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故事创作>

凤凰城游记故事:悟佛梵净山,轻触凤凰城

晓晴分享

  在这秋意渐浓的时节,我随黄石一群驴友游玩了贵州铜仁的梵净山和湖南湘西的凤凰古城。说实在的,人在极度喧嚣的城市生活时间久了,必得有一个寄托心灵之处,奇异风光的梵净山和灵山秀水的凤凰城,正是最好的地方。

  由于我们是远道而来,人在疲惫的情况下,我们选择坐缆车上山,下缆车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才能登顶。梵净山是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真是名不虚传,梵净山的古树之多、之奇,只有置身于林间才能细细体会。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屹立在山中,用它顽强的生命守护着身边万物生灵,尤其是武陵山特有的珍稀植物“珙桐、紫薇树、红椿、冷杉”等挂着树牌供游人观赏,让我们增长了见识。一阵风吹来,树叶摇曳起舞,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更替,让人顿感清爽,心生惬意,完全忘记了一夜赶路的疲劳困倦。

  上到山顶,观赏山景,因季节的更替,山的层次和色彩丰富,土地、山岭和乡村、土苗寨、吊脚楼,形成美妙的呼应。梵净山地处云贵高原边陲,受东南亚太平洋季风控制,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从山脚到山顶分别是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光能充足,雨量充沛,常年温度适宜,因而植被丰富,山、水、洞、泉、湖俱全。可观赏山间清泉、瀑布或涓涓细流,或叮当垂滴,或白练悬空;或奔腾咆哮。又能见林中的奇树非凡,遍山皆树,满眼是绿,繁花争艳、鸟兽和鸣。登临海拔2200余米的新金顶,突兀而起冒出一尊石柱,高约百米,型如巨笋出土,似玉龙啸天,直指苍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将山顶一劈为二,两个山顶分别建有释迦殿、弥勒殿,两殿之间有天桥相连,朝拜的香火烧到了云天之上。站在金顶,放眼望去,不远处还有那独立撑云的蘑菇石,依山望母的太子石,状若册籍的万卷岩,形神兼备,令人叹绝。那么多奇观,为什么集中连片一处,这大概就是梵净山的神奇所在。

  片片石峰之间是蜿蜒曲折的小径,青石铺就,布满青苔。奥陶纪形成的地质奇观,在这里经过了亿万年的风雨,历经了沧海桑田,也孕育和尘封着千百年来独特的土、苗风情。自然的造化使这里每一片张扬的、含蓄的、温润的、嶙峋的石头、石笋、石柱、石龛都深深地隐藏在这崇山峻岭中,如羞涩的少女,千百年来不以面目示人。却又是挺拔的、刚毅的、峻峭的、内敛而满含期待的,不知道或者从来不在意自己的天生丽质。一如她所孕育的土、苗儿女的品格。置身如此,我真的感受到了灵与肉的震颤、风与花的芳香。沐浴了这亿万年的石头的方阵之后,以一种特有的礼仪沐浴着我们,使我的身心清明出尘。

  那一刻,我敞开了自己的心胸,摒弃了人世间的所有俗虑,怀着一颗赤子的诚心,体味着梵净山,感悟人生,顶礼膜拜就成为我面对这自然神奇造化的唯一的方式。

  古人云:天下名山僧占多,大自然造就了梵净山的奇异风光,佛教徒扬名了梵净山的灵山秀水。在明朝万历以前,梵净山作为“古佛道场”早已声名远播。梵净山金顶上的永恩寺、朝天寺、天庆寺、天池寺四大皇庵,加上香山寺、白马寺、白云寺、坝梅寺、朝阳寺、觉华寺、太平寺、镇江寺等八大脚庵,奠定了梵净山佛教名山、禅宗圣地的地位。早在明代就与四川的峨眉山、云南的鸡足山为鼎足西南的三大名山,而星罗棋布的寺庙群见证了梵净山佛教文化的深入和普及。

