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_养生学堂>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药文化>

细辛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淑贤分享

  细辛有什么功效与作用?细辛的配伍禁忌有哪些?细辛来源於马兜铃科细辛属(Asarum)植物,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解表药,有祛风散寒、止痛通窍、止咳平喘和通利血脉等功效。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细辛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希望对你有用!

  细辛的功效与作用

  细辛的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解热、利尿、镇痛、镇静药。治头痛,有发汗、祛痰之效

  细辛的作用:

  1、镇静、镇痛作用细辛挥发油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小剂量可使动物安静、驯服、自主活动减少;大剂量可使动物睡眠,并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细辛煎剂灌服也有镇痛作用。其较强的镇痛作用为其治疗头身痛、牙痛等的重要药理学基础。

  2、解热作用细辛挥发油灌服对多种原因如温刺法、四氢β-萘胺、伤寒、副伤寒混合疫苗所引起的家兔实验性发热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对啤酒酵母所致的大鼠发热也有明显的解热效果。还能降低正常大鼠的体温。

  3、抗炎、免疫抑制和抗变态反应细辛挥发油灌服或注射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如细辛对致炎剂角叉菜胶、酵母、蛋清、甲醛等所致的大鼠关节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对抗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抑制抗血清引起的大鼠皮肤浮肿、由组织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抑制塑料环和棉球肉芽增生。对去肾上腺的大鼠,仍有抗炎作用。

  细辛的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N-异丁基十二烷四烯酰胺和去甲乌药碱均可明显抑制组织胺所引起的脉鼠离体回肠收缩。细辛水或醇提取物均能使速发型变态反应总过敏介质释放量减少40%以上,说明其有抗变态反应作用。

  4、提高机体的代谢功能从细辛中分离的消旋去甲乌药碱具有β-受体激动剂样的广泛药理效应,有强心、扩张血管、松弛平滑肌、增强脂质代谢和升高血糖等作用。现知去甲乌药碱含于多种药性温热的中药内,如细辛、附子、吴茱萸等,其呈现的药理作用与中药散寒或祛寒功效相吻合,因此可将其视为散寒药效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5、平喘、祛痰作用细辛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而呈现平喘作用。离体实验证明,细辛挥发油对组胺和乙酰胆碱所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其挥发油成分甲基丁香酚对脉鼠气管亦有明显的松弛作用。细辛醚也有一定平喘、祛痰作用。此外,其醇浸剂静注,可对抗吗啡所致的呼吸抑制。

  6、强心、抗心肌缺血、升高血压作用细辛具有强心、抗心肌缺血和升高血压的作用。离体实验表明,细辛挥发油对兔、脉鼠心脏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正性肌力,正性频率作用,并能增加冠脉流量。对犬实验性心源性休克,细辛能提高其平均动脉压、左室压峰值和冠状血窦流量等作用,其作用强度与多巴胺相似,但其不加快心率。

  细辛挥发油给麻醉犬、猫静脉注射,可见降压作用,但其煎剂却有明显的升压作用,其升压作用可能与去甲乌药碱有关。

  7、抗菌、抗病毒作用细辛醇浸剂、挥发油等对革兰阳性菌、枯草杆菌和伤寒杆菌有一定的体外抑制作用,煎剂对结核杆菌和伤寒杆菌亦有抑制作用。细辛挥发油对多种真菌如黄曲霉菌、黑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抗菌的有效成分为黄樟醚。α-细辛醚有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增殖的作用。

  8、局麻作用50%细辛煎剂能阻滞蟾蜍坐骨神经冲动传导,作用可逆。其麻醉效果与1%普鲁卡因接近。挥发油有表面麻醉、浸润麻醉作用。50%细辛酊涂于人舌也有局麻作用。

  细辛的配伍禁忌

  1.配防风:防风甘辛性温,辛温散风,甘缓不峻,为祛风胜湿通用之品。二药相合发散力胜,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及风寒湿痹、关节酸痛。

  2.配麻黄:麻黄辛苦性温,辛散苦降温通,善能开宣肺气。肺合皮毛,主一身之气,又能通调水道,故有发汗、平喘、利尿之功,为肺经专药。二药合用,细辛助麻黄发散太阳在表之寒,舳肺平喘,宣肺利水。

