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教育心得>

校长研修心得: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孩

晓晴分享

  1

  “我是一棵大树。”来自山东临沂的张成建老师高高举起手臂。

  “我是不小心撞在树上的一只兔子。”我一头扎在小张老师的腰间,两只手比划成长长的兔子耳朵。

  “我是树下一朵小蘑菇。”林夕媛老师依偎在树下,果真成了一朵好看的蘑菇。

  “我是在树边飞翔的小鸟。”

  “我是角落里的一棵小草。”

  “我是一座房子。”

  ……

  这是难忘的研修前的热身,来自南京的陈立云老师是个优秀的组织者,把大家充分调动起来了,对那些不肯积极参与的人,她一针见血:连游戏都不愿意做,还搞什么教育?

  于是,一群年龄各异的人疯魔一般地参与到各种游戏当中,没有了往日的严肃和矜持,每个人仿佛都回到了童年,无拘无束,比孩子还开心。各种创意层出不穷,譬如,我和朝阳义塾的孙源源校长在“创意马桶”环节不知道受了谁的诱导,竟然双双跪地,没羞没臊地扮演了双人马桶,这也成为研修班一个有趣的热点话题而被大家津津乐道,那幅活灵活现的照片也格外珍贵。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孩。

  茅卫东的“毒舌”和犀利,无法掩盖他简单而灿烂的笑脸,深邃之外,他有一份独特的单纯。

  叶开轻松幽默,不拘小节,围绕“一棵树”和名牌衬衫展开,轻松自在,童心未泯。

  杨庆说不喜欢苏州这个城市,“这是会杀人的地方”,说自己的青春是“废铜烂铁”,童年的烙印深深埋在她的心头。

  孙源源俨然“表情帝”,能够拍桌子弄伤自己的手掌,既说明他的火爆脾气,也说明他不够圆滑的孩子本性。

  林夕媛日志里写“一会儿站在院子里看天空,大大月亮斜着爬起,看大灰机飞得低矮一眨一眨的路过,和杨庆老师一人一句地举证说那是无人机。”傻傻的孩子样。

  王胜“一张笨嘴”,本色表达,讲起“不站队”“不入伙”的问题,俨然看穿了“皇帝新衣”的小孩子。

  不失纯真,不失本色,一群孩子气十足的人,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

  2

  小说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说:“和小孩在一起,可以拯救你的灵魂。”多花点时间和你心中的小孩在一起,你就可以找回你的真我。

  今年放假前教师述职的时候,有教师展示了一幅照片,是我和一个孩子坐在台阶上聊天的背影。照片很自然,很美,我自己看了竟然有种莫名的感动。

  我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和孩子在一起:课间的时候,跟孩子一起玩耍、游戏;吃饭的时候,跟孩子一桌进餐;听课的时候,坐在孩子身边,跟他们一起学习;晚自习的时候,我也喜欢坐在教室一隅,陪孩子们一起读书、作业。这样的时候,我安静,幸福,远离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和苦闷,我心中的小孩是活蹦乱跳的。

  我还会经常为孩子们写诗,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我曾经写下一首《和你们在一起,我不会老去》,其中一节是这样的:

  孩子们,和你们在一起,我还会拥有纯真和好奇

  我像你们一样,有湖水一样的眼眸,春风一样的身体

  我们陶醉于一声绽放的的鸟鸣,欣喜于一枚草尖上的露滴

  我不屑于勾心斗角,开始相信所有的相遇都是上天的赐予

  孩子们,我们不去阻止那些即将开败的花

  我们只负责播种,只负责施肥浇水,要知道

  我们一定有属于自己的花期,不去在乎别人的说法

  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决不放弃

  我想说:不是我们在陪伴孩子,而是孩子在陪伴我们,让我们在纷繁的俗世中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

  3

  风风雨雨走过多年,我坚持不巴结权威,远离潜规则,这导致我不太懂人情世故,不太擅长人际交往,吃了不少亏,但我依然如故。

  我一直在努力向内心深处的那个小孩子靠拢,尽量不要离他太远,更不要和他失联。

  因为,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取决于他和自己“内心的小孩”的亲密状态。两者越是一致,关系就越良好,内心就越和谐,就越能够做到知行统一,一个人就会更真实、自然、轻松,就不容易受到外物和他人的控制与左右。能做到如此,即使被人说成“很傻很天真”,又有何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除了久经生活的洗练而变得处事深远、胸襟豁达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时刻能够牢记内心深处的柔软,不忘那一分简单和纯真,因此才能形成抵御世俗名利的强大内心。

  4

  教育,要去呵护而非杀死学生心中那个“小孩子”。

  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在自然发展中引导、启迪和培养,这就像根雕作品一样,只有按原材料的特点去修剪、打磨,才会出现精品,如果只按自己的意图硬性雕琢,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废品。

  在现实的教育中,到处充斥着功利主义和庸俗主义:譬如狭隘地把教育目标降格为“挣大钱”、“坐好车”、“享佳肴”、“娶美女”之类,并极力宣扬;譬如教孩子们从小就学会了谋求利益的“讨好”、“出卖”、“超值交换”等生活“诀窍”,变得越来越自私势利、目光短浅、心胸狭隘、俗不可耐、不堪一击,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我不止一次看到,组织孩子参加艺术、科技类比赛,其实作品都是父母的心血,目的就是为了获奖;要求孩子与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坚决“划清界限”,老死不相往来;接受采访,老师和家长一起教孩子说谎……这些做法,掺杂了成人世界的功利与世俗,轻易地玷污了孩子们原本纯净无暇的心灵,都在扼杀着孩子们内心深处的那个“小孩子”。我们总是想尽快把孩子“催熟”,以便让他们与这个世界保持同样的颜色,殊不知,失去的却是孩子最宝贵的东西。

  于是,我们的孩子目光不再清澈,言语不再随性,看到“没穿衣服的皇帝”,他们不愿意做“无知无畏”、戳穿谎言的人,因为他们也学会了反复权衡,掂量利弊得失。一副少年老成的样子!

  有个故事值得玩味:

  有一位老禅师,身边有一童子做伴,童子一点都不懂寺院的礼仪规矩。有一天,来了一个行脚僧,他见童子无学,就教导他各种礼仪。

  入夜后,童子看见老禅师从外面回来,就上前去礼貌地嘘寒问暖。老禅师心里诧异,就问童子:“是谁教你这些的?”

  童子说:“是那位行脚高僧。”

  老禅师于是将行脚僧叫来,问:“阁下这个行脚僧,到底是什么心行?这童子在我身边两三年了,可怜而不失赤子之心,是谁要你教坏他的?你快快整装,给我离开!”

  结果,在黄昏的大雨中,行脚僧就被赶出寺院。

  吕群芳老师说:童年从未远离,童年的底色一直都是自己生命的底色。让自己心里那个孩子活着,我们会是一个好人;让学生心里那个孩子活着,我们会成为一个好老师。

  保护好自己和学生内心深处的那个“孩子”,我们的未来才更有希望。


  【本文作者: 王福强】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36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