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语文学习>

攻克语文阅读理解题的方法

慧良分享

  阅读理解是学好一切课程的基础,这并不是吓唬人。阅读即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我们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对文本的阅读的过程。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学习学习吧!

  攻克语文阅读理解题的方法

  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

  (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二、答案来源:

  A.采摘材料中的原文、关键词语或语句(诸如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文段中的关键形容词和动词)。

  B.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即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再加以合并浓缩,留下重点语句。

  三、友情提示:

  1.注意审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2.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这个很重要,潦草的卷纸没人喜欢看)。

  3.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论点)来发散,可适当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并尽量结合实际感受、引用的相关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

  四、具体方法:

  说明文阅读

  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a. 看文章题目;b. 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明确说明方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xx”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

  6、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常用的结构模式: 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议论文阅读

  1、找准论点:标题、开头、篇末、不明显需精练概括。还可以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或者分析题目,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证话题,作者对论题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考点:补充一个论据;(要紧扣论点,选取真实典型的事例)

  3、明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考点:分析论证的作用:1.指明所用的论证方法;2.分析该论证方法证明了作者的哪个观点。(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采用论证方法的前一句)

  4、论证结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概括性)

  6、议论文一般开头由某件事、一则名言、寓言故事等生发议论。所以它们的作用是:作为引子,引出论证的话题。

  7、议论文常用设问句作过渡,反问句式以示强调。

  (1)设问(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去思考,发人深思。

  (2)反问(手法)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作者的观点,发人深思。

  记叙文、散文阅读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记叙的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记叙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3)第二人称比较少,这种记叙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4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5描写方法: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1) 人物描写\细节描写(2) 环境描写的作用(3)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6、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

  (1)观察角度:平视(远视)、仰视、俯视。

  (2)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

  (3)感受的形式:形、色、声、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品味艺术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

  9、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写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0、当回答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1、标点符号的作用:引号:(1)表引用 (2)反语,表讽刺否定 (3)表强调(4)特指破折号:(1)表解释说明 (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3)表声音延长 (4)表插说或中断。省略号:(1)表内容的省略(2)表静默或思考(3)表语言的中断(4)表说话断断续续(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12、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小说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3、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14、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5、语言特点评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

  16、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

  答题模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二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最好结合亲身经历。

  四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

  1 、比喻

  1、定义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条件——注意事项

  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注: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①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②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表示猜测

  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

  4、比喻的目的

  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比喻的具体目的主要有下面几种:

  【第一种】说明本体的可能性。本体被一件令人诧异的事物所修饰,须运用比喻消除这种诧异性。例如:

  残酷的战争起于片言之语,君不见熊熊烈火大多来自些微火星。

  某人少时劳累老时休息,恰如一只蚂蚁,夏天努力收集食物,以便冬天坐享。

  【第二种】阐明本体的情况。本体的特性原先不为人知,用比喻加以形容,大家便一目了然。

  地球圆圆的,象只橙子。

  她体段柔软,仿佛生就一身藤骨。

  【第三种】阐明本体情况的程度。原先对本体的特性只有概括性的了解,经过比喻,指明了这种特性的程度。这常常是可以感觉得到的事物。例如:

  病人服用了一种苦药,它仿佛就是苦瓜。

  房子着了火,我仿佛觉得地狱移到了人间。

  【第四种】肯定本体的情况。叙述本体的事物须用比喻来肯定和阐明。这种情况下是用可以感知的事物来比喻理性的事物。例如:

  学者的长处即使不让发挥,它也像麝香那样,被遮盖住,却不能阻止它香气四溢。

  轻浮的人正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毁灭,就像飞蛾扑火那样。

  【第五种】美化或丑化本体。前者(例1、例2是歌颂本体,后者(例3、4)则是贬低、鄙视本体。例如:

  例1:狗像忠实的朋友。

  例2:垂老之年是生命成熟之果。

  例3:夏日炎炎如地狱之火。

  例4:冬天是穷苦人为之瑟瑟发抖的幽灵。

  5、比喻的作用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6、分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第一种】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第二种】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散文 这枝花 ,现在自然也和“文学树”上各个枝丫的花一样,都必须盛开。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第三种】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第四种】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7、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

  8、比喻的修辞举例

  (1)比喻句举例:

  ①早餐的露似珍珠一样晶莹。

  ②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③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④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⑤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

  ⑥水仙花很漂亮,像一位站在小河边,穿着白衣服的仙女.

  ⑦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

  ⑧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延伸学习:

  (2)带有比喻的成语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呆若木鸡 挥汗如雨 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 虚怀若谷 轻如鸿毛 震耳欲聋易如反掌

  亲如手足 如虎添翼 如胶似漆 丧家之犬 对答如流

  a明喻:

  门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饥似渴

  寿比南山 归心似箭 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

  b暗喻:

  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 犬马之劳

  c借喻:

  望穿秋木 破镜重圆 风平浪静 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 豺狼当道 掌上明珠 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 愚公移山

  2、拟人

  1、定义

  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2、表达效果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②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老舍《小花朵集》)

  ③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王蒙《春之声》)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波浪”、“岭”、“录音机”非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第二种】有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油蛉”、“蟋蟀”、“鸟儿”等有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拟人延伸:

  【第三种】把抽象概念拟人化。

  例如:

  ①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污来到世间的。(马克思《资本论》)

  ②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来。(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③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呵,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里,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上面这些例句,把“资本”、“教条主义”、“新中国”、等抽象概念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3、排比

  1、定义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2、排比的作用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也是排比)

  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3、具体的运用如下:

  (一)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二)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深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三)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匆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谚语)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4、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句子或句子成分),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句子或短语)。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4、夸张

  1、定义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种类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第一类】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第二类】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

  1、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2、白发三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

  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第三类】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3、夸张的作用

  揭示文章中心,给人以启示。

  烘托气氛,增强文学的(句子)感染力。

  进一步增强联想;创造文章的氛围。


攻克语文阅读理解题的方法相关文章:

1.提升语文阅读题的做法

2.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全汇总

3.语文阅读题的提分方法与考点分析

4.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有哪些答题技巧?

5.2019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答题技巧

    4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