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演讲与口才>演讲稿大全>演讲稿>

关于圈子文化对照演讲稿(3)

芷婷分享

  在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环境下,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这种考验尤为突出和尖锐。因为,我们不像世界上许多国家那样是从自然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的,而是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的,即是通过政府放权让利一步一步扩展市场因素的,因此经历了双轨制阶段、政府与企业共同开发市场阶段等一系列许多国家所没有的特殊发展阶段,这就形成了权力与利益多重契合的复杂局面,形成了寻租的广大空间。在这样的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是商品的权力竟然也被一些人用于商品交换,不仅扭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且导致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频发高发,甚至被一些权欲熏心的人用于扩展其野心的小圈子。

  之所以在权力和市场的扭曲运用中会导致“圈子文化”,更重要的,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封建主义传统的国家。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我国从政治上、土地制度和生产关系上荡涤了封建主义,但是这种思想文化影响并未因此而完全绝迹。““””的教训,我们记忆犹新。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和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告诫过不要轻视封建主义的影响。我们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干扰,也要警惕封建主义的影响。这在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中,尤其要重视。比如邓小平在1980年12月25日明确指出:“要继续批判和反对封建主义在党内外思想政治方面的种种残余影响,并继续制定和完善各种符合于社会主义原则的制度和法律来清除这些影响。”他还在1985年9月23日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深刻地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这几年生产是上去了,但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流毒还没有减少到可能的最低限度,甚至解放后绝迹已久的一些坏事也在复活。我们再不下大的决心迅速改变这种情况,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怎么能全面地发挥出来?我们又怎么能充分有效地教育我们的人民和后代?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应该讲,在邓小平这些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做了大量的工作,进步是明显的。今天,重温邓小平的这些论述,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清除封建主义残余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一样,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决不能掉以轻心;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在今天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圈子文化”,不是偶然的,抵制和反对源于封建主义的“圈子文化”也是一项长期的思想政治任务。

  (三)

  既然我们同这种“圈子文化”的斗争是长期的,就要找到长治久安的办法。

  首先,要抓价值观建设。“圈子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极端利己的维护帮派私利的价值观。共产党人的文化,内核就是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取向,就是由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优良文化传统。这种共产党人的文化,同“圈子文化”是根本对立的,同时又是克服“圈子文化”的有力武器。我们共产党人,既要成为全社会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又要弘扬和践行共产党人特有的优良传统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不搞小圈子,不走腐败路,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其次,要抓阳光制度建设。“圈子文化”的滋生和蔓延,极大地破坏了党的各项制度。圈子里的人,不论是大官,还是跟屁虫,总是把宗旨、党章、准则、纪律看作是一纸空文。他们最擅长的,是搞暗箱操作、幕后操纵。他们即使讲制度,也是为了套住别人的手脚、限制别人的行动。因此,不仅强调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而且还突出地强调,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同时,他还指出,要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剖析,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体制缺陷和制度漏洞,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同理,解决“圈子文化”,也要把建立阳光制度作为一个重要的抓手。

  再次,要抓法治建设。“圈子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无法无天文化。用法治管圈子,才是正道。以为的党中央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的同时,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这一整套战略布局,把法治和发展、改革、治党联系起来、结合起来,是为了找到一个治本之策、长治久安之道。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只要我们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把我国建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封建主义就没有了滋生的土壤,“圈子文化”就失去了蔓延的空间。因此,认真贯彻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由党的高级干部带头,各级干部身体力行抓法治,有针对性地抓,坚持不懈地抓,一定能抓出一个风正气清的党建新局面。

  关于圈子文化对照演讲稿篇3

  近期,在中央巡视组对外公布的被巡视央企反馈情况中,“小圈子”问题屡被提及。“小圈子”已成为危害党肌体健康的一种顽症。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内决不允许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搞了就是违反政治纪律。党员、干部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决不允许在党内培植私人势力,不得以人划线,不得搞任何形式的派别活动。但社会上对如何认识“圈子”,还有不同的看法。比如,领导干部可不可以有“圈子”?“圈子”能不能得到净化?要消除的是“圈子”,还是“圈子文化”?“圈子文化”的危害是什么?为澄清认识,辨明是非,本论坛特约请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圈子”可以有,“小圈子”不能碰

