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教育心得>

课程分析:一石激起千层浪——《狮子和鹿》同课异构案例分析

晓晴分享

  2017年11月24日,是小语三班集中培训的日子,按11月份活动内容的计划,我们班有幸请到了滑县进修学校的王长丽主任,亲临坐镇道口镇第二实验小学会议室的同课异构授课现场,在两位辅导老师汤金莉、和会霞激情飞扬、运筹有序的主持下,全体学员们一同聆听了两节,分别由王巧玲老师和张利老师,所作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28课《狮子和鹿》的精彩课例展示。两位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自身的特点,渗透了自己的理解,钻研、分析、设计教材,分别教出了自己的个性课堂。小语3班的学员们对这两节课进行了认真观摩,大家深受启发。

  每一次听课,都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收获良多,也会激起无限思考和反思。下面,就此次同课异构的两节课例,我将从教学组织环节的“自学提示”这一方面来侧重分析,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从“自学提示”的设计与实施,看教师处理的教材,把控课堂的能力:

  王巧玲老师设计的学习目标

  1、与同桌互助,找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把它们读准确;

  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大声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两个多音字和比喻句;

  张利老师设计的自学提示

  (一) 自读课文

  要求: 借助工具书的同时,把标注拼音的字词在课文中圈出来。

  (二)再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要求在文中用笔画出依据)

  1、丛林中,一只漂亮的鹿对着池水欣赏自己____的身段和____的鹿角,抱怨着____的腿,而当凶猛的狮子扑过来时,却是它的腿救了它的命。

  2、填表。说说在不同的时候,鹿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脚和腿的?

  身体部位 照镜子时 遇到危险时

  角

  腿

  优点:

  两位老师的教学内容符合本课教学目标,并逐步达成目标。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度、容量基本适当,适合第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教学内容组织基本得当,训练配套,都有拓展。主要环节安排合理,衔接、过渡自然流畅.

  总的来说,两位老师的教学课例,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教学风格,即:一种是强调教师引导式的以读促悟,另一种是以学生为主体式的自主学习。 两人在对教材的把握、教学方法设计上不谋而合地体现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都重视了学生的读,王老师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与积极性;张老师则放手让孩子根据自学提示,层次分明地通过小组活动的三读来总结主旨。对于28课《狮子和鹿》的内容,她们有不同的理解与处理方法,运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而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即王老师在课中侧重了句型变换、中心句等知识点的渗透,整个课堂引导的多,学习氛围活跃;张老师把字词、探究对比鹿不同时候对待自己角与脚的态度作重点,整个课堂把学生放在首位,活动多,提升了学生学习能力。

  缺点:

  王老师混淆了“学习目标”与“自学提示”的概念,把“自学提示”打成了“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本课的总目标,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学习活动的方向和归宿;而“自学提示”则是对具体学习任务的安排,并给予一定学习方法的指导;其次,她设计的“大声读课文”与“自读课文”,没有明显的层次分别,学生可能会理解不清,产生重复性或无效阅读,起不到阶梯式推进教学活动进程的良好效果;另外、第2个概括文章大意,和第3个找多音字这两个任务顺序颠倒,应先解决生字词,再整体感知课文。最后,拓展环节的小练笔,老师没有吃准学情,当堂没有完成,没有反馈。

  张老师在设计默读课文这个环节中的第1个任务设计上,直接给出了让补空的一段话,没有明确的任务提示语,不如给出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汇报环节,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出示并可让他们参考补空的思路来说,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又照顾了部分概括能力差的学生。第二点,张老师由于粗心,在让孩子填表格的任务中,把“角”打成了“脚”,缺失严谨认真的态度。第三,“当堂检测”较难,题量多。

  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两位老师的课例, 激起了我深深的思考与反思----这样的略读课到底怎么教?我反复查找资料,研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略读课文的要求,吸取两位老师的优点,又对照自己平日的课堂实际,不断整合、总结、改进。慢慢悟出了讲授略读课文的方法,即在师生关系上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放手给学生,学习方法上要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内容把握上注重学生的“悟”,课外拓展,要注重实践……我想,此次参加集训的来自6个不同乡镇和学校的老师们,一定也都站在自己的角度,解读着这两篇课例,梳理并汲取到一定的收获,他们也一定和我一样久久不能平静,由此引发,不断陷入了更深层次地探索寻摸中。作为青年教师, 在学习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是自我成长一个重要的途径。今后,我会继续俯身、虔诚地多学习,多钻研,与同伴们携手互助,一同走在专业能力提升的大路上。


  【本文作者:道口镇第二实验小学 董利芳】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5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