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演讲与口才>演讲稿大全>教师演讲稿>

历届北京大学教授老师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讲词

智明分享

  北大开学了,站在北京大学开学典礼的舞台上,祝愿你们在北大度过人生中最美好、最有意义的一段时光,愿你们的前程光明远大,愿你们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下面就由学习啦小编为你带来历届北京大学教授老师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讲词,希望你喜欢。

  历届北京大学教授老师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讲词 篇【1】

  “今天我们没有什么隆重仪式,我个人来与同学说几句家常的话。北大的历史,先生们都已知道,然而新来的教授和同学或许不很清楚。”

  “北大今年是四十八岁,还不够五十,这四十八年是中华民国的多难之秋.常常开不成学、回忆四十八年的历史,不无可纪念的地方,我现在将北大的历史分作几个时期来说 “第一个时期,是北大的开创时期,从戊戍到民国五年,从一***八年至一九一六年,是称为京师大学堂,甚至被认为官僚养成所,那时参加学术的人都是丈化人,北大已经是当时的文化中心了。第一次革命时,,北大学生有响应的思想,也有响应的传单。民国三年,二次革命也有响应的传单与思想,所谓官僚养成所者已引起了满清政府典袁世凯政府的注意。几有解散的危险,假使没有老辈帮忙的话,北大是早就解散了。

  “第二时期是革新时期,自蔡先生民国五年来北大,到国民革命时代,十一年中可算是北大的革新时期。蔡先生的言论诗文,你们都已读过。同事中也有不少是北大的学生。蔡先生的文章是不带情感的,不善于说话和呐喊, 写文章很少三五百字以上的长章。我们和他同事过,知道先生大公无私的精神,致力为学术的目标。

  “那时候来的新人组织的委员会,剥削了校长的权力,尤其是用人权。组织聘任委员会,负责聘请教员的事。校长用人也要提交聘任委员审查资格,合则留,不合则退。我举这例子表示蔡先生确能作领袖,替北大建立新制度。关于剥削校长权力的提议,他说:胡先生提不好,还是我自己提吧!因此能从全国物色人才,民国五年列十六年,包括五四时代、文学运动、思想革命,北大都享有很大的名誉但是我们现在回忆起来,感觉在蔡先生领导之下,人才并不够多。那时的北大轰动了全国,同时,也引起了外界的猜忌,因此蔡先生曾经数次辞职到欧美去休息。

  “我们前任校长蒋梦麟先生是蔡元培先生的得意学生,以教育家的资格来长北大,蔡先生大遭政府和军人的猜忌,常以蒋先生的帮助,渡过很大的难关。北大从此被确认为全国学术思想的中心,然而,当事者亦感觉人才不够,到国民革命的前夕,重要教职员学生都不能站在革命的前线,牺牲在军阀之下的颇有人在。”

  “第三个时期可以说是过渡时期,国民革命虽然成功,军阀势力仍然存在。蔡先生此时有志整顿北大,但是政客们不容许这样做,他们想将北大掌握过去,将北大作为政治的工具。结果北大从十七年起等于没有了,变潮平大学区中的一个学院。旧同学奔走呼号恢复北大,那时我们在上海。我说学校不能够永远不死,一个学校的名字虽然没有了,然而既有一段历史就不能被取消或埋葬的。就像历史上的人物不能不死一样。一定要恢复的话,就要把北大做的更好,所以那时候的复校运动并不对学校员责人感到兴趣。这是从民国十六年到二十年的时候,可以说是北京大学差不多没有了的时期。

