4,上臂。

  D0201少阴、心主:

  1、《类经》七卷二《十二经脉》、《甲乙》卷二第一(上)断句均作“少阴、心主。”

  2、张景岳注:“少阴,心经也;心主者,手厥阴经也。”从之。

  D0201上骨:《灵枢悬解.经脉》注:“掌后高骨。”

  D0201鱼、鱼际:《内经校释》注:“鱼,手大指本节后掌侧肌肉隆起处。鱼际,鱼的边缘为鱼际,也是穴名。”

  D0202是动:

  1、《内经校释》注:“张志聪云:‘夫是动者,病因于外;所生病者,病因于内。’即经脉因受外邪侵犯所发生的病症叫‘是动病’,本脏发生疾病影响到本经的叫‘所生病’,此外,关于‘是动病’,‘所生病’,尚有不同说法。”

  2、是者,这也,所论之经脉也;动者,异动也,变化也。是动,即手太阴肺经异动。后文“是动”,同理。

  D0202瞀:

  1、《内经校释》注:“视物模糊不清,精神昏乱。”

  2、瞀,mao4,眼睛昏花,目眩。

  D0202是主肺所生病者:以下是肺病主要症状。后文五脏六腑之论,同理。

  D0202上气喘、渴:

  1、《内经注评》引张景岳注:“渴,当作喝,声粗急也。”

  2、《甲乙》卷二第一(上)作“上气,喘喝。”

  3、人卫影印《灵枢经》卷三《经脉》、《太素.经脉连环》均作“上气喘渴。”

  4、从《太素》、人卫影印作“上气喘、渴。”肺属金,肺气燥,因而口渴,义理可通。

  D0202厥掌中热:

  1、《太素.经脉连环》、《内经校释》、人卫影印均与前“痛”字连作“痛厥”;

  2、《甲乙》卷二第一断句与后文连作“厥,掌中热。”

  3、“厥”,或与前文连作“痛厥”, 或独立作“厥”,或作代词与后文连作“厥掌中热”,坤从代词,作“厥掌中热”,即其掌内热。

  D0202盛者……虚者……人迎也:“盛者”,“虚者”,均为前文“气盛”、“气虚”之解论,亦可解为气盛、气虚之标志。后文十一经,同理。

  D0203合谷两骨之间:《内经校释》注:“合谷,穴名,位于手大指、次指两指本节后两骨之间,为大肠经原穴。两骨之间,即第一、二掌骨之间,俗称虎口。”

  D0203两筋:《内经注评》注:“两筋,即拇短伸肌腱和拇长伸肌腱。”

  D0203髃:肩胛部。

  D0203挟:即两边、挟持意。

  D0204鼽、衄:鼽,qiu2,鼻孔不通;衄:nu4,鼻孔流血。

  D0204喉痹:《内经注评》注:“喉中肿闭,言语、呼吸均感困难一种证候。"

  D0205起于鼻之交頞:

  1、《太素.经脉连环》、《甲乙》卷二第一(上)均作“起于鼻,交頞中。”

  2、《内经注评》注:“頞,e4,又名山根,指鼻梁凹陷处,左右目内眦之间部位。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孔两边手阳明经终穴迎春穴,上行,左右相交于頞部。”从之,译作:“起源于鼻梁凹陷处。”

  D0205却:却步,即行进时陡然停步。

  D0205客主人:

  1、《内经注评》注:“穴名,属足少阳胆经。”

  2、《太素.经脉连环》注:“客主人,即上关穴也。”

  3、《内经校释》译:“足少阳胆经的客主人穴。”

  4、《国家针炙取穴标准》云:“寻找此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靠的取穴姿势,位于头部侧面,在戴眼镜脸侧中央骨洼处叫客主人穴。位于耳前,下关直下,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客主人名解:客,宾客也。本穴为少阳胆经之穴,风气为主,肾气为客,此指穴内气血为肾水之性的寒湿水气。主人,指穴内气血,该穴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肾水之性的寒湿水气。本穴物质为听会穴传来的弱小水气,在上行至本穴的过程中,外部的寒湿水气亦汇入其中,至本穴后气血则变为肾水特性的寒湿水气,故名。”

