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_养生学堂>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药材>

中医中药治疗结节性红斑

文局分享

  结节性红斑是由于真皮脉管和脂膜炎症所引起的结节性皮肤病,常侵犯下肢伸侧,为对称性鲜红色结节性损害,压痛明显。春秋多见,好发于青年女性。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医中药治疗结节性红斑,希望能帮到你。

  中医中药治疗结节性红斑:1.湿热

  主症:皮损灼热红肿,病起急骤,有头痛、咽痛、纳差、微热及关节疼痛、口渴、大便干、小便黄;

  舌脉:舌质微红,苔白或腻,脉滑微数。

  治法:清利湿热,活血通络。

  方药:紫草根10克,茜草根10克,白茅根15克,忍冬藤30克,黄柏10克,防已10克,鸡血藤15克,赤芍15克,红花6克,木瓜12克,伸筋草15克。

  方解及加减:紫草根、茜草根、白茅根活血凉血;忍冬藤、黄柏、防己清湿热散结;鸡血藤、赤芍、红花活血化瘀;木瓜、伸筋草除湿通络。热盛发热者,加生石膏;关节疼重者,加秦艽、豨莶草;咽痛者,加元参、山豆根;热盛伤阴者,加沙参、石斛;结节坚硬,久不消退者,加土贝母、夏枯草。

  中医中药治疗结节性红斑:2.寒湿证

  主症:结节反复发作,经久不消,关节疼痛遇寒加重;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沉迟或缓。

  治法:健脾燥湿,疏风散寒

  方药:炒苍、白术各10克,茯苓10克、炒生薏仁15克,桂枝6克,秦艽15克,木瓜10克,独活10克,鸡血藤15克,当归10克。

  方解:方中炒苍白术、茯苓、炒薏苡仁健脾燥湿;桂枝、秦艽、木瓜、独活温经散寒、通络止痛;鸡血藤、当归活血止痛。

  中成药:大黄?虫丸 3克,一日2次。二妙丸 6克,一日2次。

  结节性红斑外治法:

  1. 湿热证:外用化毒散软膏、芙蓉膏。

  2. 寒湿证:外敷紫色消肿膏、消化膏或如意金黄散、紫色消肿粉等量以红糖水调敷。

  结节性红斑西医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可选用10%鱼石脂软膏包敷等。

  系统药物治疗:

  1.尽可能寻找病因,对因治疗,如有感染灶时抗感染治疗。

  2.非甾体抗炎药:如口服吲朵美辛25毫克,每日3次。亦可选用水杨酸钠、阿司匹林等药物。

  3. 5%~10%碘化钾溶液:口服10毫升,每日3次。

  4.口服柳氮磺胺吡啶亦有一定疗效。

  5.皮损广泛病情较重者可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如醋酸泼尼松,一般为每天30~60毫克,分3次口服,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减量至停药。

  6.口服雷公藤总甙片10毫克,每天2~3次。

  本病在临床中以湿热证较为多见,其中尤以湿热毒瘀是本病的病机关键,治疗应以清热凉血、利湿解毒、通络止痛为基本大法。尤其应重视对皮损辨证,即辨证应以皮肤结节为主,同时结合全身证候、舌脉综合分析。结节红斑色鲜红属阳,色淡红或紫黯属阴。阳斑色鲜红、灼热疼痛、红斑隆起者多为血热内蕴;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结节色红疼痛,关节沉重酸痛,下肢微肿者多为湿热下注;结节紫滞、遇寒加重,伴关节刺痛,入夜尤甚者,属气滞血瘀。

  结节性红斑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素有蕴湿,郁久化热,湿热下注,凝滞血脉,经络阻隔;或因脾虚湿盛,阳气不足,腠理不固,以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流注经络,致使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

  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病因仍然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常由感染、药物等引起,也有自身免疫病或其它原因不明的疾病过程中发生,有些恶性肿瘤白血病也可发生。

  结节性红斑主要症状

  1.发病年龄:好发于青年女性。

  2.部位及分布:发生于小腿伸侧,散在对称分布。

  3.皮损特点:皮损为鲜红色圆形或椭圆形结节,花生米至樱桃大小,可稍高出皮面,境界不清,数目几个至几十个。结节不破溃。愈后不留瘢痕和萎缩。

  4.自觉症状:皮损处疼痛和压痛。发疹前或发疹时常有发热、头痛、咽喉部疼痛,全身不适,乏力及关节痛等。

  5.病程:多见于春秋季节。具自限性,一般3~6周左右,但易复发。

  6.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可轻度增高,血沉可中度增快、抗链“O”可升高。

  诊断要点

  好发人群(青年女性)+部位(双下肢伸侧)+典型皮疹(对称性疼痛性结节)+病程(自限性,易复发)。

  类证鉴别

  1 硬红斑:起病缓慢,皮损为暗红色、核桃大小之结节,质较硬,可破溃形成溃疡,感疼痛,分布:以小腿曲侧为主。部分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2 结节性血管炎:多发于中、老年妇女。皮损为大小不一的散在皮下结节,多不破溃,病程慢性,反复发作,好发于小腿屈侧,分布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