  “第四个时期,是北大的中兴时期,蒋先生辞去了教育部长来任北大校长。我那时正因办编译委员会的事情北上,在浦口听到蒋先生被迫辞去部长的职务而回家的消息。傅先生和中外学者朋友都觉得应该请先生回来,大家协力助整北京大学。那时侯,北京的教育界真是乌烟瘴气。北平的校长不愿到北平之外,到全国去请教员,只是在机关里请人兼课,因此有一身而兼三十点钟课的,兼三四处课的教授、主任、院长。而有系统的缺课法被发明,每周缺一处的课,像本周缺师大的,下周缺华北的,再下周缺北大的。蒋先生来了,找了百万基金来维持北大,利用中华教育基全,设廿二研究讲座,整个改造了北大,理科除了一位教授外完全解聘,这不能不说是蒋先生的伟大领导。不知者不能了解,当事者知道北大的中兴时期是蒋先生和现任文法各院长和各位基本教授所造成。蒋先生以大公无私之精种,从全国聘请人才。蒋先生请刘树杞先生主持理学院,请周炳琳先生主持法学院,都付之以完全整顿之权当时文学科因为老朋友多,改革不能像理法学院的彻底。蒋先生说:“适之你做请新人的好事吧!去旧的恶事让我去做,你做院长新人由你去聘”。这事情我常常和同事同学提起。不要忘

  记前校长在中兴时期的伟大贡献和伟大领导。民国二十年九月十七日北大开学了,经九月之筹备,一日而恢复了北大的光荣,甚至比过去更为光荣,至少理科法科更为充实。开学时大家真高兴,不幸第二天就起了九一八事变。那时候起到七七事变的民国二十六年,这七年是北大的中兴期,也是北大最困难的时期,现在在座诸位旧同事是知道的,打到热河、长城,离北平朝阳门只有三十里了,教育文化机关纷纷将东西南迁。蒋校长坚决地主张北大不应该搬,绝对不搬一件东西,一本图书。不然北大就不能继续做研究工作。因为不搬而得偷来时间努力,二十二年到二十六年的功夫,安心做了四年的工作,那时候省下钱来,盖房子,造了三大建筑、地质馆、新宿舍、新图书馆,但并没有向政府增一钱的预算。造房子安定了人心,他们以为蒋先生一定是有内线的,非但不迁而且添盖房子,大概局势是不要紧的吧!大家充分地利用了蒋先生给的时间,因此北大进步得很快。”

  “第五个时期,是抗战开始以后,局面变化得太大,北大放弃了北平,在南京筹备第一个临时大学,这可说是流亡时期,清华北大南开成立联合临时大学。起初迁长沙,一年以后要迁云南的昆明,奉昆明八年称为西南联合大学。对于这一时期,在座许多北大的同事和同学从昆明来的,知道得比我多得多,因为我并没有参加这一时期,我从外面看去觉得至少有两点伟大值得提的。一、在艰苦的环境中奋斗,在极困苦中做研究的工作,使得未受苦的人起了百分之百的敬意。兄弟在国外听到教授洗马桶、抱孩子、煮饭,甚至于教授太太摆小摊卖东西以补助生活,我真是逃避了现实,不配来谈这段北大重要的历史。二、是合作精神。各校沦陷后纷纷迁往内地,组织了不少临大和联大,八年中只有西南联大能够支持到胜利,合作了八年。且看最近的三校联合报考和迁校的合作。这点合作精神,不能不说是北大领导之功。蒋先生说合作是不容易的,要办只有北大老大哥让请华南开去出锋头。所以选张伯苓为校务委员会委员长,对外就是联大校长。八年抗战和二年的复员,凡是可以出锋头的地方.都是让他们去的,这种合作精神是很值得崇敬的,凭着这,我相信能够建立新的基础。

  “我们现在不敢说,„新北大‟、„大北大‟然,北大是可算新的,因为抗战时期北大已经消纳于联大中,除了在精神上还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北人人。”

