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评课:教是为了不教——评杨付军老师《美丽的颜色》
12月13日上午,作为语文素养大赛的参赛选手,有幸观摩了杨付军老师执教的自读课《美丽的颜色》。杨老师紧紧抓住了自读课的教学特点,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顺利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对学生自读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杨老师的课亮点很多,我概括出以下方面。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导入新课后,杨老师并未急着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而是让学生自己制定目标!应该说让学生制定目标难度不小,因此杨老师提醒大家,可以结合文后的阅读提示。有了老师的方法指导,学生们很快讨论开来。杨老师要求各小组把意见汇总,选派代表发言。各组代表踊跃发言:“需要了解传记的写作特点”“需要领会科学家的崇高精神”“要细细品味语言对话”......鉴于老师的方法指导,学生们的发言很出色,杨老师根据各组发言,最后进行总结,制定两个目标:1.感受科学发现的艰辛,科学家的坚守与乐观。2.学习传记的写作特点。这个环节,通过杨老师巧妙的设计,学生们知道了自读课可以借助阅读提示,制定学习目标。
自读课,需要学生充分的“动”起来,学生不应是旁观者的角色,他们应是课堂的主角,老师可以通过环节的设计,巧妙的把学生导入各种情境中。杨老师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紧扣阅读提示
阅读提示位于课文之后,一般是配合单元重点,抓住文本的独到之处进行精要的指导,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课一得”。阅读提示还会尽可能向课外阅读延伸,引导学生由教材中的单篇课文走向课外更广阔的阅读天地,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这也是“三位一体”阅读体系和“将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理念的落实。如本文的阅读提示中提到让学生在课外读一读《居里夫人》传,了解这位科学家的品德力量和科学贡献。杨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止一次的引导学生关注阅读提示的内容。如本课学习目标的制定。
阅读提示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内容,而且往往有着明确的阅读指向,如感受风格或内容的异同、感受作者的精神、体会作品的趣味等,绝不是“为读而读”。杨老师把阅读提示当作学生自学的重要的指导内容,不是为读而读,而是让学生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运用于自学过程。
三、方法指导贯穿始终
本课题目为《美丽的颜色》,杨老师紧紧抓住“美丽”二字,通过“寻找美丽”“读出美丽”“感受美丽”“探究美丽”环节,展开教学。在不同的环节,杨老师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比如在寻找“美丽”环节,杨老师指导学生可以采用跳读的方式。在“感受美丽”的环节,杨老师设计了三个问题:1、找出描写环境艰苦的句子,并做批注。2、用文中的话说一说提炼的艰难,并做批注。3、从文中找一找居里夫人的话,并做批注。学生看到问题时,已经对于方法也了然于心了。有了方法的指导,学生的自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学习方法的恰当引导,又可以给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借鉴,教就是为了不教。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试图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自读课是一个重要的创新点。它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以自读课文为主要材料,以学生自我阅读实践为主线,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求自得,使教读课所学知识、方法和能力有效迁移和拓展。可以说,它是联结课内与课外的重要纽带,是实现学生素养提升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有效渠道。
自读课老师应把课堂让位给学生,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学生有所得才是关键。自读课文在体例上与教读课文有着显著的差别:不设预习和课后习题,而代之以旁批和阅读提示。而设置旁批和阅读提示,则是为了提供一些“抓手”,使学生的自主阅读更有效,杨老师充分利用这些“抓手”来组织教学活动。关于自读课如何上,杨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课堂是有遗憾的艺术,杨老师在“读出美丽”环节,采用生读,师范读,齐读等方式,个人认为齐读并不能很好的凸显情感,对于需要把握情感的语句,学生个人朗读或者老师范读会不会更合适?这点想法,也是与杨老师进行探讨。
【本文作者:马集乡港集学校 张允】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