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打脊髓灰质炎疫苗不良反应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小于5岁的儿童、新生儿出生后即可服用,那么小孩打脊髓灰质炎疫苗不良反应是什么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小孩打脊髓灰质炎疫苗不良反应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小孩打脊髓灰质炎疫苗不良反应
可出现发热、头痛、腹泻等,偶有皮疹,2~3天后自行痊愈。极少数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为疫苗相关性麻痹病。
小孩打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注意事项
(1) TOPV 疫苗只供口服。
(2) 服用TOPV疫苗时,切忌用热水或饮料送服,以免将疫苗中的活病毒杀死,影响免疫效果。
(3) 婴儿服苗后,最好在4小时内不要吸吮母乳,因母乳中含有抗病毒抗体,对疫苗病毒有一定的中和作用。
按规定的免疫程序服苗后,即可获得良好的免疫性。第一年抗体稍有下降,大约下降1/3,三年内抗体水平趋于稳定。一项5年的随访观察,免疫后血清中和抗体滴度>1:10,5年后滴度> 1:2者, Ⅰ型、Ⅱ型为98%,Ⅲ型为84%。还有一次随访4年研究,94%以上的儿童,Ⅰ、Ⅱ型中和抗体滴度在1:4以上,Ⅲ型为75%。在服苗后8年,仍有中和抗体可以检测到。一般认为有效保护期为3年。
在初次免疫脊髓灰质炎疫苗时,2月龄,3月龄和4月龄各服1次,连服3次是因为每剂疫苗中都含有Ⅰ、Ⅱ、Ⅲ型病毒,尽管在制造的过程中,三个型之间的病毒量配比已考虑到它们在肠道中的竞争感染能力,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型间的干扰作用。尤其是Ⅱ型对Ⅰ、Ⅲ型的干扰作用更为明显。所以在服用3次TOPV后,中和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滴度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发展历程
早期
1936年时,纽约大学的研究助理莫里斯·布罗迪(Maurice Brodie)利用猴子的脊髓作为病毒生长环境,并以甲醛杀死病毒,以制成脊髓灰质炎疫苗。由于难以获得足量的病毒,使其尝试刚开始就受到阻碍。在测试疫苗时,布罗迪首先以自己和多位助手来作实验,接着再将疫苗接种于3000名儿童,其中多人出现了过敏反应,且没有出现免疫作用。费城的病理学家约翰·科勒默(John Kollmer)也在同年宣称研发出疫苗,不但同样没有使人免疫的能力,还造成了多名死亡案例。
美国国家脊髓灰质炎免疫计划(National Polio Immunization Program)早期于佐治亚州哥伦布所进行的大型疫苗接种活动。
到了1948年,由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所领导的波士顿儿童医院团队,在实验室的人体组织中成功培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恩德斯与同事托马斯·哈克尔·韦勒和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也因这项贡献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除此之外,同时期还有多项关键发现:包括病毒的3种血清型(serotype),也就是第一型(PV1,Mahoney)、第二型(PV2,MEF-1),与第三型(PV3,Saukett);还有人体麻痹前血液中会出现病毒的现象,以及γ-球蛋白型态抗体在抵抗病毒方面的效用。
美国在1952年与1953年,分别增加了5万8000与3万5000个病例,高于先前每年约2万人的增加速度。当时在纽约莱德利实验室(Lederle Laboratories)的希拉里·柯普洛夫斯基(Hilary Koprowski)曾宣称在1950年成首先成功研发疫苗,不过直到沙克疫苗投入市场后5年,他的疫苗才正式脱离研究阶段。此外,沙宾疫苗研发时所用的减毒性病毒样本,也是由柯普洛夫斯基所提供,但他自己的疫苗因为部分会恢复致病性而失败。
沙克疫苗
第一种有效的疫苗,是匹兹堡大学的约纳斯·沙克在1952年研发完成,这种疫苗称为“去活化脊髓灰质炎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又称“沙克疫苗”,是利用3种血清型的致病性病毒株所研发。这些病毒首先培养于一种称为绿猴肾细胞(Vero cell)的猴子肾脏组织,之后再以福马林处理使其失去活性。
注射沙克疫苗可使血液产生以免疫球蛋白G(IgG)为抗体的免疫作用,防止病毒血症(viremia)的发生,并保护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s),进而阻碍脊髓灰质炎的感染,也因此降低了产生延髓型脊髓灰质炎(bulbar polio)以及后脊髓灰质炎综合症(post-polio syndrome)的风险。不过由于此疫苗并无法保护肠道的黏膜内衬(mucosal lining),因此已接种沙克疫苗的人们仍可能持续散播疾病。
1954年,疫苗于宾州匹兹堡的阿森纳小学(Arsenal Elementary School)与华生儿童之家(Watson Home for Children)展开试验。之后又在汤玛斯·弗朗西斯(Thomas Francis)的领导下,进行了一场称为弗朗西斯实测(Francis Field Trial)的大规模试验工作,一开始是在维吉尼亚州的麦克林(McLean)进行,对当地富兰克林·谢尔曼小学(Franklin Sherman Elementary School)的大约4000名儿童进行接种;最后在美国的44个州中,总共有大约180万名儿童受试。测试中约有440,000位儿童接受了一次以上的疫苗注射;另有210,000位儿童接受由培养基制成的安慰剂;对照组则是由120万名无接受疫苗的儿童构成,并研究观察他们是否受到脊髓灰质炎的感染。结果发表于1955年4月12日,这场测试显示沙克疫苗在对抗PV1方面有60%到70%的效果;而对抗PV2与PV3的效果则达到90%以上。
沙克疫苗在1955年获得许可,儿童接种活动也在不久后开始。March of Dimes组织在美国推动大规模防疫计划,使美国到了1957年时,一年所增加的脊髓灰质炎病例减少到5600人。IPV疫苗在美国一直到1960年代仍广泛使用。强效型的IPV在1987年于美国通过许可,是目前美国所用的疫苗之一。
沙宾疫苗
1963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宣传海报,图中的蜜蜂称“Wellbee”,用以鼓励大众接受口服沙宾疫苗。
在沙克疫苗获得成功后数年,阿尔伯特·沙宾也研发出又称“沙宾疫苗”的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ral polio vaccine,OPV)。这种疫苗是利用减毒性活病毒所制成,原理在于使病毒处于低于一般体温的非人类细胞中,进而使病毒的基因组自然发生突变。
减毒性的沙宾1号病毒株(Sabin 1 strain)与其带致病性的亲代(PV1血清型)之间,共有57个核苷酸的发生替换;2号病毒株有2个核甘酸替换,使其毒性减弱;3号则有10个替换参与毒性的减弱。主要的减毒性因素在于突变发生于3株病毒的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IRES),使其中的茎环结构发生变化,减低病毒在宿主细胞中转译自身RNA模板的能力。沙宾疫苗中的减毒性病毒在肠道,也就是感染的主要部位中能有效地复制;不过在神经系统组织中则否。此外,沙宾疫苗在服用上较为简易,且免疫时间也较沙克疫苗为久。
1961年,第一型与第二型病毒的单价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monovalent oral poliovirus vaccine,MOPV;单价疫苗是只针对其中一型病毒的疫苗)获得许可;隔年第三型MOPV的许可也获通过。到了1963年,三价口服OPV许可通过,并逐渐取代去活化病毒,成为多数国家主要使用的疫苗类型。在1961时,全美国的病例只剩下161例。
猜你喜欢:
1.宝宝打疫苗时间表
上一篇: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不良反应
下一篇:小孩吃依托红霉素颗粒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