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教育心得>

教师培训个人心得:《教师专业标准》之浅见

晓晴分享

  10月14日,滑县2017国培计划的老师们以最饱满的热情,最积极的状态开始了在河南师范大学为期两个月的学习。

  上午,河南师范大学的领导和老师们为中、小学语文学员举行了隆重的开班仪式及破冰活动;整个下午,山西省教科院的崔云宏教授对《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为大家进行了深度解读。

  崔教授从高屋建瓴的理论阐述,到生动、有趣的案例分析,让我对《教师专业标准》有了新的理解和思考……

  作为教师,要师德为先。

  “德”,狭义地讲就是“思想品德”。而在圣者老子心目中,这“德”字包罗万象,遍及天地万物人类一切思想行为等方面。那么,什么是“师德”呢?简而言之,就是:热爱教育、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古今中外,有多少流芳百世的名师,他们无一不是践行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人生信条,在道德修养和品格涵养上达到了至高的境界。

  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他的“四颗糖”的故事我们早已耳熟能详;苏霍姆林斯基的“永不凋谢的玫瑰”,每每读来,心中总是充满感动……他们面对犯错的孩子,没有指责和批评,而是选择了宽容。他们对学生不仅富有爱心,而且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当今社会,还有许许多多扎根山区、边远地区的老师们,他们有的几十年如一日,用信念支撑着那一方土地的未来!

  再看看我们身边,其实老师们早已把教师这个职业融入生命,过成了一种生活。曾多少次,我们的老师带病坚持上课,用沙哑的嗓音还要嘹亮课堂;曾几何时,我们把生病的孩子丢在教室走廊上,揪着心还要专注于课堂;曾几何时,我们离开家中、甚至医院里需要照顾的父母,狠着心还要坚守课堂;这些,不就是我们做教师的“德”吗?是啊,你见与不见,它就在那里;你说与不说,它都会在那里……

  当然,近年来,还有体罚、虐童事件发生,也引发了全社会对教师品行的广泛议论,所以也提醒我们,在某些方面亟待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因为,教师的责任重大,就像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雅说的:“教师的工作是责任重大的工作,实际上,未来的青年一代都在教师手里。”

  教育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和发展。俗话说:教师强则教育强,教育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国培计划”交流会上讲:“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那么,什么是“好老师”?

  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做一个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 一文中说:“教师有四重境界。”第一、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让自己安心的老师;第三、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让历史铭记的老师;第四个境界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无法企及。但是,我经常战战兢兢地问自己:我达到第一重境界了吗?

  还记得去年在清华附小跟岗学习的情景:当我每次课前欣赏同学们播放着自制的幻灯片进行展示时,当我看到孩子们发明的小机器人在展台上跳舞、翻跟头时,当我知道班里几乎每个孩子都能研究课题时,当我每次聆听家长(来自清华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世界冠军、对国家有杰出贡献……)和来自国内外、教育专家授课时,我都感到无比惊奇、激动和讶异!也许是孩子们发现了我的率真,也许他们认为我根本就是孤陋寡闻,其实就是知识匮乏和无知!我感受到了在学生面前从未有过的压力和微妙的气息!

  怎么办?起初那些日子艰难而痛苦。我就一遍遍说服自己:既然有那么多不懂,为啥不好好学呢?既然是来学习的,那就踏踏实实做学生好了。于是,我除了参加学校公开活动以外,就一刻不离地待在跟岗班级,坐在座位上和学生一样认真上每一节课、值日、做课间操、放学领着他们站路队。但那段日子孩子们和我几乎没有交流。

  有一天,学校组织去“中粮智慧农场”进行实践活动。“中粮智慧农场”是全球第一个生态综合农场。里面蔬、花卉、家禽、家畜可以说应有尽有,那情景真叫壮观!同学们兴奋得手舞足蹈,七嘴八舌地问我:“老师,菠菜生长期是多长呀?”“生菜能生吃吗?”“老师……”我们还一起跪在地上每人种了一盆小白菜,同学们围在我身边,争先恐后地让我教他们装土、撒种、浇水……,他们不停地叫着:“老师,老师……”

  我终于等来了孩子们发自肺腑的这一句“老师”,这是对我最好的褒奖,这是我的职业称呼,但最重要的是我精神的烙印!我用师德再一次诠释了它、拥有了它。

  最后,希望自己能通过这次国培,再次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以良好的师德、专业的素养,贴近教育的本质、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灵魂,进行思考、设计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元素,为学生的发展助力!


  【本文作者:李玉娟】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5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