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疾病特点
精神疾病主要是一组以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神经疾病特点,一起来看看吧!
神经疾病特点
原标题:神经科五大疾病特征及鉴别诊断
一、脑膜瘤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颗粒细胞,好发于矢状窦旁、大脑镰、大脑凸面, 瘤细胞表现多样化, 在世界卫生组织(WHO) 分类脑膜瘤分为脑膜上皮细胞型、纤维型、过渡型、砂粒体型、血管瘤型、分泌型等15个类型。脑膜瘤多见于成年人,女性是男性的2倍。钙化性砂粒体型脑膜瘤与典型的脑膜瘤一样, 也好发于中老年女性。
◆ 砂粒体在脑膜瘤中的发生率约10%,砂粒体型脑膜瘤的特征是在肿瘤组织中形成许多矿物质化的同心圆结构和砂粒小体。
◆ 钙化性砂粒体型脑膜瘤CT平扫多呈高密度团块或高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这是由于瘤内存在较多的砂粒体及钙化,导致肿瘤在CT上密度增高,并且由于砂粒体及钙化分布不均匀,肿瘤密度也多不均匀。CT增强扫描肿块内的实质部分明显强化,而钙化区内残存的肿瘤实质细胞的强化由于部分容积效应无法准确判断,因此CT 增强扫描对完全或大部分钙化的砂粒体型脑膜瘤诊断意义不大。
鉴别诊断
◆ 完全钙化的砂粒体型脑膜瘤需与颅骨的内生骨瘤、骨样骨瘤及软骨瘤相鉴别。骨瘤好发于11~ 30岁的男性, 骨窗上密度相对较均匀,骨瘤表面的薄层骨皮质与颅骨的骨皮质相延续,其内松质亦与颅骨的松质相连。骨样骨瘤有典型的瘤巢, 患者多有夜间痛。颅底软骨瘤多位于斜坡和鞍旁,常侵犯邻近骨质,斑片状钙化多见,海绵窦多有不同程度的受累,肿瘤多明显不均匀强化。
◆ 另外钙化不完全的砂粒体型脑膜瘤还应与颅咽管瘤及少突胶质细胞瘤相鉴别,颅咽管瘤儿童及青少年多见,断续的壳状钙化为其典型表现。少突胶质细胞瘤成年男性多见,多发生于额叶,弯曲条带状钙化是定性的可靠征象。
◆ 囊变的砂粒体型脑膜瘤需与神经节细胞瘤及神经节神经胶质瘤相鉴别。大多数神经节细胞瘤及神经节神经胶质瘤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好发在颞叶和额叶。影像学常表现为大的囊性肿块含有壁结节或含有囊性部分的实性肿块,有钙化,具有轻度或无水肿。
◆ 囊变的砂粒体型脑膜瘤还需与血管母细胞瘤鉴别。血管母细胞瘤好发于小脑半球,多见于20-40岁,大囊小结节,增强后结节明显强化,瘤内及周围常有异常血管影。
二、淋巴瘤
脑内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网状细胞系统的一类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均为非霍奇淋巴瘤。淋巴瘤的生长部位多位于中线和旁中线处,肿瘤沿血管周围间隙呈浸润性生长,常无固定形态,可为单发或多发的圆形病灶,也可为边界不清浸润或弥漫分布的病灶,肿瘤可侵犯脑实质与脑膜,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好发于中、老年人。
诊断要点
◆ 位于大脑深部如基底核区、丘脑、脑室周围的单发或多发圆形病灶,边界大多清楚,占位效应及周围水肿均较轻。
◆ T1WI和T2WI上信号强度与脑灰质相彷,有时淋巴瘤呈明显的长T1长T2信号,肿瘤本身很少有出血、坏死及钙化。
◆ 因肿瘤在病理上细胞密度高,DWI上常为高信号。
◆ 增强上,肿瘤常呈明显均匀的团块样或“拳头状”强化,有时肿瘤为均匀强化或带缺口的环形强化,有一定特征性。
鉴别诊断
◆ 转移瘤:病史,灰白质交界处,T1WI低T2WI高信号,明显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部分病灶因中心坏死增强后扫描呈环形或不均匀强化。
◆ 胶质瘤:T1WI低T2WI高信号,恶性程度较高者瘤周水肿更为明显;强化形状明显不规则。
淋巴瘤对放疗、皮质类固醇治疗敏感,及时诊较为重要,试验性放化疗可作为鉴别诊断方法之一。
三、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是原发性脑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约占整个脑肿瘤的33%。肿瘤好发于额部,其次依次为颞叶、顶叶、小脑和脑干。脑室系统内的星形细胞瘤报道较少,故临床工作中常易发生误诊。
◆ 脑室内星形细胞瘤通常认为是起源于室管膜基质的神经腔质细胞,向脑室内生长,瘤体全部或大部分位于脑室内。
◆ 多发生在中、青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 第四脑室内星形细胞瘤平均发病年龄为12岁,明显小于幕上脑室者,肿瘤平均发病年龄28.6岁。
鉴别诊断
