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药不喝水的危害
一般医生开药时都会嘱咐多喝白开水利于病,其实吃药的用水量掌握不好也会影响药效,那么吃药不喝水的危害是什么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吃药不喝水的危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吃药不喝水的危害
很多人都觉得吃药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了,虽然药品说明书上一般都写着用温开水送服,但有人图省事,会干吞药物或仅喝一口水,认为只要把药物吞下肚去就达到了服药的目的。其实,这种服药的方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口服的药物(如片剂和胶囊)在服用时,一定要喝足量的水,一般要用200毫升左右的温开水送服。”河南省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秦玉花说,如果干吞药物或喝水不够的话,虽然也达到了使药物进入体内的目的,但其实药物并不能马上进入到胃内,它会长时间滞留在食管中,由于药物浓度过大,特别是一些有刺激性的药物,会对食管黏膜产生比较大的刺激,甚至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
“干吞药物或喝水不够,对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李晓华介绍说,服药时多喝水不但可以加速药物在胃内的溶解速度,还可以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及减少胃酸对药品的破坏,“服药时除要遵医嘱外,还要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一般有特殊服用要求的,说明书上都会注明。”
需要大量喝水服用的药物
1.对食管黏膜的损伤比较明显的药物,如氯化钾、阿司匹林、四环素、氨茶碱、消炎痛、强的松等,服这些药应喝200毫升以上的水。
2.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磺胺类药物,如复方磺胺甲恶唑,其代谢产物易在尿中析出结晶,可引起结晶尿、血尿、尿痛等。
3.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药物也易引起尿中不溶性结晶,所以服药期间应大量饮水。
4.盐类泻下药,如硫酸镁;解热镇痛类药物,如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服后会使人大量出汗,服药时多喝点水可补充人体对水的需求,防止体内水、盐代谢紊乱。
5.服用可能产生口干的药品,如阿托品片、山茛菪碱片、颠茄合剂等,吃药时也应多喝水。
需要少喝水服用的药物
1.最常见的是一些抗酸、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如达喜、乐得胃、麦滋林颗粒剂等,服药时一般只需少量水送服即可,且服药后半小时不宜喝水。因为这类药物具有独特的大分子层状网络结构,进入胃中会变成无数不溶解的细小颗粒,保护胃黏膜免于胃酸侵蚀。服用这类药物时,如果喝很多水反而会稀释药物,使覆盖在受损胃黏膜上的药物颗粒减少,保护膜变薄,降低治疗作用。
2.常用的消化道黏膜保护剂,如思密达,其主要成分为蒙脱石,其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药物可均匀地覆盖在整个肠腔表面,以吸附致病微生物,故每次服药只需50毫升水冲服。
不要碰热水的药物
用白开水送服药物是个常识,但有些人喜欢用50-60摄氏度以上的热水服药。殊不知,部分药品遇热后会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进而影响疗效。
一、助消化类。如胃蛋白酶合剂、胰蛋白酶、多酶片、酵母片等,均含有助消化的酶类。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遇热后会凝固变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指出:“胃蛋白酶遇热不稳定,70摄氏度以上即失效”。
二、维生素类。例如其中的维生素c不稳定,遇热后易被还原、破坏,而失去药效。
三、止咳糖浆类。急支糖浆、复方甘草合剂、蜜炼川贝枇杷膏等,是将止咳消炎成分溶于糖浆或浸膏中配制而成的一类药物。患者服用后,糖浆或浸膏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便于快速控制咳嗽,缓解症状。如果用热水冲服,更易降低糖浆的黏稠度,影响保护膜的疗效。
四、活疫苗。如小儿麻痹症糖丸,含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服用时应当用凉开水送服,否则疫苗灭活,不能起到免疫机体、预防传染病的作用。
五、含活性菌类。乳酶生含有乳酸活性杆菌,整肠生含有地衣芽孢杆菌,妈咪爱含有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合生元(儿童益生菌冲剂)含有嗜酸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此外,酵母片、丽珠肠乐等药物均含有用于防病治病的活性菌。遇热后活性菌会被破坏。
六、清热类中成药。中医认为,对燥热之证,如发烧、上火等,应采用清热之剂治疗,此时不宜用热水送服。用凉开水送服则可增加清热药的效力。
猜你喜欢:
1.经常吃药的危害
2.不按时吃药的危害
3.日常服药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