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_养生学堂>医学常识>用药指导>用药指南>

小孩尿路感染吃什么药又好又快

崇基分享

  上尿路感染的危害较大,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反复感染可形成肾瘢痕,严重者可致继发性高血压和慢性肾功能衰竭,那么你知道小孩尿路感染吃什么药又好又快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小孩尿路感染吃什么药又好又快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小孩尿路感染吃的药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卧床休息,多饮水,饮食易消化,含足够热能和蛋白质。

  2.抗感染治疗

  (1)药物选择:细菌性尿感根据尿感的定位诊断及病原选药:

  ①上尿路感染选用血和肾浓度高的药物,下尿路感染选用尿浓度高的药物。

  ②根据检查的病原菌及其药物敏感试验选药。

  ③尽可能用低毒的药物。

  婴幼儿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如伴有呕吐、神萎者,建议静脉用药。头孢类抗生素,特别是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有较好的效果,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耐药菌株有增多趋势,已有被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安美汀)替代趋势。氨基糖苷类静脉滴注要慎用,时间不可长。喹诺酮类药物抗菌作用较强,但7岁以下小儿慎用。磺胺甲噁唑(SMZ)、呋喃妥因(呋喃坦啶)适用于下尿路感染的治疗,一般用药5~7天。对真菌引起的尿路感染可用抗真菌药。

  (2)疗程:由于儿童膀胱炎和肾盂肾炎临床上不易区分,新生儿和小婴儿尿路感染合并畸形的比例较高,短程疗法,包括单剂量疗法和3天疗法,在儿童中均不宜推广。采用短程疗法的急性尿路感染儿童,其复发率和重新感染的机会均大于2周左右的常规疗法。只有年龄大于5岁,尿路没有畸形,才考虑采用短程疗法。

  急性初次上尿路感染经有效抗菌治疗,多于2~3天热渐降,尿常规迅速恢复正常,常规疗程为2周。对治疗恢复不顺利者应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及时更换抗生素,疗程需4~6周。初次尿感痊愈后第1,2,3,6,12个月应随访中段尿培养及菌落计数至少1年。

  (3)复发和再感染的治疗:急性尿路感染经合理抗菌治疗,多数于数天内症状消失、治愈,但有50%的患儿可有复发,多在治疗后1个月内出现。常见的原因有:

  ①抗菌药物选择不当:包括未选用针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和仅选用了肾组织内浓度低的药物,因而达不到有效的杀菌目的。

  ②出现了耐药菌株:这在初次感染的病人很少见,如初次治疗后72h症状和菌尿未消失,应及时按药敏结果更换抗生素。

  ③L-型细菌:占肾盂肾炎复发的20%,根据其仅能在肾髓质高渗条件下生存,可通过多饮水来降低肾髓质渗透压破坏其生存环境,同时选用红霉素和氯霉素等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药物重新治疗。

  ④尿路结石:尿路结石的存在可为细菌提供有效的庇护所,逃脱抗菌药物的杀灭作用而得以幸存,常在治疗中止后,成为复发的病因。

  ⑤病原菌:除大肠埃希杆菌外,变形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在1岁以上的男童,初次感染的致病菌也以变形杆菌为主,对这些病人应按药敏选用抗生素,剂量要大,疗程要长,至少在6周以上;如菌尿持续存在或经2次6周以上治疗仍频繁复发,则要选用长程低剂量抑菌疗法,以每晚睡前一次顿服为宜,剂量为常规治疗量的1/3~1/4,药物可选用磺胺甲噁唑(SMZ)+甲氧苄啶(TMP)、阿莫西林、头孢氨苄或呋喃妥因(呋喃坦啶)等,或两种交替使用,以防产生耐药菌株。应持续1年或更长时间。

  再感染多发生在初次治疗后1个月以上,常见于女童,占再发性尿路感染的80%。再感染均为不同菌株或同一菌株不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所引起,常合并有尿路梗阻和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尿路畸形。再感染的病人,应首先采用10~14天的常规治疗,如症状和菌尿消失,继之以小剂量抗生素预防重新感染,可供选择的药物有磺胺甲噁唑(SMZ)+甲氧苄啶(TMP)、呋喃妥因(呋喃坦啶)、阿莫西林或头孢氨苄等,剂量为常规治疗量的1/4~1/5。如10~14天的常规治疗无效,应延长疗程至6周,有效者继续以小剂量抗生素预防,无效者或当时有效但随后再感染频发,宜选用长程低剂量抑菌疗法,方法同上,疗程至少1年以上,如确诊有尿路畸形,则需用至畸形被矫正或膀胱输尿管反流自行中止后1年为止。

  (4)无症状性菌尿的治疗:无症状性菌尿大多不需治疗,因为抗菌治疗并不能降低再感染的发生率。不过,如果患儿合并有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尿路畸形,或继往感染留下肾内陈旧性瘢痕,则应给予积极治疗。否则,菌尿、并存畸形可促进旧瘢痕的发展和新瘢痕的形成,导致肾脏功能受损,肾性高血压形成,直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无症状菌尿的治疗,先采用10~14天常规疗法,菌尿转阴后,给予小剂量长期预防,药物选择、剂量和疗程与再感染病人的预防相同。