  时间走到了今天,梵净山除旅游、观景的功能之外,很多来梵净山的人却是一次“心灵之旅”。那天,我在下山途中遇到了好几波来自北京的、深圳的、湖南等地的年轻游客。我问他们这么高的山,为何不坐缆车上山?却偏要攀登万步台阶,多累啊!“我们上山朝拜,心不诚能行吗?”,这一反问,使我顿感惭愧。是啊!很多游客并不是单纯来游山玩水的,而是借助旅游之名到梵净山参禅拜佛。难怪我在新金顶正殿看到很多游客参与其中:抄经、茶道、香道、禅修等各项活动。如今,书法抄经、品茗闻香、禅修减压得到了一些年轻人的认可。为了方便游客,能够在旅游休闲之余参观礼佛,体验寺院的庄严氛围,在忙碌之中,红尘暂歇,心灵减压,感受佛教文化的力量。这一点,梵净山上的寺庙走在了前面,值得借鉴。

  试想,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那些难得清闲的老人,那些身心疲惫的年轻人,无论信仰与否,无论喜好如何,他们经历了这样的耳闻目睹与身心体验之后,起码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信仰有了最基本的认识。积累了知识,提升了情趣,高高兴兴的来,收获满意而去,一来一去之间,多了一次生命的体验与时空的穿越。这才是“旅游文化”的真谛,才是“宗教旅游文化”的应有之义。这样的旅游,内容更丰富,可以说是一次由表及里的“文化之旅”与“心灵之旅”。

  怪不得,历史上中国士大夫早就对名山定了一个标准:说到美女名姬、和尚道人、才人学士,自唐宋以来的中华文化就断不可缺这三类人。好比一座山,女人是山上的花草、流水、小鸟;文人是山上 树林、森林、藤蔓;僧道是幽深峡谷与崆峒。缺一样就不成其为名山。

  遗憾的是,国内部分名山大寺高价门票、庸俗功利的做法,越来越遭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诟病,政府相关部门也在积极引导,希望佛教寺院等宗教活动场所要回应社会的呼声和要求,逐步取消门票经济,回归宗教信仰与文化本位,敞开大门,广结善缘。使更多的普通人能够享受到名山的回馈。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白天游玩了梵净山,连夜赶到了凤凰古城。一百多公里的路,走高速,前后两个小时就到了。我们到的时候,时间大概是晚上八点多,刚好华灯初上。吃罢晚餐,所有人都迫不及待要夜游凤凰城。来到沱江边,放眼望去,沱江河两边的街道、店铺霓虹灯闪烁照耀,火树银花,河边街道,游人如织。穿过一座彩虹桥,徜徉在沱江边的灯影里,一路上都是酒吧、茶楼。而河中有几条人工搭建的过河栈道如夏夜里的萤火,像是漂浮在江面上的悬索小桥,美不胜收。在涛声灯影里高大的水车在流水的冲击下慢悠悠转动。酒吧不时传出旋转的彩灯光影与歌声、嗨声。年轻的游客在那里拼命摇头晃身,扭动身躯,似乎要将自己的全部力量释放出来。远处南华山下有如银河、虹桥、古塔立在薄薄的灯影中,在上霄霁月的冷辉下,构成水天一色、天上人间的美景。这哪里像是一座边远的古城,分明是大都市的夜生活。

  夜渐渐的深了,玩累了一天的我们要回酒店休息了。

  第二天清晨,当我站在沱江大桥上俯瞰古城全景,仿佛置身于北京的景山,文化的连接既远又近。江面靠山,江是沱江,山是南华山,让我感慨的是,凤凰夜里似妖娆多姿的女人,晨间似宁静害羞的小姑娘。其实凤凰古城是个适合慢走的地方,慢时光能使整个人的节奏都慢下来。于是我们沿着沱江顺流而下,当我们来到古城时,漫步在凤凰的石板街,古老而沉滞,个别游客穿着铁掌皮鞋走在上面,如珠落玉盘,铮铮有声。由于是清晨,此时游人不多,沱江河边的古城墙树影拂拂,凤凰“边城”遗迹仍可寻访,明初洪武时期的 “虹桥”魏然端立,沱江河的流水永不枯竭。回龙阁古街的店铺依然密集。去古城小巷和沈从文纪念馆的林荫小道永远是那样令人怀念。漫步在凤凰古城的小巷中有一种奇特的体验,一座座门庭、宗祠,一级级台阶、门楼,一排排城墙、过道,这些古迹还在,似乎明清的精魂还有些许留存,正是这些留存,千百年来,以积聚久远的固执,使凤凰保存了风韵的核心。使我们能够一窥明清时期生活的样貌场景。