星形细胞瘤往往囊变较多、强化不均匀、肿瘤边界不清等特点,可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 侧脑室内脑膜瘤:多见于侧脑室三角区,好发于中年女性,T2WI常呈等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一强化。
◆ 室管膜瘤:以第四脑室最多见,儿童发病率高,肿瘤常呈分叶状,其内可见钙化、囊变,出血少见,可沿脑室塑型生长,也可随脑脊液转移。
◆ 脉络丛乳头状瘤: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第四脑室、第三脑室及桥小脑角池,T1WI常为较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
◆ 中枢神经细胞瘤:好发于侧脑室透明隔和孟氏孔附近,多见于青年人,肿瘤常可使室间孔闭塞,造成侧脑室扩大。最终确诊需结合免疫组织化学。
四、神经节细胞瘤
神经节细胞瘤(gangliocytoma)属于神经上皮组织来源的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分化最成熟的细胞所形成的。瘤内只含有神经元成分,可伴有少量正常的或是反应性的星型细胞,但并非瘤细胞。神经节细胞瘤生长缓慢,有时与错构瘤难以鉴别,事实上某些神经节细胞瘤源自异位的神经元巢。
◆ 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又称 Lhermitte—Duclos病(LDD),1920年由Lhermitte与Ducbs首先发现被认为是小脑神经节细胞过度增生而取代颗粒细胞与蒲肯野细胞形成的错构瘤瘤样病变。
◆ 病变十分罕见,国内最近才鲜有报道。是一种特殊类型肿瘤,具有错构瘤和真性肿瘤的两种特征,并有其特殊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改变。
◆ 近年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LDD常合并有 Cowdon综合征,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表现为全身黏膜、皮肤多发性错构瘤与肿瘤。
◆ 该病极少见,发病年龄不等,平均34岁。临床主要以颅高压症状与脑积水为主要表现,后期可有小脑症状与颅神经受损表现
◆ 病理学特点:表面呈黄白色,质地硬,血供不丰富,镜下见小脑半球白质减少,由颗粒层异常增生的神经节细胞构成。颗粒细胞与蒲肯野细胞明显减少,分子层由内含较多的有髓神经纤维,增生的神经节细胞的轴突朝着皮质方向平行排列。
鉴别诊断
小脑神经节细胞瘤由于缺乏特征性影像表现,须结合发病年龄、部位及相关的影像表现进行分析,并应与发生于后颅窝的脑动静脉畸形、脑膜瘤、血管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和转移瘤等鉴别。
◆ 脑动静脉畸形:多位于大血管供血的皮髓质交界区,因周围脑组织缺血而显示不同程度脑萎缩,无占位效应,常伴出血,可有钙化,血管流空信号呈蜂窝状,无肿瘤实体,可见扩张引流静脉。
◆ 脑膜瘤:为脑外肿瘤,与硬脑膜广基底相连,可见皮质推压征和脑膜尾征,肿瘤与周围脑组织间隔脑脊液间隙,肿瘤邻近局部骨质增生硬化。在TIWI多为等信号,T2WI为等信号或高信号,增强明显强化。
◆ 血管母细胞瘤:多呈大囊小结节型,T1WI为囊性低信号,T2WI为囊性高信号,增强扫描附壁结节明显强化;而单纯囊肿型无壁结节强化;实性型肿瘤明显强化,并见流空血管影。
◆ 髓母细胞瘤:发病年龄多为儿童,平均年龄10岁,病变多位于小脑蚓部近中线处,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明显但不均匀,四脑室受压导致不同程度脑积水。
◆ 转移瘤:中老人多见 ,多有原发肿瘤史,病变多较表浅,结节病灶边缘常规则、光滑,瘤周水肿明显,增强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环状强化内壁不光整,并可见细线状向中心延伸。
五、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也称混合瘤,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生物组织结构形成的肿瘤,含有肿瘤上皮组织与黏液样组织或软骨样组织,它属于唾液腺的上皮性肿瘤,多见于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及口腔小唾液腺。
◆ 一般来说此类肿瘤多见包膜,生长缓慢,但若受外来刺激(外伤、手术、活检、理疗等) ,肿瘤将迅速生长,突破包膜,并向周围蔓延,甚至转化为恶性。
◆ 腮腺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年人为多,女性稍多于男性。肿瘤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体积较大时,常合并囊变坏死,约10% 可发生恶变。CT 平扫肿块呈软组织密度,MRI 平扫T1WI 呈等信号,T2WI 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多轻度强化且伴延迟性强化。
