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语文学习>

初中语文知识点最新整理

维维2分享

学习虽然很忙很累,但我还是能感到学习的乐趣。语文课上,老师把我们带到文学的世界,让我们尽情地吸允着甘露,学会了品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知识点最新整理

初中语文知识点整理1

创造宣言

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现代著名教育家。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事业,提出“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的口号,并且真正做到身体力行,同贫苦学生同劳动、同甘苦。鉴于陶行知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创造性的工作业绩,他被称为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尊称他为“万世师表”。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字词积累

中(zhòng)伤 遁(dùn)词

懦(nuò)夫 豢(huàn)养 灌溉(gài)

鲁钝:愚笨,不敏锐。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山穷水尽: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4):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

第二部分(5-11):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5):以东山樵夫为例,指出创造要从点滴做起,要让创造之 神常驻心中。

第四部分(16):发出创造宣言,表达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

课文小结

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展开了有力的批驳,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丝热情,一滴血汗,都应该创造,都能够创造的创造宣言。

初中语文知识点整理2

怀疑与学问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名诵坤,字铭坚,号颉(jié)刚;小名双庆,笔名有余毅、铭坚等: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理解词义

1.譬如:比如,例如。

2.视察:察看,审察。

3.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说法不一。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据《史记》,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4.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5.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6.盲从: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随着别人说话、做事。

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8.辨伪去妄:(对一些事物)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留下真的)去除虚假的。

9.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10.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课文主题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初中语文知识点整理3

故乡

写作背景

作者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1919年12月,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从《鲁迅日记》中可以了解这次回乡的经过:1919年9月,鲁迅卖掉了绍兴的老屋,添了些钱,买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弯宅第。11月修葺完毕,21日“上午与二弟眷属俱移入八道弯宅”。26日鲁迅“上书请归省”。12月1日,由北京动身回老家,4日晚“抵绍兴城,即乘轿回家”,在家乡处理搬迁事务,大约住了二十来天。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29日中午抵达北京,“下午俱到家”。往返大约29天。《故乡》的故事情节便是根据这段生活经历演绎而来。不过这只是触发故事的一点,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却是更为广阔深邃的社会背景。

字词解释

1.既然:这里是已然的意思。

2.阴晦(huì):阴沉昏暗。

3.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4.影像:这里是印象的意思。

5.心绪:心情。

6.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7.谋食:谋生。

8.寓所:寄居的房子。

9.猹(chá):作者1929年5月4日给舒新城的信中说:“‘猹’字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现在想起来,也许是獾罢。”

主要内容

《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表达思想: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主题思想

《故乡》的主题思想是:这篇小说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初中语文知识点整理4

范进中举

注音释义

作揖(yī) 行(háng)事 醺(xūn)

腆(tiǎn) 啐(cuì) 星宿(xiù) 讳(huì) 绾(wǎn)

带挈(qiè):提携。文中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唯唯,答应的声音。 体统:规矩。

见教:指教(我)。“见”字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舍与:施舍给,赏给。

内容主旨

本文节选自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侧重描写胡屠户的倨 傲。

第二部分(3-12):写范进中举后“发疯”、“治疯”和张静斋的拜访,在 对比中表现整个社会各色人等的形象。

文章中心

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写作手法

1、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范进中举因惊喜而发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手法,但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对比手法主要运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2、用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

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奉承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语言描写,把这个市侩形象栩栩如生的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的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范进中举前,对胡屠户的训斥只是“唯唯连声”,低三下四的说:“岳父见教的是。”表现了他的迂腐、无能和逆来顺受。中举以后,他不再称胡屠户为“岳父”而改称“老爹”了。张静斋拜会范进时,用了那些表示最亲密友谊的词语,充分表现出这个老奸巨滑的乡绅的拉拢手段。典型材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初中语文知识点最新整理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整理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整理

初中语文知识点最新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知识点最新总结归纳

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初中

初中语文知识点整理

各类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核心知识点归纳总结

    680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