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_养生学堂>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药方>

中医治疗阑尾脓肿偏方 阑尾周围脓肿病因

玉凤2分享

  尾周围脓肿多是急慢性阑尾炎失治,未治导致毒热瘀胜结聚,肉腐成脓穿孔,形成网膜包裹肠间隙或膈下及盆腔脓肿。中医治疗阑尾脓肿偏方有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中医治疗阑尾脓肿偏方的资料,欢迎阅读。

  中医治疗阑尾脓肿偏方

  治疗阑尾周围脓肿偏方一

  【辨证】热毒蕴结肠中,肉腐血败。

  【治法】清热解毒,排脓消肿,软坚通便。

  【方名】复方红藤合剂。

  【组成】红藤30克,三颗针30克,丹皮12克,银花3克,芒硝12克,大黄15克,桃仁15克,薏仁1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4次。

  【出处】余胜吾方。

  治疗阑尾周围脓肿偏方二

  【辨证】湿浊蕴于下焦化热,湿热毒邪蕴结肠腑,气滞血瘀。

  【治法】清热利湿,行气活血。

  【方名】肠痈汤。

  【组成】败酱草15克,金银花15克,冬瓜子10克,蒲公英15克,粉丹皮10克,生苡仁15克,京赤药10克,枳壳10克,桃仁6克,连翘10克,大黄6克(后下),甘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杨景海方。

  阑尾周围脓肿

  阑尾周围脓肿是化脓性或已穿孔阑尾所产生的脓液被局限于阑尾周围,将阑尾包裹并粘连,从而形成的炎性肿块。由于粘连过多,手术操作难而阑尾不易切除,且有破坏腹腔防御功能而使炎症扩散。

  阑尾周围脓肿病因

  急性阑尾炎化脓坏疽或穿孔,如果此过程进展较慢,大网膜可移至右下腹部,将阑尾包裹并形成粘连,形成炎性肿块或阑尾周围脓肿。

  阑尾周围脓肿主要是气滞、血瘀,瘀久化热或瘀积成块,是阑尾周围受感染而发生的症状之一,是化脓性阑尾或已穿孔阑尾所产生的脓液被局限于阑尾周围而形成脓肿的结果。

  阑尾介绍

  ( lán wěi 英文名:vermiform appendix)又称蚓突,是细长弯曲的盲管,在腹部的右下方,位于盲肠与回肠之间,它的根部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远端游离并闭锁,活动范围位置因人而异,变化很大,受系膜等的影响,阑尾可伸向腹腔的任何方位。阑尾在腹部的右下方,位于盲肠与回肠之间,是细长而弯曲的盲管,远端闭锁。

  组织形态编辑

  阑尾尖端可指向各个方向,根据国内体质调查资料,阑尾一般以回肠后位和盲肠后位最多,盆位次之,再次为盲肠下位和回肠前位。此外,还可有肝下位和左下腹位等。阑尾的长度平均7~9厘米,也可变动于2~20厘米之间,上端开口于盲肠,开口处也有不太明显的半月形粘膜皱襞,阑尾外径介于0.5~1.0厘米,管腔的内径狭小,静止时仅有0.2厘米。

  阑尾在腹腔内的位置决定于盲肠的位置,附于其后内侧壁,随盲肠位置而变异,通常位于右下腹。其基底部位置一般固定于盲肠三条结肠带的汇合处,其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麦氏点(McBurney点)。有时也以左、右骼前上棘连线的中、右1/3交点(Lanz点)表示。

  阑尾的血运来自阑尾动脉,它是一个无侧支的终末动脉,是肠系膜上动脉所属回结肠动脉的分支。因此,一旦发生血液循环障碍,易使阑尾发生坏死。阑尾静脉回流是经阑尾静脉、回结肠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入肝。因此,当阑尾发生化脓性感染时,细菌栓子可引起门静脉炎和肝脓肿。

  阑尾是一个淋巴器官,其淋巴液回流方向与静脉血回流相一致,可达回结肠淋巴结。阑尾的淋巴组织在出生后就开始出现,12~20岁达高峰,以后渐减少,55岁—65岁渐消失,因此成人切除阑尾,无损于机体的免疫功能。

  阑尾的神经由交感神经纤维经腹腔丛和内脏小神经传入,因其传入的脊髓节段在第10、11胸节,所以急性阑尾炎发病开始时,常有第10脊神经所分布的脐周围牵涉痛。

  切片结构编辑

  阑尾(appendix)观察标本阑尾横切片(H.E染色)

  肉眼观察阑尾的横切面为管状,腔较小,并可见内容物填充。管壁由内向外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腔面无绒毛,无皱襞。

  低倍和高倍观察

  (1)粘膜:分为三层。

  ①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含杯状细胞较多,上皮常脱落不完整。

  ② 固有层:结缔组织中含肠腺较少,淋巴小结和弥散淋巴组织发达,常突破粘膜肌与粘膜下层的淋巴组织相连。

  ③粘膜肌层:较薄,粘膜肌层常常不完整。

  (2)粘膜下层:有丰富的淋巴组织。

  (3)肌层:较薄,为内环形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

  (4)外膜:为浆膜。

  组织功能编辑

  阑尾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应归于外周免疫器官,它担负着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大功能。最新研究成果证实,阑尾还具有分泌细胞,能分泌多种物质和各种消化酶,以及促使肠管蠕动的激素和与生长有关的激素等。

  胎儿出生后,淋巴组织开始少量积聚在阑尾中,在20-30岁时达到最高峰,以后迅速下降,到了60岁后完全消失。在人类的发育早期,阑尾作为一种淋巴器官,有助于B淋巴细胞的成熟。B淋巴细胞是一种白细胞,并产生一种称为免疫球蛋白(I-gA)的抗体。研究人员还发现,阑尾还参与产生一种分子,这种分子能直接帮助淋巴细胞移动至身体的其他部位。

  一般认为儿童和青年时期阑尾具有发达的淋巴组织,能转输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故阑尾可称为免疫器官之一,到成年人后,这种免疫功能已被全身淋巴结和脾脏所代替。此外,阑尾粘膜有分泌功能,阑尾壁也有蠕动功能。使白细胞对各种抗原或存在于胃肠道的异物产生影响,这样阑尾就有可能抑制破坏血液和淋巴产生的体液抗体反应,促进了局部的免疫功能。阑尾又像胃肠道其它部位很薄的派尔淋巴集合小结构———从肠道内容物中吸收抗原并对这些内容物产生反应。这个局部免疫系统在生物及控制食物、药品、微生物和病毒抗原方面均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局部免疫系统和肠道炎症,以及附属于全身免疫系统的自体免疫反应的关系,还在研究之中。

  由此看来,阑尾的功能似乎是使白细胞接触胃肠道里的大量抗原,即外来物质。因此,阑尾可以帮助抑制具有潜在破坏作用的体液性抗体反应,同时能够提供局部的免疫作用.阑尾吸收肠道内的抗原并对其作出反应.这种局部的免疫系统在生理免疫反应以及对食物,药物,细菌或病毒性抗原的控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科学家正在对这些局部免疫反应与炎症性肠疾病以及自体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如果肠内细菌平衡失调,就可能导致溃疡性大肠炎和节段性回肠炎,还容易发生食物中毒,因此不要轻易切除阑尾。鉴于阑尾尚具的这些生理作用,科学家呼吁人们善待阑尾,切莫轻易切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