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教育心得>

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你想,或者不想通/答案就在那里

嘉馨分享

  我喜欢开门见山的地直接说事儿,我对以下两个题目及参考答案有疑惑:

  1.扎西拉姆·多多的一首网络短诗《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下列与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A.我在故我思

  B.古今异俗,新故异备

  C.理在事先,理生万物

  D.心外无物

  个人觉得题目中的材料作为一个开放型的讨论素材很好,但是作为一个有相对确定的答案的材料就值得商榷了。因为这说短诗本来就可以从很多角度解读,并且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就意味着答案也是不唯一的,但是现实情况是考试答案要统一。从题目中“扎西拉姆·多多”这个署名可以看出,出题者还是费了不少心力去考证,因为很多地方觉得这首诗是仓央嘉措的诗。但是,我要讨论的不是这个问题,而是其所蕴含的哲学道理究竟是什么——

  根据参考答案推测,这是一个考查“哲学基本流派”这一知识点的题目,和“哲理”还是有一定的区别。根据题目及参考答案(A),可以看出题者意在对这首短诗作“唯物主义”的解读。而解读的依据在于,“我”作为一个客观的主体,在短诗中不受“你”的主观影响,在选项A中则是“我”这个客观存在决定了意识,所以都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所以答案A和短诗的“哲理”一致。(但我并不认同这种解读)

  我们先从比较容易分析的选项开始:A.我在故我思,这种说法应该是针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而言的,我们可以把他们都归为一个流行的流派“存在主义”。有人断章取义地说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唯心主义,其实未必,因为笛卡尔只是想为自己的哲学大厦找一个“支点”(或者说“起点”),而他所找到的支点就是“我思”——“我思”是一种意识吗?更重要的是一种行为。而行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呢?尤其是“我”的行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呢?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也不能简单的把“我在故我思”作为唯物主义看待;当然有人说“我在”和“我思”有先后顺序,(但是笛卡尔没有区分先后的)即“存在”决定“思维”,那我们姑且认为其是唯物主义观点吧。B选项“古今异俗,新故异备”表明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但也不完全确定,因为这里强调的是矛盾特殊性,而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的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C选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理学观点,一般认为是客观唯心主义,没有异议;D选项“心外无物”,心学观点,一般认为是主观唯心主义,也可认同。

  再说说这首内涵丰富的短诗,“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这里有两个主体“你”和“我”,都应该是客观的,但是这里说得并不是讨论这两个主体,而是讨论了两个主体的行为——“见”或者“不见”,这是“你”的行为;“不悲”、“不喜”是“我的行为”。而这两种行为能简单的说是属于存在,或者思维吗?“见”或者“不见”可以视作一种客观的行为,而“不悲”、“不喜”却是强调一种主观反应。那么这首诗就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你的客观行为不影响我的主观感受——这个能体现“存在决定思维”吗?恰恰相反,这里更加侧重强调客观不影响主观,那么这首诗就具有唯心主义嫌疑了。并且,心若止水,其强大程度,已经可以与主观唯心主义相媲美了。

  在看看作者扎西拉姆·多多,有佛教背景,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佛教信徒。这样的一个人,有唯心主义倾向,是毫不意外的。但是这个题目呢?就没有明确答案了……

3866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