  “胜利复员之后,人数是大大的增多了。现在报告北大的人数:从联大复员来的七百五十九人,从临时大学补习班分发来的一千五百六十二人,一年级新生和试读生四五百人,第二是工学院北平区新生九十二人,全国七区招术先修班新生六百八十六人,医学院试读生七人,总计是三千五百一十四人。工学院南京区新生、涛旸区新生还未发榜,此外加上青年军读读生,以及抗战有功将士的子女和其它政府分发来校的,总计大概要超过四千名,比起联大来还大一倍,比老北大大三倍。从前抱残守缺地只设文法理三院,现在加医农工三个学院,这局面实在很大,(记者纷纷上前摄影)我们觉得责任和前途也正很大。希望不必说得太高,理想也不要成为梦想,今天我们觉得困难还很多,可是我们的财产,精神的财产,物质的财产都不少,精神上有蔡蒋二位先生的传统,三十年来蔡先生的仪风,自由讲争独立研究的精神,加上抗战八年之中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更不要忘记教员在沦陷期间的奋斗,如尊事教官白雄这给敌人捉去重刑拷打而不屈不挠,敌人亦无可如何,的确是北大精神的表现,我现在代表北大来谢谢白先生(白先生起立,在大家鼓掌声中坐下。)还有孟心史先生、马幼渔先生、钱玄同先生皆在沦陷期间替中国保全了清白和忠贞而逝世了。还有许多职员冒种种困难替学校保留财产。有一位同人抱了蔡先生的油画像回来说,他在多年困难中收藏了这张像片,我看了不禁流泪。还有一位秘书冒极大的危险将研究所有的古物带到上海香港转运美固。又如沈兼士在辅仁大学作地下工作,后来隐藏不住冒险到内地。这是八年中的吃苦和坚忍的精神遗产。至于物质遗产,北大在国立和私立大学之中是最有点基础的。这里第四院的十一万册图书,一本都没有损失,北大图书馆五十万卷国书亦未毁坏。仪器方面,虽毁去一些,但大体上还很有基础。农学院是新设的,医学院我在这里可以替北大登登广告,在世界的地位且不说,在全国不说第一,至少占第二,人才方面都选全国最好的人才担任,设备方面在国内

  恐怕只有上海医学院和中大医学院差可相比。凭这种人才和设备,我们应不悲观,我们可以鼓励作小小的梦想。”

  “我希望大家把学堂当作学堂,做成功今日最高的学术研究机关,使先生半生在全囚学术思想人格上努力作最大努力,贡献吾人最大的贡献。这样的理想不能算夸大,不能算梦想。 “至于如何把北大做到最高学府,我想有两方面,可以提供给先生批评,给同学考虑。

  一、提倡学术研究: 望先生携学生多做研究,做独立的创见,做In—dependent 0rinal Research。希望各位先生对此精神作高深的学术研究。

  二、对于学生希培养成能够充分地利用工具,能够独立的研究、独立的思想。这一方面是研究学问,另一面是做人。外面贴着欢迎我的标语,这“自由思想,自由学术”,为什么不说“独立思想”呢?我用“独立”,因为独立和“自由思想,自由研究”不同。北大向来的传统是如此,思想当然自由,学术也当然自由,不用再说,而独立精神倒是值得一提的。自由是对外界束缚的,北大三十年的传统,并没有限制先生的思想和学士的研究,自由当作当然的信守。什么是独立呢?“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这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傍门户,不依赖别人,不用别人耳朵为耳朵,不以别人的脑子为脑子,不用别人的眼睛为眼睛,这就是独立的精神。学校当然给你们自由,然独立是靠你们自己去争取的。 “最后,对同学们说,我是无党无派的人,希望学校也成无党无派的。这意思不是说个人不能有政治思想,就如宗教思想一样,我们可以信耶稣,也可以信天主、佛教,或回教,学校是不干涉的。思想左或右,参加政府党的左派右派甚至其余各党派,都是可以的。我再说学校只承认各人是学生,不分宗教政治的信仰,绝不因学生思想宗教而遭歧视,但同时希望个个学生教授把学校当作学校,当作你们的母校,求学问和研究学问,求知做人和训练做事的机关,不要使得学校惭愧,这是老生常谈;我再说句老生常谈的话古人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五十六岁才觉得这话意义真深刻,我们若忘了自己是学生,我们会把事情把问题看得容易,所以我批评孙中山先生知难行易是把行看得太容易,这是武断,不肯以求知方式去行。八十五六岁了还在做学生,当初学农,后来学文学、哲学以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学史和历史,但今天我还是学生。我说对政治不感兴趣,昨天安徽同乡问我安徽主席是谁教育厅长是谁,我皆的确不知道,的确我还未曾学列。人家说我作一年半载小学生是逃避发表意见吗?是客气吗?在我的确希望对政治问题和其它一切问题上永远保持学生的态度。我送诸君八个字,这是与朱子同时的哲学家文学家,作《东莱博议》的吕祖谦先生说的“善未易明,理未易察”。我以老大哥的资格把这八个大字,送给诸位。”

  历届北京大学教授老师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讲词 篇【2】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你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各位新同学从五洲四海汇聚到这里,与未名湖、博雅塔结缘,为古老的燕园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既是同学们人生新的起点,也是北大116年校史上崭新的一页。作为校长和老师,看到大家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我由衷感受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乐。在此,我代表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祝贺同学们,欢迎同学们!

