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随笔写作>

临渭故事的随笔:门对蔡渡泛渭赋

春生分享

  古县下邽作为白居易的故里,始于贞元二十年(804)春,这时的白居易33岁,路经洛阳时,徙家下邽故里。这在他的《泛渭赋序》中就可看出:“十九年,天子并命二公对掌钧轴,朝野无事,人物甚安。明年春,予为校书郎,始徙家秦中,卜居渭上。”

  渭上故里金氏村,他的门前往南百步,就是渭河,那里有一个渡口,古名蔡渡,距离京城长安约百里。白居易常常乘船回家,“每三旬而两入”,往来上班照顾家甚为方便。

  元和六年,他的母亲病故于长安宣平里第,他和三弟白行简领着家人扶柩回到下邽故里。多年未回乡,看到村里变化很大,《重到渭上旧居》中就有:“旧居清渭曲,开门当蔡渡。……追思昔日行,感伤故游处。插柳作高林,种桃成老树。因惊成人者,尽是旧童孺。试问旧老人,半为绕村墓。……惟有山门外,三峰色如故。”

  白居易在长安时就有病,回到故里依然未好;不幸的是,此时他惟一的女儿、3岁的金銮子夭折。他“朝哭心所爱,暮哭心所亲”。遂一连写了《病中哭金銮子》、《念金銮子二首》等几首悼亡诗。是年七月,好友元稹遣人到村,在白居易母亲灵前代祭。次年十月初八,白居易又重新在故里选择茔地,把从前权厝在下邽下邑里的祖父白鳇的灵柩、权厝在河南新郑临洧里的祖母薛氏的灵柩、在襄阳东津乡父亲白季庚和祖母的灵柩,总迁葬于下邽上太庄一处。

  就在这一年,他还写了《采地黄者》、《首夏病间》、《寄元九》、《寄内》等诗作。元和八年(813)二月,他又把寄葬在符离县的外祖母和四弟白幼美的灵柩,也迁葬到下邽新茔。在故里,他开始督课种田,种了30亩高粱,20畦韭菜。六月,关中大雨,他写了16首效陶潜体的组诗,丁忧期间之心境、生活、感慨在其中淋漓尽致。他在序文中说:“余退居渭上,杜门不出,时属多雨,无以自娱。会家酿新熟,雨中独饮,往往酣醉,终日不醒;懒放之心,弥觉自得。故得于此而有忘于彼者,因咏陶渊明诗,适与意会,遂效其体,成十六篇。醉中狂言,醒辄自哂;知我者,亦无隐焉。”此冬奇寒,池写了《村居苦寒》诗。看到胥吏横暴催租,即有《纳粟》诗云:“有吏夜叩门,高声催纳粟。……犹忧纳不中,鞭责及童仆……”。

  元和九年,他家居务农,五月大旱,他深感“唯农最辛苦”。三弟白行简为了摆脱家计窘境,应梓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卢坦之聘,往其幕中。行简走后不久,白居易率家人新建了亭台。台高数尺,上盖一茅亭,推开东窗,可见华山三峰;站在南门,可见渭河中的白帆;是他下棋、休闲避暑的好地方。八月中旬,在好友张殷衡的陪同下,他游玩了蓝田山水,观赏了悟真寺,写下名诗《游悟真寺》。全诗洋洋洒洒写了一百三十韵、一千三百字,不落窠臼,不生硬拚凑,造语妥贴,平中见拗,腾挪有致,圆转晓畅。

  悟真寺在王顺山,白居易即将丁忧期满,“元和九年秋,八月月上弦。我游悟真寺,寺在王顺山”。起笔就将游悟真寺的时间、地点一一交代清楚。接着再写舍弃车马,徒步上山,小憩两次,登山入寺。将登山过程一一道来、寸步不遗。入寺之后,环顾四周,“如擘山腹开,置寺于其间”,树木是“根株抱石长,屈曲虫蛇蟠,松桂乱无行,四时郁芊芊”,鸟儿则“幽鸟时一鸣,闻之似寒蝉”。描写楼阁嵯峨,法相庄严,正面描写了寺中多宝塔是“风铎鸣四端,栾栌与户牖,恰恰金碧繁”、“至今铁钵在,当底手迹穿”,玉像殿则“迭霜为袈裟,贯雹为华鬘”。观音堂浓墨重彩,大肆铺排:“六楹排玉镜,四座敷金钿。黑夜自光明,不待灯烛然。众宝互低昂,碧佩珊瑚幡。风来似大乐,相触声珊珊。白珠垂露凝,赤珠滴血殷,点缀佛髻上,合为七金冠。”表现佛堂金碧辉煌又突出佛像圆通金像, “宝堂豁三门,金魄当其前。月与宝相射,晶光争鲜妍。”于是观音堂的光辉尽落眼中了。

  白居易用工笔细绘,巧施丹青,点缀以乱竹、寒蝶、山果神祠,登危石而心惊,承山风而体轻。山林逸趣,落日圆月,白居易笔下的日落月生,令人耳目一新,“西北日落时,夕晖红团团。千里翠屏外,走下丹砂丸。东南月上时,夜气青漫漫。百丈碧潭底,写出黄金盘。”时而红翠交辉、时而碧金相映,色彩绚烂,形象艳丽。蓝水萦山,时急时缓,东崖堆石,亦青亦润。他还将目接心仰、足行不到的山光池色也写入诗中,“中顶最高峰,拄天青玉竿。冋令上不得,岂我能攀援。”

  白居易诗中醉心山水,着眼灵迹,对寺院描摹工细,笔下的佛子、仙真、神龙、高僧、名画、法书纷至沓来,王子乔的得道仙祠、吴道子画、褚遂良书都一笔带过,而对画龙堂的神龙听法、写经僧的鸽群协力等传说却是笔下生花、绘声绘色。写景洋洋一千余言,隐隐透露出他向往野情逸趣、厌倦尘世俗务的情绪。

  有人说这首诗写于丁忧期满回朝任职,我无法同意,这只是朋友张殷衡相陪,让他出去散散心。这一年的九月,他有诗寄给白行简:“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他分明还在村里。这年冬天,他常常“半夜起端坐”,摸着自己新制的布裘,想起无衣无食的农民,写道:“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温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不久,挚友李顺言来看望他,他半真半假地对李说:“明年身若健,便拟江湖去。他日纵相思,知君无觅处。后会既茫茫,今宵君且住。”

  蔡渡啊蔡渡,是你见证了这个特别的渭南人,在他退居渭上金氏村的四年里,勤奋作诗,“复多诗中狂,下笔不能罢。惟兹三四事,持用度昼夜”。哪三四事,写诗之外,他还有饮酒、读书和弹琴。在渭上家里,这一个特殊的守孝时期,他共写诗119首。就在这一年的冬天,他才奉诏授太子左赞善大夫。渭上村记着,蔡渡不会忘记,我们可爱的诗人白居易,乘船暂时离开了他的故里紫兰村,离开了他熟悉的乡亲们,再度走进京都长安,开始了人生新的里程。

  一千多年前的蔡渡,已经凝固成渭水岸边一个亲切的地名,当我们再一次站在这个古时的渡口,一个历史深处的苍茫背影正在乘船远去……

  本文作者:王晓飞(微信公众号:三贤文苑)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5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