  3.配白芷: 白芷辛可散风,温燥除湿,芳香上达,有通窍、除风、散寒、止痛之效,更兼活血通经,消肿排脓之功,二药配伍,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齿痛、风湿痹痛及鼻渊等。

  4.配附子:附子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为纯阳燥烈之品,其性走而不守,峻补下焦之元阳,攻逐在里之寒湿,外达皮毛,内温脏腑,回阳复脉,补肾壮阳,散寒止疼,功效卓著。二者配伍,细辛助附子温在里之寒,驱邪外达,治疗阳虚感寒及风湿痹痛效尤佳。又细辛宣肺,附子温肾,肺气宣则肾气降,肾得温则水气行,故为治阳虚水肿之佳对。

  5.配羌活:羌活辛苦性温,辛能上升发散,苦能降泄燥湿,温能散寒通利,有“气雄而散”之说,二药合用,发散力强,治疗外感风寒头痛、脊强、一身尽痛及风湿痹痛,上半部及头面风寒湿邪尤宜。

  6.配五味子: 五味子酸温,五味俱备,唯酸独胜,虽日性温,然温而能润,上Z能收敛肺气而止咳喘,下能滋肾水而固涩下焦,内能益气生津,宁心止烦,外能收敛止汗。二药合用,一酸一辛,一开一合,一升一降,调节肺气升降开合,且均具温肺散寒之用,故用于外寒内饮,寒痰咳喘。

  7.配石膏:生石膏辛甘大寒清热泻火,止渴除烦,内清肺胃之火,外解肌表之热,为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要药。二药合用,一寒一热,生石膏大清胃火,细辛散寒止痛,用于胃火牙痛,相得益彰。

  8.配当归:当归甘辛温,补血活血,行气止痛;细辛辛温,舣寒通阳。二药相合,一补血,一散寒,用于血虚感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

  9.配丁香:丁香辛温纯阳,能温暖脾胃,壮阳泻肺,除上逆之气,为治呃逆要药。二药合用,用于虚寒呕恶,饮食不下。

  10.配川芎:川芎辛温,辛散温通,为血中之气药,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二药相伍,辛温升散一七行头目,外达皮肤,用于内寒头痛、风寒痹痛。

  细辛的副作用

  【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又记载“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3g)。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二)毒理试验

  LD50:水煎剂小鼠灌服的LD50为l2.875g/kg。细辛挥发油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0.247g/kg。

  毒性反应:犬口服细辛水煎剂0.75g,即发生呕吐,对犬的致死量,皮下注射和口服均为lg/kg。细辛浸出液的毒性大于水煎剂。细辛挥发油对蛙、兔、小鼠,均呈先兴奋、后抑制,使随意运动和呼吸减慢,反射消失,最后呼吸麻痹而死亡。

  (三)临床观察

  有小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 剂量过大有恶心反应,挥发油中之黄樟醚有肝肾毒性,并是致癌物质。不宜长期服用或大剂量服用,也不宜制成中成药长期服用。

  慎用量参考古医籍

  对於细辛的用量限制,古人早有警告。据北京中医药大学杨春澍教授考证,汉代张仲景的汤剂方中,细辛的用量较大,由最低13.92g至最高41.76g。宋代的陈承认為细辛研末内服不能超过「半钱匕」 (钱匕是古代量药器具。宋代的半钱匕细辛相当於0.3克),明代的李时珍将「半钱匕」改为「一钱」(明代的一钱细辛相当於3.73克)。此后,人们又常忽略了这是在细辛用作散剂时的剂量限制,逐渐演变成「凡内服细辛均不宜超过一钱」的定论。临床上也流传有「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的说法。各版《中国药典》规定的剂量是汤剂每次用1至3g,散剂每次服0.5至1g。

  【注意】

  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等忌服。

  《本草经集注》:"曾青、枣根为使。恶狼毒、山茱萸、黄芪。畏滑石、消石。反藜芦。"

  《药性论》:"忌生菜。"

  《本草经疏》:"凡病内热及火生炎上,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

  《得配本草》:"风热阴虚禁用。"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看过“细辛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的人还看了:

1.中药细辛的功效与禁忌

2.细辛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3.细辛的功效禁忌

4.中药细辛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5.细辛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