  各位新同学,我们身处的这个园子,被几代中国知识分子视为精神的家园,甚至被称为"圣地"。从今以后,你们将无数次地听到这些口号的召唤:"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它们绝不是一些空洞的口号,而是116年来一代又一代北大人实实在在的人生实践。北大是一部厚重的书。无论初入燕园还是已经在这里磨砺过几年,同学们都应该读一读我们的校史,了解自己所在院系和学科的历史,认真思考我们的前辈所走过的道路。所谓"守正",就是要铭记历史、坚守传统,始终扞卫我们北大的精神。回顾历史,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过往,更是为了开拓未来。从今天起,百年北大所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学风将在你们身上传承下去,并被赋予新的内涵。

  北大是各位同学曾经的梦想。来到这里,你们又站在了一个实现更大梦想的起点上。进入北大,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更宽广的舞台,从这里眺望世界,会让你豁然开朗。这里的机会很多,资源也很多,再加上北大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传统是如此深厚,有时难免会让人目迷五色、眼花缭乱。这是北大的优势所在,也可能给你们带来许多"幸福的烦恼",因为你将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比如,该选什么课?那么多的名师,谁的课都舍不得放弃,可时间又是有限的;该参加什么社团?"百团大战"真是让人兴奋,可哪个社团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晚上是到图书馆自习,还是去百年讲堂看精彩的演出?暑假是学外语、做科研还是出国交流?将来毕业的时候还必须考虑人生的大方向,是治学、从政还是经商?是留在让人又爱又累的北京,还是扎根基层、报效家乡?而在我们这个象牙塔之外的世界,变化就更快了,人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各种思潮激荡碰撞,每个人都会遇到困惑、烦恼,会受到诱惑,也遭遇挫折。大家都在问,路在何方?

  当你四顾茫然时,请不要急躁,路永远都在自己的脚下。对于很多年轻的北大人来说,缺少的往往不是雄心壮志,而是"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精神。在今天这堂开学第一课上,我想送给各位新同学的,也正是这八个字。

  守正,就要有主心骨。做人不能没有主心骨。没有挺拔的脊梁,再光鲜亮丽的外表也只是浮华,一个人没有精气神,没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个人是立不起来的。1919年7月,北大教授胡适在"少年中国学会"演讲时,提到三种人生观是"少年中国"的"仇敌":"第一种是醉生梦死的无意识生活,第二种是退缩的人生观,第三种是野心的投机主义。"虽然时代已经改变,但这三种错误的人生观并没有完全失去市场,仍然值得我们警惕。希望同学们把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扣好,传承和发扬北大精神,积攒和激发正能量,铸就守正、刚毅的主心骨,再来观察社会万象、制订人生规划,那时对一切疑惑和彷徨就会洞若观火、清澈明了,也自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笃实,就是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主题。现在同学们来到北大,未来几年的主题毫无疑问应当是"求学",研究学问最要紧的是踏实、勤奋,是老老实实、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苦学、苦干、苦熬的工夫。蔡元培先生1917年就任北

  大校长时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希望同学们"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今天的北大,学科齐全,大师云集,文理医工交融并蓄,学术资源得天独厚。大学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请同学们务必珍惜。北大提倡博雅教育,希望同学们不要囿于一隅,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抓住可以利用的时间广泛涉猎,研习古今中外的经典。未来几年是大家打基础的阶段,既是打学问的基础,也是打人生的基础,这个基础要宽一点、厚一点、深一点才好。比如,近年来,学校专门开设了"才斋讲堂",邀请各学科的名师大家举办讲座,就是希望帮助同学们打开视野,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