  5、查《人体经络使用图册》,足少阳胆经,并无此穴。它经,亦无此穴。客主人,本意莫明,不译待考。

  D0205额颅:《内经注评》注:“前额骨部,发下眉上处。”

  D0205气街:

  1、《内经注评》注:“气冲,又名气街,位于小腹下方,股部上方交界处的鼠蹊部(腹股沟部);亦为穴名,属足阳明胃经。”

  2、《甲乙》卷二第一(上)、《太素.经脉连环》、《灵枢悬解》均作“气街”,从之。

  3、气有四街:头街、胸街、腹街、胫街。此处气街,乃气之腹街。

  D0205伏兔:《内经注评》注:“位于大腿前方肌肉隆起部,亦为穴名,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膑骨上缘上方六寸。”

  D0206牖:窗户。

  D0206贲:多义字,此取胃口。贲响,即胃响。

  D0206骭厥:《内经注评》注:“骭,gan4,胫骨,位于小腿部的内侧。贲响腹胀,是由于足部之气上逆所致,所以叫骭厥。张景岳云:‘阳明之脉自膝膑下胫骨外廉,故为胫骭厥逆’。”

  D0206【口呙】:

  1、《内经注评》注:“【口呙】,歪,口【口呙】,口角歪邪。”

  2、《内经校释》注:“【口呙】,莫文泉《研经言》卷四谓‘当为呙’,即‘【疒呙】’之省,谓口生【疒呙】疮,与唇胗同为疡症。”并译作“口角歪斜。”

  D0206胗:zhen1,《说文》:“胗,唇疡也。”即唇部溃疡。

  D0206膑:膝盖骨。

  D0206跗:通肤,足背皮肤。

  D0207腨:

  1、《太素.经脉连环》作“腨”,杨上善注:“内踝直上名为内,外踝直上名为外;胫后腓肠名为腨。”

  2、《甲乙》卷二第一(上)作“腨”,张玉萍注:“腨,腿肚。”

  3、《内经校释》作“腨”,并校:“原作‘踹’,据《素问.阴阳离合论》王冰引《灵枢》文改,与《甲乙》、《脉经》、《太素》、《千金》、《圣济总录》、《十四经发挥》相合,下同。”并注:“《说文》:‘腨。腓肠也。’俗称小腿肚。”从之。腨,shuang4。

  D0208噫:

  1、《太素.经脉连环》注:“寒气客胃,厥逆从下上散,散已复上出胃,故为噫气。”

  2、《甲乙》卷二第一(上)张玉萍注:“噫,噫出于胃。”

  3、《360百科》云:“ai4,饱食或积食后,胃里的气体从嘴里出来并发出声音。如喛气,气壅塞而得通。”

  D0208得后与气:

  1、《太素.经脉连环》作“得后出余气”并注:“谷入胃已,其气上为营卫及膻中气,后有下行与糟粕俱下者,名曰余气。余气不与糟粕俱下,而为胀,今得之泄之,故快然腹减也。”

  2、《内经校释》注:“得大便与矢气。”

  3、便后排气。

  D0208体:《说文》:“体,总十二属之名也”、《广雅》:“体,身也。”本义:身体。

  D0208溏、瘕、泄:

  1、《内经校释》注:“溏,指大便稀薄。瘕泄,指痢疾而言。”

  2、《太素.经脉连环》注:“溏,食消,利也。瘕,食不消,瘕而为积病也。泄,食不消,飧泄也。”

  3、溏,糊状,清稀大便。瘕,jia3,腹生积块。泄,飧泄。

  D0208寸口大三倍于人迎:

  1、何梦瑶《医碥》认为:“人迎脉恒大于两手寸口数倍,从无寸口反大于人迎者。”

  2、《内经注评》注:“寸口、人迎,都是诊脉的部位。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在两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处。人迎,在结喉旁两侧颈总动脉搏动处。”

  3、寸口脉动频率大于人迎三倍。

  公众号:其人颂经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6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