  “圈子”是指具有相同爱好、兴趣或者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圈子”范围广泛,类别众多,如“文化圈”、“朋友圈”、“微信圈”等,联系较为松散。虽有优劣之分,但这样的“圈子”大家都可以有。狭义的“圈子”特指政治上的“小圈子”,是搞亲亲疏疏、团团伙伙,拉山头、搞宗派,结党营私、谋取私利的小团体。这样的“小圈子”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背离,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违反组织纪律,危害党的团结统一,是我们党坚决反对的。

  江苏省阜宁县纪委王国柱:实际上,“圈子”是个中性词,没有褒贬之分。领导干部也是人,只要参与社会交往,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工作圈、生活圈、朋友圈。况且领导干部正常的、适度的社会交往,有利于调节情绪、放松身心,有利于开阔视野、丰富思想,有利于了解社情民意,扩大信息来源。只要不用来谋取私利,领导干部可以有自己的“圈子”。

  井冈山干部学院姚玉珍:我认为,现实中的“小圈子”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结构形式,有其自身的存在方式、运行规则和文化价值观念。从正向看,“圈子”可以使人们寻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坐标,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负面说,“小圈子”会使得社会关系异化为金钱关系、利益关系、裙带关系等交织而成的不正当关系网。领导干部对“圈子”要慎重,要警惕“圈子”变“圈套”,以免掉入陷阱。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柴杰:我这里讲的“圈子”是特指搞山头主义的“小圈子”。我们党一贯坚决反对“小圈子”。党章明确规定,党员必须“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哪!很多失误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起。”搞“小圈子”的人形形色色,但大都是以利禄相勾结,以升迁相依附。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决不允许在党内培植私人势力。要从规矩抓起。对此类问题,如不下力气整治,就会像传染病一样蔓延开来,最终危害党的肌体。

  净化“圈子”须监督和自律并重

  现在,社会上各种“圈子”鱼龙混杂。领导干部必须坚定信念,自觉净化自己的“圈子”,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各级党组织要担负起管党治党的责任,对领导干部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要求,督促其净化自己的“工作圈”、“朋友圈”、“关系圈”,心无旁骛地投身到工作中。

  江苏省建湖县纪委胥加洲:我认为光靠外部监督很难净化领导干部的“圈子”。现实中,有的人认为干部的“圈子”活动涉及个人生活,不少内容属于个人隐私,过多干涉有侵权之嫌,不宜监督。有的认为基层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任务重,一些干部在外应酬多,自然要接触企业老板,与“大款”交友,其真实目的,局外人难以界定,无从监督。还有人认为领导干部在“圈子”的活动具有隐蔽性、私人性、复杂性,圈内人员之间又有相容性、保护性,监督起来难度大,不易净化。

  湖北省利川市纪委陈登帆: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净化自己的“圈子”。我们注意到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专门把交友过多过滥,工作圈、朋友圈、关系圈复杂,作为一项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提了出来,很有针对性,纪检干部作为监督者,如果自己的“圈子”过多过滥,更容易出问题。现实生活中,党员干部包括纪检干部在内,都要在社会交往中做到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善于识人,要把握住“朋友圈”不是越大越好,“生活圈”不是越广越好,应坚持原则,做到择善而交、择人而友。

  江苏省阜宁县纪委王国柱:净化“圈子”,自律很重要,但也离不开外部监督。必须构建家庭、组织、社会“三位一体”的监督网络,形成监督防线。家庭监督,宜采取多种形式教育领导干部家属多关心、过问领导干部的思想和生活情况,当好“廉内助”,为廉洁从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组织监督,通过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加强日常监督管理,瞪大眼睛、拉长耳朵,及时了解和掌握干部的交友情况,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监督格局。社会监督,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多形式、多方面了解领导干部“生活圈”、“朋友圈”的情况。通过新闻媒体、社会舆论对领导干部“圈子”存在的违纪违法行为公布于众,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促使领导干部自觉净化“圈子”。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关于圈子文化对照演讲稿”

197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