  有的同学说,北大重视基础学科,强调基本功的训练,这固然是好,可在将来就业的时候用处恐怕不大。其实,看似"没用"的知识可能是最"有用"的,基础扎实、博采众长的人才有无穷的后劲。前不久,有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很火,题目叫《一只海绵的自我修养》。作者是我校数学学院的毕业生,经过十年数学竞赛训练和四年数院学习的她,毕业之后直接选择了就业,她喜欢文化创意,所以到了一家着名的国际广告公司工作。不到一年,她成为同批入职的同事中第一个升职的。这个"跨界"的过程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文章中说"我不是没有质疑过自己,但意志力无非就是两件事:别回头,别低头。应该做一只小海绵,别管自己有理没理,你就去吸收,吸进去,不好的吐出来,吸进去,再吐出来。"在经常被问到"学数学对工作有什么用"时,作者以实际经历告诉师弟师妹——"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到这名毕业生初入职场的心得感悟,我很感动,也很欣慰。北大培养人才,重在"道"而不在"术",重在"打通"而不在"隔断",这就是博雅教育的精髓。同时,这位校友的故事也说明,人生选择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坚信自己的选择,笃实、苦干,条条大路都能通向罗马。

  久久为功,就是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难免遇到荆棘坎坷。不能见风就是雨,不能当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如果这样,就做不了大学问、大事业。各位要想获得成功,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希望各位同学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不要目光短浅,为急功近利所驱动。

  这里,我还想跟同学们分享1958级校友、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的人生故事。1963年,作为一个柔弱的女生,樊锦诗从北大考古专业毕业,她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到千里之外的敦煌。她的父亲不同意这样的选择,还专门给学校写了一封信,但这封信最后还是被樊锦诗扣了下来。初到敦煌之时,她也有过犹豫动摇,因为"和北京相比,那里简直就不是同一个世界,到处是苍凉的黄沙。"但她坚持了下来,在敦煌已经坚守了51年。她说,"当年决定来敦煌并没有想到过干一辈子,只是觉得要找到一样自己喜欢干的事儿。干着干着就爱上了,就离不开了。现在,别说离开哪怕出差时间长点,就会想敦煌,想尽快回到敦煌。"

  像樊锦诗这样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北大人还有很多,比如坚守在人迹罕至的西北边陲十余年如一日的邓稼先校友,比如潜心数学研究最终赢得世界尊敬的张益唐校友,比如不久前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牺牲在岗位上的甘肃临洮县长柴生芳校友,还有刚刚去世的汤一介先生,他们从不随波逐流,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宠辱不惊,处之泰然。

  他们的事业之所以成功,人生之所以有意义,还因为他们志存高远,将个人选择同国家需要、人民利益和人类文明进步结合在一起。我们北大人,与生俱来就被赋予了"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历史使命感和理想主义情怀。正如中文系谢冕教授在《永远的校园》中所写:"北大人具有一种外界人很难把握的共同气质,他们为一种深沉的使命感所笼罩。今日的精英与明日的栋梁,今日的思考与明日的奉献,被无形的力量维系在一起"。

  暑假期间,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受到观众追捧。看过这部戏的同学应该知道,剧中有许多以北大为背景的情节。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结束恢复高考后,在北京大学经济系的开学典礼上,老校长马寅初勉励新生们说:"你们来到这里,不仅为自己开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未来,同时还肩负着开创伟大祖国未来的使命。我衷心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在你们当中看到共和国的部长、世界银行的行长、经济学的大师。"这段剧情经过了艺术的加工,但反映的情感却是真挚的,讲的这番话,振聋发聩,令人心潮澎湃。我自己也是1977年高考的亲历者,当时我们这批学生都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而事实上,许多77级、78级学生日后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成为了国家改革发展的中流砥柱。

  当然,胸怀大志的同时,也要着眼于小事情,从"扫一屋"做起,方能"扫天下"。中秋节当天,我看到了学生会发起的倡议,号召大家把自己的自行车规范停放。这几天我在学校里看到,在图书馆前,在宿舍旁,自行车都摆放得整整齐齐。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很有感触,这是一件小事,但大家都做到了,不仅收获了整洁、安全和便捷,更从中汲取了正能量。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北大人,才是永远立得住、打不败的北大人!

