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教育心得>

教育心得:阅书中良辰美景,读人生百转千回

晓晴分享

  时钟滴答,不知不觉夜已深了,窝在沙发上的我又换了一个舒服的姿势,听着窗外呼呼的风声。不知怎的,目光忽然凝在了书架中的一格,走上前去一看,是一排排童话书,有标注拼音的,有布满美丽插图的,有一个系列十多本的,还有精装硬面封皮的,书名大多耳熟能详。就这样,回忆乘着时光去到了那其实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小时候喜欢读童话故事,倾心于千奇百态的人物形象,陶醉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满足于它给我带来的无限幻想,若再有一个happyending就再好不过了;再大一些又爱上了异国他乡的“故事”,《爱的教育》《傲慢与偏见》《三剑客》《简爱》等等,读它千遍也不厌倦;后来,不知是不是心中萌生了“仗剑走天涯”的侠女之思,很长一段时间都醉心于武侠小说,恨不得一个霹雳下来,把我送去那个古龙、金庸、梁羽生笔下的风云江湖。直到读大学、读研,图书馆都是我每天必去的一个地方。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每天都忙得不停点,可心却空落落的。直到一通电话,像一粒石子,掷入心湖,打破了这“空落”。小杨是上一届毕业的学生,在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攻读飞行技术专业,两年前的一个冬夜,我很意外地接到了他的电话,说意外是因为他在高中时并没有对语文“青睐有加”,反而是总嚷嚷着作业多的那一个,毕业后我们两个的沟通也不多,少有的几次也只是QQ或短信上的祝福与寒暄,而这一通电话一打就是一个多小时,更是在我的意料之外。聊的是什么呢?是龙应台的《目送》中的一篇文章。带他们那会儿我就推荐过这本书,但理科班的宝宝们没有多少捧龙先生和我的场的,万没有想到在毕业后,孩子会因为文中读不懂的地方而通过电话与我探讨,同我争论。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辗转反侧。我,应该要做孩子们的“领读人”。

  依然是“好书推荐”,但这一次的推荐是双向的。每个学生每月要向我推荐一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好书推荐卡”的形式呈现,推荐卡上要有书籍的基本信息、简单介绍、好句摘录以及推荐这本书的理由,而我会从中选择几本最吸引我的书买来阅读,并在阅读后选择两到三本推荐给两个班的孩子,作为本月的阅读书籍,进行摘抄赏析,分享讨论。然而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难免有些骨感,几次“推荐”浏览下来,就发现了“贫富差距过大”的现象。一些孩子推荐的书甚是吸引人,图与文字相得益彰;一些孩子虽然看起来做得很认真,但内容大多是从网上“复制”的,让人难免失了兴味;还有一些孩子来来回回总是在推荐小学时老师让读的那几本书,书虽好但缺少“陌生感”。当然,这种情况其实早在意料之中,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并非一朝一夕能培养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创造一个氛围,让孩子在这氛围中互相感染与影响。而我,也是这氛围的受益者之一。

  因为要从孩子们推荐的书中做一个选择,所以我就必须认真地阅读,身上有了责任就有了迈出第一步的无限动力,而在读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孩子们的阅读面很广,书籍大多经典,个中不乏深度。正因为一句“它平凡如历史,它震撼如史诗”,我走进了《灿烂千阳》,胡塞尼用他成熟且深情的心理描写为我献上了美丽的阿富汗,可悲的阿富汗人,残忍的男人和女人。时至今日,社会上对于女性的偏见抑或对男性的特殊看待依然如同山际岚雾,久久不散。胡塞尼的平凡、沧桑震撼了我的神经。学生信手配上的几幅插图,便将我拉入了《廿四》的怀抱,毓文桥下的潺潺溪水、波平如镜的茈碧湖、老庙中新生的玉兰,还有那光影交替中的太湖烟波,于我描绘不出,这古老的二十四节气,竟能以游记与摄影集的形式呈现,只让人读来心畅,不知觉中添了见识。“老师,你一定要看看这本书!不是你们大人想的那种恐怖悬疑哦!”小心翼翼地翻开这本《心理罪——城市之光》,才发现在当今这个鱼龙混杂的社会,人心浮动,在我们身处的环境中存在着太大的信息量,好的,坏的,守旧的,新颖的,顺从的,叛逆的,励志的,消沉的……人类本就飘摇的心志便被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重拳击得神识不清,分裂疯狂。书中一行行真实有力的文字记录下了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书写的故事和事故。人性的共通让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自己好似也存在于这些事件,我的灵魂与人性(无论好的还是坏的)都在与他们共舞。恐怖悬疑也好,血腥惊悚也罢,永远只能是外壳,真正的moral是你读到最后一个标点符号才能体会到的。