鉴别诊断
◆ 血管瘤:T2W多呈较高信号,以T2W压脂相更明显,可伴钙化,增强扫描多有渐进性强化,位于皮肤表面时可见皮肤色泽改变。
◆ 神经源性肿瘤:为椭圆形实质性肿块,一般包膜完整,边界清楚光滑。CT 平扫肿块呈软组织密度,对比肌肉为稍低密度,边界清楚;MRI 平扫T1WI 呈类似肌肉信号的等信号,T2WI 呈稍高信号; 增强扫描肿块实性部分呈轻中度强化,肿瘤体积较大时,多伴囊变坏死。
十大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
一、脑梗死
1. 急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症状持续24小时以上未缓解。
2. 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3. CT或MRI检查发现责任缺血性病灶。
二、脑出血
1. 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
2. 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
3. 常合并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的症状。
4. 头颅CT证实脑出血。
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1. 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死的前驱症状。
2. 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3. 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应在24小时以内完全消失。
4. 有条件的医院,尽可能采用核磁共振DWI检查,以区分脑梗死。
四、肌萎缩侧索硬化(ALS)
参照世界神经病学联盟1998年诊断标准和《中国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
1. ALS诊断的基本条件:
① 病情进行性发展:通过病史、体检或电生理检查,证实临床症状或体征在一个区域内进行性发展,或从一个区域发展到其他区域。
② 临床、神经电生理或病理检查证实有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证据。
③ 临床体检证实有上运动神经元受累的证据。
④ 排除其他疾病。
2. ALS的诊断分级:
① 临床确诊ALS:通过临床或神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在延髓、颈髓、胸髓、腰骶髓4个区域中至少有3个区域存在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的证据。
② 临床拟诊ALS:通过临床或神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在4个区域中至少有2个区域存在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的证据。
③ 临床可能ALS:通过临床或神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仅有1个区域存在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的证据,或者在2或以上Ⅸ域仅有上运动神经元受累的证据。已经行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排除了其他疾病。
3. 排除:在ALS的诊断过程中,根据症状和体征的不同,需要与多种疾病进行鉴别,常见的有颈椎病、腰椎病、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平山病、脊髓性肌萎缩、肯尼迪病、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副肿瘤综合征等。
五、病毒性脑膜炎
1. 急性起病,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2. 发热,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
3. 脑膜刺激征阳性。
4. 脑脊液压力正常或者增高,白细胞轻度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六、帕金森病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学组制定的帕金森病诊断标准:
1. 符合帕金森症的诊断
① 运动减少:启动随意运动的速度缓慢。疾病进展后,重复性动作的运动速度及幅度均降低。