  说到虹桥,却是凤凰古城的标志性建筑。虹桥不仅是历史悠久,更是明代洪武初年建筑至今保留较为完美的古桥,具有极高观赏性和研究价值。据说,明初洪武时期,沱江曾多次建桥,但每到汛期都被肆虐的江水冲毁,地方政府一筹莫展。于是,将建桥之事报到朝廷,朱元璋听说此事后,遂下令开挖大型铁矿石,用船运到沱江,沉江奠基,然后建桥。此后,桥就再未被江水冲垮,保留至今。如今,我们遑论真假,虹桥与民族一条街竖横交错,互为辉映,构成了古城市井风俗的风雨桥。虹桥横卧于沱江之上,风雨楼以它的壮观和俊美拔然而起,这其实就成了一道重叠的风景。这道风景,由下而上、由古而今穿越着六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岁月流逝,近百年战乱与历史变迁,依然完好的保存了下来,能够使现代人观赏到历史中蕴藏着独特之美,我被这里的景致与虹桥的美感所陶醉。

  在虹桥的不远处便是沱江码头,如果游客逛完了古城,便可到码头坐上游船,顺河而下,可观赏到两岸山水与整个古镇的风貌。站在虹桥边观赏沱江河,远处涧水飞流而下,形成巨练一样的瀑布,煞是好看。游船从街边的吊脚楼处出发,穿过虹桥,拐过一道弯,荡漾在南华山下宽阔的河面。一路上,只见河岸两边都是土苗特有的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依山势而建,家家户户都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放眼望去,河岸两边的吊脚楼一半支撑在河里,一半支撑在岸上,在河面水波的荡漾下好似飘荡在虹桥流水的画轴中,美不胜收。哦,这里真是集山水旅游与古城观光于一体,挥洒自如、相得益彰。这是历史与现代共同绘制的画卷,也是凤凰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此美景,置身其中,我感觉灵魂舒展,内心明亮。这是一种多么曼妙的韵致啊!在这秋风吹佛的清晨,古城将于南华山沱江一起成为我永远的记忆。

  无怪乎沈从文有那么多、那么深的乡愁。大概因为太特别,湘西这个地方就总让那些走离它怀抱的人依依不舍、幽幽挂怀。总要忍不住回过头来张望它,不管走到什么地方,只要你肯登高远望,就能看到故乡……这个逻辑最适合于湘西人。湘西人怀乡,于是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独到的乡愁文学。

  其实沈从文先生在湘西只生活了十五年,尔后就把人生剩下的六十多年都用来怀念这十五年了。所以就有人评论说,沈从文的乡愁是这个世界上最惊世骇俗的一种乡愁。我读沈从文的作品不算多,但也能从湘行散记、边城、长河等作品中感受见识到他的乡愁汹涌地涨起,那是世界上乡愁的奇观……那如涓涓细流、历历可掬的愁绪,却有一种彭拜的内力,它让我们见识了世界上最伟大、最愁人、最郁结、最成块垒状的乡愁。这也能从参观沈从文故居得到部分答案。故居是一座火砖封砌平房建筑, 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有八间厢房,房屋是“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而故居内陈列着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记载着先生的点滴过往,先生的故居一度被视为“南方的文庙”,每年都会引来无数文学爱好者顶礼膜拜,是凤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所以,常有人说“世人知道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很多人来凤凰,就是因沈从文先生而来,因为《边城》、《湘西》、《从文自传》,自他笔下流出的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

  参观故居我们不难想象,先生的乡愁来自于童年、少年时期在故乡无忧无虑和充满着无限遐想的生活。他曾经的拥有自离开后就荡然无存。沈从文先生曾感叹:“那回不去的地方,既指故乡湘西,也指一种生命境界,指形而上的湘西”。形而上的湘西,才是牵扯出中国现代文学史乡愁文学大观的真正缘由。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你使劲望……望……望到了故乡,但你却回不去……那就是乡愁。乡愁,因此是一种远望的姿势。我在想,如果我们每个游览参观古城的人通过游览能够记起自己心中的乡愁,那就一定不虚此行。


  【本文作者:胡定国】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49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