  “推荐的这本书究竟有多好看?”“希望下次我推荐的书也能被选上!”“原来诗歌鉴赏类的书也可以这么有意思!”……一本本阅读,一页页体验,一行行感触,一句句收获,一字字兴趣,都在悄然进行着,变化着,生成着。

  读过一些与酒有关的唐诗,感受到最多的情是“愁”,而文字大多有一种放荡而不失优雅的潇洒。什么“一醉解千愁”,酒醒后大都会“借酒消愁愁更愁”。文字中的“狂”内心里的“忧”,诗中读出的泪满含着伤。无论是“忧国忧民”,还是“思念断肠”,抑或是“彷徨恐慌”,一壶酒配一首诗总是诗人最好的朋友。

  ——嘉铭《读<最爱不过唐诗>》

  中国古代文人最爱写的就是“月”了。他们谈情说爱了要写月光皎洁;打仗败了要向月喊冤;思念亲友了要月下独饮三大白……古往今来尽管人们在它身上费了那么多笔墨,那一轮明月还是洁白如初。它独自在浩瀚宇宙中存活了若干亿年,中国文艺被这个来自外太空的微光照耀了一个又一个轮回……

  ——舒然《读<最美不过诗经>》

  我思考何为老人的梦。是沉沉的夜色,是潺流水畔的孑然一人。这是老年的梦,所以是落寞的。岁月匆匆,一路上又有谁迷失了,又有谁重逢了,到了最后的终点。走完了这浮华的盛宴,身边的人已寥寥无几,但是足矣。这盛宴也依旧流动着,没有人知道它会流向哪里。大家众说纷纭。有人说最后的终点是结束,有人却说它是新的开始。路上太多的离别,难分难舍,也只能挥手告别了。老人的梦,尽头的回首。

  ——璟晞《读<我们仨>》

  我颇为喜欢木心老先生的《从前慢》,其中有一句可谓广为流传:“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常听人说,我们生在这个“快”的时代是幸运的,新奇的一切让我们的生活快捷方便,但我们也是不幸的。我们忙碌着,却是为了太多莫须有的东西,再不像那个简单的年代,每一天都过得难忘。现在的人们生活得如此之快,却也没见赶上什么,反而频频错过;从前的人们慢慢生活着,也从不见有什么来不及。很多时候,希望自己是《女曰鸡鸣》中的那个人,在一片悠然的天地间,百年静好。更希望可以回到过去的简单年代,慢点生活,过自己的生活,定格下最简单的幸福瞬间,或是茫茫人海中匆匆的一瞥,抑或只是空庭之上跳给自己的一支舞,无限地将这瞬间放慢,拉长,就成了永恒。

  ——俞卓《读<最美不过诗经>》

  这发人深省的话语,这沁人心脾的文字,这古灵精怪的絮语,这缱绻隽永的低谈,怎么能不让人心生欢喜?怎么能不令人读罢再读?喜欢读书带来的这种心的充实满足,喜欢思想火花在脑海绽放的绚丽多姿,喜欢与人交流分享的酣畅淋漓,真心期盼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喜欢上阅读与分享,在阅读中哭,在阅读中笑,在阅读中尝尽人生百味,在阅读中成长。


  【本文作者: 孙李萱 (微信公众号: 曲一奏雅】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49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