  (5)慢性肾盂肾炎的治疗:慢性肾盂肾炎常有肾皮质瘢痕形成,并伴有肾乳头和肾盂肾盏的变形扩张,或持续的肾功能损害和肾脏挛缩。慢性肾盂肾炎大多伴有膀胱输尿管反流,少数有尿路梗阻,不伴畸形者极少见。慢性肾盂肾炎的治疗包括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对于有尿路畸形者或尿路梗

  小孩尿路感染的疾病诊断

  婴幼儿急性肾盂肾炎常以急性感染中毒症状为主要表现,而缺乏泌尿系统的特殊症状,故在发热性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应警惕尿感的可能,并注意与其他系统的急性感染做鉴别。急性肾盂肾炎严重者可合并败血症,特别是在新生儿和有阻塞性肾病者,故有明显感染中毒症状及血白细胞20×109/L~25×109/L的患者,应做血培养。

  除尿感外,急性肾小球肾炎病程中可有暂时性尿白细胞增多,但有血尿、水肿和高血压;急性间质性肾炎和狼疮性肾炎亦有白细胞尿,均应结合临床症状和相关检查作鉴别诊断。

  对一般抗菌治疗无效应和尿细菌培养多次无细菌生长的尿感,尚应结合胸片、OT试验、尿沉渣找抗酸杆菌、结核培养和静脉肾盂造影等除外泌尿系结核。

  蛲虫病和无良好卫生护理的儿童,包茎、会阴炎症亦可出现尿频、尿急症状,但尿白细胞正常或只略为增多,尿培养结果不符合尿感。经驱虫、加强外阴护理和局部处理可缓解症状,不必口服抗生素。

  小孩尿路感染的发病机制

  主要通过上行和血行感染,邻近器官感染的直接侵犯少见。正常泌尿道通过以下机制有抗感染作用:①定期排尿将细菌冲洗出尿道;②尿中有IgA、溶菌酶、有机酸等抗菌物质;③泌尿道黏膜产生的分泌型IgA及膀胱黏膜移行上皮细胞分泌的黏附分子(mucin),可有效减少细菌的黏附。所以只有在诱因存在,才为易发尿感的原因。

  1.上行感染 正常小儿尿道有少许细菌存在,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尿道黏膜损伤时细菌可入侵或沿尿道上行引起膀胱、肾盂和肾间质的感染。正常输尿管蠕动可使尿液注入膀胱。女孩尿道短,上行感染机会比男孩多。婴儿用尿布,外阴容易受粪便污染是婴幼儿容易发生上行性感染的原因之一,以下因素可促发上行感染:

  (1)小儿解剖生理特点:小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弹力纤维发育不全,蠕动力弱,易于扩张,尿流不畅。

  (2)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al reflux,VUR):输尿管分腹段、盆腔段和膀胱段,正常输尿管进入膀胱呈一钝角,向内、向下进入膀胱壁有一定的斜度和长度,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是由肌肉筋膜鞘组成,输尿管膀胱开口呈斜行裂隙状,起瓣膜作用。当输尿管进入膀胱的角度改变、在膀胱壁内行程太短、输尿管末端环形和纵行肌纤维数量和分布异常或输尿管膀胱开口的先天异常,以及脊髓脊膜膨出所致的神经源性膀胱均可引起输尿管膀胱反流。婴儿期下尿道神经发育不成熟,在膀胱充盈期和排尿期产生的逼尿肌功能亢进,使膀胱内压增高,改变了膀胱壁和输尿管交界处的解剖关系也引起VUR,但为暂时性。

  尿反流分5级:

  ①Ⅰ级:反流仅见于输尿管。

  ②Ⅱ级:反流至肾盂、肾盏。

  ③Ⅲ级:输尿管轻~中度扩张与扭曲,肾盏中度扩张,穹隆无或轻度变钝。

  ④Ⅳ级:输尿管中度扩张,穹隆角完全消失。

  ⑤Ⅴ级:输尿管显著扩张与扭曲,肾盂肾盏显著扩张,多数肾盏不见乳头压迹。

  尿液反流的危害在于可造成上行性尿感反复发作引起肾瘢痕,而且,Ⅲ级以上的尿反流也可因肾盏内压力过高引起肾内反流和肾间质损害。两者同时或单独存在均可致慢性肾功能衰竭。

  (3)其他先天畸形和尿路梗阻: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肾盂积水、后尿道瓣膜、多囊肾等均可使引流不畅而继发感染。此外,还可由神经源性膀胱、结石、肿瘤等引起梗阻。

  (4)病原菌:病原菌的致病力也是影响尿感的主要因素,以大肠埃希杆菌为例,其菌体抗原和荚膜抗原K是决定大肠埃希杆菌尿路致病性的必要条件。此外,大肠埃希杆菌菌体表面有许多P菌毛,能表达黏附素。能特异地与泌尿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使菌体紧密黏附于泌尿道上皮,避免被尿液冲洗,得以在局部繁殖引起上行感染。

  2.血行感染 在败血症或其他病灶引起的菌血症时,细菌经血流进入肾皮质和肾盂引起尿感。血行感染以新生儿多见。


猜你喜欢:

1.宝宝尿路感染原因及解决方法

2.女人尿路感染吃什么药

3.尿路感染病人如何练习气功

4.尿路感染吃什么药

5.女性尿路感染吃什么消炎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