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教育心得>

教师成长故事:峰回路转的“中职评定”

晓晴分享

  拿粉笔的人,似乎没有什么太远大的追求。评个不错的职称,落个名誉上的“光辉灿烂”,是很多人的理想。我乃一俗人,自然也不能幸免。

  印象最深的是我中职的评定,可谓一波三折。

  1997年,我具备了评中职的基本资格,于是填写了申报表,交了评审费。那时候局机关的职称评定是要述职的,整个机关的人在会议室集合,认真聆听参评人员介绍自己的“事迹”。那也是种很有趣的经历。除了用放大镜呈现“芝麻般”成绩,以求得“西瓜般”效果的夸夸其谈派之外,竟然有上了年纪的同志在述职过程中涕泪纵横,历数若干年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革命史,以求博得观众的同情心。现在看,这与李咏主持的星光大道上那些演员动不动就搬出点什么感人的事来,自己在舞台上热烈横流是没什么两样的。目的都是煽情。我不屑于这些,述职的时候只把自己取得的成绩一一列出,不增不减,也没有多余的解释的话,仅此而已。

  偏偏事情就这么怪,虽然我年纪最小,述职时也保持了低调,但大约是实事求是的作风和高人一头的成绩打动了大家。群众打分一算出来,呵呵,我竟然排在了第一位。

  这可给职称评定小组的领导们出了难题。认可这个结果吧,我太年轻,那么多老同志排队等了多年,不去照顾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吧?可如果不认可这个结果,那么轰轰烈烈地组织大家打分不就成了笑谈?不过好在评定小组是有单独的投票权的,“民主”了也没关系,只需要一“集中”就万事大吉了。可我没想到的是,领导非常体恤下情,派人来做我的思想工作,讲了如何顾全大局,如何来日方长之类。其实不来找我我也不会如何,最多把意见埋在心里,绝不会找领导麻烦的。但领导如此“民主”,我也就乐得落个“高姿态”,主动把名额让给了更需要的人!

  1998年,故事来了一次复制。整个过程与1997年如出一辙,让我产生了人生如戏的感觉。论资排辈本是中国的国情。职称被拿下,朋友们劝我的时候都会论说这一套。我虽然心里不是很舒服,但也不觉得难过。毕竟,看那些老同志即将退休了还没个说法,其实,每个人都过意不去。这么一想,就宽心了许多。

  到了1999年申报的时候,我就犹豫了许多。掰手指头一算,比自己资格老、官职高的同志还有十来个,怎么也轮不到自己啊?就在我迟疑着是否继续申报的时候,主任一句话提醒了我:“今年有破格,你可以试一试啊。”这就像在黑暗中出现了一道曙光,瞬间使我看到了希望。于是,跑人事科问清条件,喜滋滋地填写了相关材料,满怀憧憬地上报了。

  暑假中我正在省城开会,突然接到市人事局通知,要我第二天参加答辩。通知的人说得模棱两可,以至于第二天上午坐车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揣摩“答辩”的含义。我突然想到高校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也有论文答辩,无非是专家组就提交的论文提出一些问题,由研究生们进行阐述,专家组以此判定论文是否原创、是否有价值等。那么,这个答辩是不是也会就申报时提供的材料为依据呢?回到廊坊已经中午了,我顾不上吃饭,急忙把自己发表的所有文章浏览一遍,重点处还默记一番。没想到的是,下午的答辩,评审组老师提了三个问题,无一例外,都来自我曾经在省级刊物发表的文章。我对答如流,答辩效果自然也不言而喻。

  也许这看似巧合,但我想,人们常说“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我不过是抓住了机会而已。那一年,我的中级职称顺利过关了。四年后,高职也顺利评定了下来。我在全区又创造了一个历史,即当时最年轻的高级教师。

  我的教师生涯,也许就会以这样“辉煌”的身份走到终点了。但职称评定中的一波三折、峰回路转,倒始终耐人寻味,从中不难发现一些职称评定之外的东西吧!


  【本文作者:王福强(微信公众号:王福强的小院)】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6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