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教育心得>

家庭教育建议:与孩子有效沟通

晓晴分享

  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最佳状态出现在学前期,那时候的父母充满了耐心和爱心:一句一句地教孩子说话,一步一步地扶孩子走路,耐心地讲故事、动情地唱摇篮曲。可惜的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却变得越来越少了。

  于是不少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真是很不象话,好好地同他讲道理,他却不以为然,嘴硬得很,讲的理儿比你还多,有时还把我们父母的话看成是没有意义的唠叨,总之一个字——烦!父母为孩子烦,孩子嫌父母烦。这样,父母和孩子能坐下来交流才怪!

  问题出在哪里呢?是孩子的问题,还是父母的问题?或者是沟通方法存在弊端?

  沟通不畅,孩子当然会有责任,但更多的问题可能出在父母身上。父母内心的忧虑,语气的急促,心态的不平和,常常使谈话变得不讲究方法和效果,只剩下一味地情绪的宣泄,甚至变成单纯的埋怨、指责和不满,这样做的结果,自然是使听者产生排斥、逆反心理,沟通被迫受阻。

  尊重和信任是沟通的前提,交流只能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和完成。这一基础意味着沟通双方是平等的,代表着彼此是可以相互接纳的。

  首先,父母要学会倾听。很多父母并不屑于认真倾听孩子的话,在父母眼中,孩子还没有成年,怎么会懂得比成人多呢?如果他们的观点与父母不同,自然是孩子错了,所以没必要倾听。因此,当孩子和父母交流时,父母要么表现出没有耐心,甚至以“忙”为借口拒绝倾听,要么心不在焉,一边干活,一边看电视,对孩子的话充耳不闻,这是完全错误的做法,轻而易举地关闭了沟通的大门。这一切出发点的依据都建立在父母是全知全能的“圣人”,而孩子只有虚心学习的份。这自然不是平等的交流了。因此,学会倾听,是沟通的第一步。假如孩子正为某事在气头上,要允许他发脾气,允许把不良情绪发泄出来,父母不妨先坐好,安静地等待孩子,安静地看着孩子,不去打断他的话,全神贯注地倾听,不左顾右盼,停下手边的工作,这等于告诉孩子:你是被我们在意的,我们在认真地听在注意你所说的感觉或问题。这样的态度,就使进一步的交流和沟通成为了可能。

  其次,要对孩子的观点和分析作出反应,真诚地表达父母的真实感受。

  注意,这里说的是真诚地作出反应,而不是敷衍,不是应付,真实地表达父母的感受,而并非只有训导和不容分辩的“裁决”。

  不要总把孩子看得还小,孩子往往是非常敏感的,父母在与孩子的交流时语调中暗含的态度,同谈话的内容同样重要,甚至比内容更重要。想一想我们是用怎样的语调来同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同事交谈的?而我们对孩子又是怎样说话的,是否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了?是否对孩子大叫大喊、声嘶力竭了?这些不正常的反应都会影响到孩子与你的深层次交流:由于你的态度不真诚,情绪太过激,孩子本来要敞开的心扉往往会戛然而止。

  第三,要学会选择恰当的谈话时机,有冲突时也要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

  一天中什么时机是适合谈话的呢?生理规律告诉我们,下午5点-7点是生理活动最低点,迫切需要补充营养,恢复体力。所以,孩子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时是不易谈严肃的话题的,因为一天下来的疲劳使人难以集中注意力,也不好控制自己的情绪。晚饭过后,心情逐渐开朗,这是比较好的时机,找到孩子的兴奋点,父母便可润物细无声地转达其观点了。冲突也许在所难免,原则是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批评不是攻击,批评只对事不对人,用建设性的意见代替批评,将批评转化为希望,转化为替孩子寻找出路,寻找前进的方向,这才是批评的最终价值之所在。

  最后,要学会出谋划策,帮助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是需要父母帮助的,而不是一味的批评指责。我们很多的父母在孩子出了问题之后,大吼大叫一番,便没有了后续内容。这样做,只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其实,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在犯了错误之后能够悔改。但很多时候,他们更多的是手足无措,急需等待父母给以帮助。因此,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帮孩子出谋划策,度过难关。父母给出的指导要越具体越好,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好和孩子一起讨论确定,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兴许就化解掉了。通过讨论方向会更明确,问题本身也会显得清晰、明朗,这都有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我们同孩子的交流主要靠语言,这是很正常的。但有时候,我们发现与孩子的语言交流存在障碍,孩子根本无法听进我们的劝阻或建议。那不妨改变一下方式,可以用书面信件的方式来进行。这样做的一大好处是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压力,更能够把握分寸,更理性。用书信交流一般可以做到心平气和,思路清晰,条例完整,在书写中,思想被触动也将触动对方,心灵被净化也将净化对方。作为家长不能怕麻烦,也许这样的一个交流方式,能让我们发现一个完全崭新的世界。

  【本文作者:王福强(微信公众号:王福强的小院)】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