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经典文章:端午节,是祝节日快乐,还是节日安康
端午节到了,看着满屏飞舞的“端午节安康”的祝福,我终于憋不住了。端午节的祝福,能不能不要这么别扭?
端午节不能互道快乐吗?
据说是因为某非遗专家在网上循循善诱:
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的,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一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屈原投汨罗江。五月初五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的日子。专家说了,要扫盲,不是所有的节日都可以互祝快乐,比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祝安康!
看了这有理有据,头头是道的扯淡,我倒吸一口凉气,亲,咱能不能好好的过个节日吗?
五月初五是我的生日,又是一个传统节日,怎么就不能互祝一下节日快乐呢!
我想问问那个砖家,既然端午是个悲壮的祭祀的日子,那么,
你在看看龙舟的时候,是不是要流着眼泪喊:屈原,你在哪里?因为龙舟是打捞屈原的呀!1
你在吃粽子的时候,咬一口香甜的糯米,是不是都要流一滴眼泪?吃到肉馅红枣,是不是得立即跪地叩首?因为吃的都是屈原、曹娥的替代品啊!2
你在挂菖蒲艾草喝雄黄酒的时候,是不是要怀着披麻戴孝的心情?因为这是祭祀先人的仪式啊!3
没错,端午节最初是为了怀念那些为了国家亲人献出生命的忠臣孝子。但是,端午节早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不应该拘泥于最初的祭祀。
先看看古人是怎么过端午的。
现存最早的关于端午节的记录大约产生于东汉时期。从文献可以看出,端午节是一个以辟邪为主要内容的节日。如《玉烛宝典》引东汉应邵的《风俗通义》说:“夏至、五月五日,五采辟兵,题‘野鬼游光’。俗说五采以厌五兵。游光厉鬼,知其名,令人不病疫瘟。”又如《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据敦煌文书记载,对于端午这样一个大节,社会各界颇为重视,有关活动丰富多彩,一些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日。撰于唐代张敖曾写过这样一封《端午相迎书》,曰“喜逢嘉节,端午良辰,献续同欢,传自荆楚。但惭羁泊,何可申怀,空备团粽,幸请光临。” 这是张敖端午节招呼小伙伴们的一起同乐的邀请书,从书中可以看出,活动丰富,有文人雅趣伴随其中,让人充满期待。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中说:“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描述了自己与大臣欢度端午的愉悦欢乐。
北宋诗人晏殊也有一首端午诗:“雕盘分楚粽,重重团扇画秦娥;宫闱百福逢嘉序,万户千门喜气多。”描述的是家家户户吃粽子,过端午的欢乐场景。
苏轼《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诗中称“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诗中称“端午”为佳节,并且写出了愉悦欢庆的心情。
《水浒传》中第十三回《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庆贺端阳。但见:‘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这里描写的梁中书一家过端午的情景,美酒、美食、美人、美景,生动地展示了北宋年间地方官穷奢极欲的富贵生活。
写端午,最不显快乐的应该是欧阳修的《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五月到了,石榴花开得妖艳繁盛,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沉沉地垂着。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
这正是人们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的时节。举杯饮下菖蒲酒以驱邪避害。窗外葱郁的树叶中不时传来黄鹂鸟儿鸣唱声,惊到了了那纱窗后午睡女子的美梦。
这首诗极富生活气息,像我们展示了宋朝时候人们过端午的风俗习惯:吃多角粽、饮菖蒲酒、沐香花浴。生活平静安宁,带着一点闺中女子的百无聊赖,丝毫也没有非遗专家所谓的祭祀的庄严肃穆啊!
正如有学者指出,文化是一条流动的河,在漫长岁月的冲击下,端午节的内涵必然会越来越丰富。如果一味较真,不能说“快乐”只能祝“安康”,也必然会过滤不少文化的味道。所以,该有的仪式感可以有,但无需拘于“缛节”。端午“互祝快乐”又何妨?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作者:俞俊(微信公众号:泗水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