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优秀作文>

教师关于阅读的作文:无用之用

晓琼分享

  几位年轻的老师追问《长城和运河》该教什么,遂有此想。

  当下的语文教学更追求“实用”,强调教孩子一些“有用的东西”。具体到一节课来说,经常用问“你教了什么”来考量教学的实效性。教得明晰,学生才能学得明晰。这个道理最简单不过了。王荣生教授提出了“教学点”的概念,有效克服了教学内容局限于文本内容的桎梏,对于解决语文教学的“昏昏”状态从教学源头上给出了路径。教师更需思考的是在40分钟的时间内把这一“教学点”教清楚,教透彻。教得越清晰,训练越有成效,这样的课堂越受人青睐。这是根治语文教学高耗低效顽疾的良药。

  前几天看到傅国涌先生的一次演讲稿,里面说到著名律师张思之高一时老师讲李清照词《声声慢》,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老师就讲了一节课!他说他没有想到汉语竟然有这样打动人心的力量,竟然有这样的穿透力,所以这节课直到八十岁他还记得。傅国涌先生还发现八十高龄的张思之(再强调一下,他是一位著名律师)随身携带的书籍是《元曲选》。傅国涌先生说:“高中那堂课给了他一辈子,给的不是专业,而是精神的滋养,他一辈子都能在这里面得到滋润。所以,他一方面可以站在法庭上辩论,另一方面他在辩词中一辈子都在追求汉语的美感。”

  上面提到的几个关键词汇——“打动人心的力量”“穿透力”“美感”,都很虚无,如果落到“教学点”上来,该怎么表述呢?要那位老师回答“教了什么”,估计他也说不清楚。但这明明白白就是堂精彩的语文课呀!

  为什么会这样呢?

  如果我们上升到语文教育的角度来看,语文其实是无用之用,很大程度上语文追求的是生命品质,本质上是人文教育。很多时候,语文老师没法回答自己教了什么,看来这个原因不仅仅有老师的,还因为语文本身的先天气质。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虽然很多学者对这句话提出了质疑,但毕竟还没有更广泛的为大家所接受的语文性质表述,所以拿捏好这个“统一”是对语文老师最大的挑战。我理解的统一,并不是在一节课里进行时间、内容上的精确比例划分,而是糅合,血肉相连。从长远来看,语文老师应有勇气结合不同文本内容向学生进行有所侧重的教学。

  语文不全是训练。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会导致人的工具化,教学就是为了考试而存在的,而不是为了育人而存在。的确需要用理科的思维去看语文教学,但不应该以理科的方式去做语文教育。语文教学有时候是不是可以任性一些呢?浪费一些时间,做一些“无用的”事情!


  【本文作者:田小秋 。(微信公众号:时间的流里)】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36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