  同学们,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今天,也是在开学典礼上,我和所有的老师都对大家寄予厚望。希望你们珍惜韶华,发愤图强,希望你们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希望你们不仅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还要勇于担当,实现梦想,致力于造福他人、造福社会、造福世界。

  亲爱的同学们,北大欢迎你们!谢谢大家!

  历届北京大学教授老师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讲词 篇【3】

  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北京大学体育馆隆重举行20xx级新生开学典礼,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北京大学的全体师生,对新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培养你们的父母和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

  同学们,我们所在的这座气势恢宏的体育馆刚刚举行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乒乓球比赛。中国乒乓球队,囊括了在这个场馆产生的所有奥运会金牌,8月22日和23日两天晚上,三面五星红旗两次在这里同时升起。我相信,所有的同学都不会忘记那个激动人心的场面。

  奥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盛事,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被认为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成人礼”。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而乒乓球是我们的“国球”,是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开始。所以,在这座体育馆里,国事、国校、国球联结在了一起。 同学们也都知道,第一个传递北京奥运圣火的中国人是罗雪娟,她是我们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学生,而接过最后一棒,点燃主火炬的,是北大法学院的毕业生李宁。此外,参加圣火传递的北大师生和校友还有140多人。

  北大与奥运的这些联系,是历史的巧合,更是历史的选择,它充满了象征意义,让我们这些北大人不能不感到沉甸甸的历史责任!

  今天,同学们在这个特殊的地点,参加你们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次仪式,作为你们的校长,作为这所大学的一个老学生、老教师,我希望和大家一起来回忆这样一些历史的细节:

  早在1905年,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就举行了中国第一次大学运动会,在当时的总监督文告中说:“造就人才之方,必兼德育体育而后完备”。运动会连续举办了三届,一直持续到1907年。一年后的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上提出了三个问题: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块奥运金牌?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

  这三个问题,是那么的沉重。中华民族为了回答这三个问题,用了整整100年的时间! 1908年,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登基,当时的中国人被鄙视为“东亚病夫”,到20xx年,我们成功地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和“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届残奥会。这100年间,中华民族历百劫而重生。回顾这一百年的历史,我们就不能不想起《诗经》上的两句话:“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同学们,我希望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一下北大的校史。北大今年110岁了,她始终与我们这个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北大的历史,也就是中国人谋求独立解放和追求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当然,了解历史,更是为了开创美好的未来。胡锦涛在北大110周年校庆前夕曾专程到北大视察,要求北大要继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不断创造一流学术成果,积极培育优良校风。在与师生代表座谈会上,他指出:“北京大学正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

  同学们都还年轻,你们的未来还有无限可能。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正在发生异常深刻的变化,无法想象再过十年、二十年,人类的科学技术会有怎样的进步,全球化会对我们民族的固有文化带来什么样的冲击,今天困扰着我们的那些难题,会不会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

  这一切的未知,要靠你们去探索。作为你们的校长,此时此刻,我只想给同学们提四点小小的希望:

  第一,希望同学们老老实实、认认真真读书,学问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浮,大家要做真学问。

  大学是做学问的地方。虽然我们无法否认更无力阻止市场经济对大学文化的冲击,各种诱惑无处不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在社会上盛行。但是,北大人做学问,必须是做真学问。

  蔡元培先生早在80多年前就说过:“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今天大家到北大来读书,虽然要考试,要毕业找工作,但我不希望大家来北大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仅仅为出国或者找个好工作,未来无论有多少种选择,但只要是北大的学生,就应该懂得学问的价值所在,就应该努力捍卫科学的尊严。

  李大钊先生在《本校成立第二十五年感念》一文中说:“只有学术上的发展,值得作大学的纪念。只有学术上的建树,值得北京大学万万岁的欢呼。”我希望,若干年后,当你们毕业的时候,我们能有这样的开怀与欢呼;更希望,当你们毕业十年、二十年后,你们学到的治学方法、培养的读书习惯、打下的知识基础、养成的“学问家之人格”,依然有助于你们在未来的征途上昂首阔步。

