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教育心得>

教师的教学随笔:与孩子和家长一起感动

晓晴分享

  新学期开始,接了一个新升三年级,本以为对于我这个从教多年、身经百战的老教师而言,应该是轻车熟路、轻松驾驭了。但我小看了这帮孩子们,半个月下来,我整个人被搞得手足无措、身心俱惫。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中的一个转折,相对于一、二年级而言,孩子们不再像之前那么乖巧听话,活泼好动的天性初露锋芒,争强好胜、浪荡不羁的个性也渐显端倪。就接受新知识而言,也不仅局限于一、二年级的单纯性识记,阅读量需要加大,理解能力需要提升。再加上换了两个老师,换了两张新面孔,要接受新老师新的教育方法,诸多因素导致了孩子诸多的不适应。

  上课班里乱哄哄的一团糟,写作业磨磨蹭蹭,课下大部分同学不能按时完成,甚至个别同学对作业无动于衷,吵也不行,哄也不中。说真的,这么多年,班主任工作没少做。可是,对于这帮孩子的懒散,我一筹莫展,无所适从。

  我一直坚持以情动人,我也相信,行动能改变人。在同事眼里,在家长心中,我都算得上是那种“经验型”的教师。我想,我仍要用自己的真情去触动每一位家长,去改变每一个学生。

  一天下来,真的很累很累,躺在床上却辗转难眠,满脑子都是孩子,满脑子都是班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道理人人都懂,可怎么让其动,怎么使其晓。无奈之下,唯有“成绩其次,习惯在前”。我应该将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兴趣作为重点。与家长沟通,与孩子沟通,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为此,我专门建立了一个语文微信群,每天将孩子的在校动态用语言或图片的形式及时反馈给家长,将我自己工作之余的小叙事、小随笔发到微信群里与家长分享,坚持每晚分享一条教育絮语,传递教育的正能量。有好多时候,我依然能感受到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感动只是一时,真正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一个人的心,却是一个多么艰难的历程。

  我一向是个不善“甜言蜜语”的人,无论在家人面前,在同事面前,还是在学生面前。但二十多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教育事业不是仅凭一腔热情,一贯严格所能胜任的。爱孩子,就要设身处地地去爱,就要掏心掏肺地去爱。

  这群孩子呀!曾几何时,让我内心的无奈化为了一腔怒火,想急,想发泄,但最终还是告诉自己:克制自己的情绪,寻求解决的办法。

  要改变一个人,首先就要感化一个人。新学期开始,我就给孩子们上了一节特殊的课——我从哪里来,自己酝酿,自己写稿,告诉孩子们,是爸爸妈妈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我们要感恩父母。长长的稿子读完,孩子们个个眼圈儿发红,都表示以后不再向父母要零花钱,要帮父母做家务。从孩子的角度而言,这也许就是对父母最好的理解与报答了。

  感化仍需继续。接下来,我让每个孩子把他们的出生日期报给我,我要在班里为每个孩子过一个别样的生日。虽然没有美丽的鲜花,没有大大的蛋糕,没有明晃晃的生日蜡烛,但我给孩子们的情是最真的,爱是最深的,孩子们的内心肯定会收获一份满满的幸福。孩子们不会再期望爸爸妈妈早已允诺的生日蛋糕,也不会奢望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早已封好的沉甸甸的红包。为了把感动扩大,我专门向校长学习了制作美篇,美美的文字配上美美的生日照片分享到微信群里边,我一遍一遍地打开,一次又一次地感动于自己的爱与执着。对于我之外的人,不管这种感动是瞬间的,还是暂时的,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的制造感动,它最终会化为一种动力。

  感动——转变——进步——成长,这的确是一个很慢很慢的过程,但我仍愿意用一个人的付出换来五十多个孩子,一百多位家长的赞许与认可。这是一笔多么不平等的交易。我仍愿相信也始终相信那句话:付出,总有回报。


  【本文作者:高平镇 刘彦芳】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58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