② 至少存在下列1项特征:
? 肌肉僵直
? 静止性震颤4一6 Hz
? 姿势不稳(非原发性视觉、前庭、小脑及本体感受功能障碍造成)
2. 支持诊断帕金森病必须具备下列3项或3项以上的特征
① 单侧起病
② 静止性震颤
③ 逐渐进展
④ 发病后多为持续性的不对称性受累
⑤ 对左旋多巴的治疗反应良好(70%--100%)
⑥ 左旋多巴导致的严重的异动症
⑦左旋多巴的治疗效果持续5年或5年以上
⑧临床病程10年或10年以上
3. 必须排除非帕金森病(下述症状和体征不支持帕金森病,可能为帕金森叠加症或继发帕金森综合征)
① 反复的脑卒中发作史,伴帕金森病特征的阶梯状进展。
② 反复的脑损伤史。
③ 明确的脑炎史和(或)非药物所致动眼危象。
④ 在症状出现时,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和(或)多巴胺耗竭药。
⑤ 1个以上的亲属患病。
⑥ CT扫描可见颅内肿瘤或交通性脑积水。
⑦ 接触已知的神经毒类。
⑧ 病情持续缓解或发展迅速。
⑨ 用大剂量左旋多巴治疗无效(除外吸收障碍)。
⑩ 发病3年后,仍是严格的单侧受累。
? 出现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垂直凝视麻痹、共济失调,早期即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受累,早期即有严重的痴呆,伴有记忆力、言语和执行功能障碍,锥体束征阳性等。
七、癫痫 & 癫痫持续状态
1. 癫痫:
① 患者出现反复发作的短暂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或者肢体抽搐等症状。
② 发作形式相对刻板,发作前可有先兆。
③ 脑电图可发现癫痫样放电。
④ 除外晕厥、偏头痛、TIA以及心因性发作等发作性疾病。
2. 癫痫持续状态:
① 连续2次以上(包括2次)强直阵挛发作,发作间期意识不恢复者。
② 单次的强直阵挛发作持续时间明显超过患者惯常的发作持续时间不能恢复者。
③ 部分性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者。
八、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1. 病前1-2 周多有前驱感染史。
2.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3. 具有横贯性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包括截瘫或四肢瘫(早期瘫痪肢体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后期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损害节段以下各种深浅感觉丧失或减低、二便障碍;可有根性疼痛、束带感或呼吸肌麻痹。
4. 腰穿检查提示椎管通畅,脑脊液正常或蛋白、白细胞轻度增高。
5. 脊髓MRI显示脊髓横贯性病变。
6. 已除外脊髓压迫症、脊髓血管病。
九、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炎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炎又称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其诊断标准如下:
1. 常有前驱感染史,呈急性起病,进行性加重,多在2周左右达高峰。
2. 对称性肢体和延髓支配肌肉、面部肌肉无力,重症者可有呼吸肌无力,四肢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3. 感觉异常/共济失调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4. 脑脊液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5. 电生理检查提示脱髓鞘病变或轴索变性改变。
6. 病程有自限性。
十、重症肌无力
1. 隐袭起病,病情呈波动性。
2. 临床表现:
? 眼外肌无力(眼睑下垂、眼球运动受限、复视等)
? 球部肌肉无力(吞咽困难、咀嚼困难、构音障碍等)
? 躯干肌及四肢肌无力
? 呼吸肌无力(肌无力危象)
3. 骨骼肌无力,具有晨轻暮重、疲劳后加重、休息后好转的特点。
4. 疲劳试验阳性。
5. 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6. 低频神经重复频率刺激波幅递减,或单纤维肌电图显示抖颤(Jitter)增宽。
7. 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阳性。
8. 胸部CT可有胸腺增生或胸腺瘤。
神经疾病特点相关文章:
3.神经内科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