  第二、希望同学们做有担当的一代,要吃得了苦,干得了最难、最累、最险的工作。 我们的老校长蒋梦麟先生在谈到一个人的能力的时候,强调思、行合一,他说:“所谓能思者,养成清楚之头脑,并有肝胆说出其思想。所谓能行者,做事担得起责任,把肩膀直起来,万斤担子我来当。”我们北大人,就是要这样,有思想、有勇气、有担当。 同学们被外国媒体称作是“鸟巢一代”,你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成长,富有爱国心的中国年轻人。我想,“鸟巢一代”,充满了优越感,但更代表了责任与奉献,承载了信任与厚望。

  20xx年刚刚过去9个月,我们的国家就已经经历了这么多的挑战,这些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未来的发展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没有哪个国家能轻而易举地实现了现代化,一定有许多难关,一定需要许多艰苦的努力。同学们,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振兴,你们必须做好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准备。

  我真诚地希望,同学们抱定服务国家民族、造福人类社会的信念,放下一己之私利,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到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去,做有担当的一代! 第三,希望同学们眼界要宽,无论读书,还是生活,都要看得远一些,想得深一些。 北京奥运会是一次标志性的事件,标志着我们中国正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重新回到世界舞台上来,崛起大国的年轻人应有大国青年的气度、自信和视野。

  我们不应再沉湎于我们曾经对世界做出的贡献,而要着眼于中华民族如何继续不断地为世界做出新的贡献,树立起世界大国的形象。同学们要拓展国际化视野和全球思维,自信地与世界交流和分享,参与到人类文明的和谐共存与共同发展之中。

  第24次打破世界纪录的俄罗斯运动员伊辛巴耶娃在北京奥运会上说,“只有天空才是我的极限”。心有多宽,天地就有多大。我们有梦想,有追求,更重要的还要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去实现。我希望各位同学要沉下心来,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努力成为国家民族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第四,希望你们学会微笑,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微笑着迎接世界对中国有时是挑剔的目光。

  微笑是个简单不过的表情,但对于20xx年的中国人,却并不容易。突如其来的四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深刻的心灵创伤。但在灾难面前,我们看到了“敬礼男孩”郎峥,看到了“最美的警察”蒋敏,看到了无数有着坚韧生命力和顽强意志的人们,他们擦干了泪水,微笑着,重新站立起来。

  今天,在你们当中,就有27位来自四川重灾区的同学,他们有的失去了亲人和朋友,有的家园被毁。我还知道有一位灾区的同学,来自偏僻山区,家庭贫困,他为了买一张到北京的火车票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但是生活上的艰辛并没有消磨掉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今天,他就坐在我们当中,面带微笑。

  我希望我们的同学,多一些微笑。未来多少挑战,多少艰辛,但我们都一定要笑着面对。 刚刚落幕的北京奥运会上,170万名志愿者的笑脸,是北京最好的名片,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友好、热情、开放和自信,为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增添了最亮丽的色彩。我们北大前后共派出了3000多名奥运和残奥会志愿者,还有很多同学参加了城市志愿者和校园安保志愿者的服务工作。同学们以智慧、热情和微笑展现了当代北大学生的风采。温家宝在给北大志愿者同学回信中亲笔写到:“用热情真诚良好的服务,为国家赢得尊严和友谊。”

  微笑,是一种能力、一股勇气、一份智慧,也体现出一种包容。同学们,你们代表着北大,代表着中国的青年,中国的和平发展,你们每个人都有责任,请你们自信地微笑!

  希望,就在各位同学的身上。我和北大的老师们真心祝福大家,愿你们在北大度过人生中最美好、最有意义的一段时光,愿你们的前程光明远大,愿你们都实现自己的梦想! 谢谢大家!


猜你还感兴趣的:

1.北京大学教授老师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讲词

2.北京大学教授老师开学典礼演讲词

3.2017年北京大学教授开学典礼老师演讲词

4.大学教授老师在2017开学典礼上的演讲词

5.大学教授老师2017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讲词

    322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