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习不死记硬背的方法
学习要讲究方法和效率,那么面对历史这门学科,我们该如何对待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历史复习的简单方法,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历史学习的难点及对策
1.难在记忆——内容繁多,难理头绪,记不住,容易忘。
具体对策:硬背不如巧记,贵在每日坚持,切忌考前突击。
2.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3.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体对策: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
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
重现实,适度结合热点命题。
学好历史的方法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觉得历史很难,学习很苦,从而把学习历史看作一件苦役,那么只会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学习。
其实,历史本身是很有意思的学科,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灿烂文明、古今中外的英雄传说、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这本身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2.要学会使用课本
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着重掌握重点内容,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对于课本知识,我们大家要学会分类学习。
3.要学会“阅读”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同学们在上课时跟着老师给你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大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
4.关注历史年代
上课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
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
5.整理历史知识
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6.温故知新、勤于思考
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很有必要,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7.学会掌握巩固知识的技巧———“巧学”
(1)及时巩固训练。学完新课后的集中练习是能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分析能力。学完的知识要及时复习,根据记忆的规律,以往总是先快后慢,及时复习巩固,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2)总体复习。历史学科是一张规律性强,线索脉络清晰的知识网,把握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住关键以点带面,历史课的学习及总复习便会化难为易。
三步征服历史
第一步识记:解决历史问题的基础
1.梳理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整理历史大事年表。
2.梳理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重点记忆:
(1)史实(事件内容):包括事件的名称、发生地点、主要人物、作品名称等(选择、填空),要求能用间简洁的语言对事件进行描述(简答、论述)。
(2)史论(事件分析):
①事件产生的原因:
根本原因:阶级斗争、经济发展、政治体制等深层次成因;
直接原因:某一表面具体事件或称为导火索。
②事件转折点:大事件中关键性的小事件,及其意义。
③事件的结果:把握事件结果的性质,关键动词和对象。
(3)史观(客观评论):
①事件的历史背景:对某事件发生之前的历史环境进行分析,一般可从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思想文化背景、国际关系背景等角度出发,分列要点进行记忆和阐述。
②事件的历史意义/历史影响:结合重要历史事件结果之后的客观评价,进行分层次的记忆和默写,从而对某事件做出终极评价。
③事件的启示/谈谈你的感想:从众多材料中归纳出共同特点,得出具有概括性、一般性、现实性的规律,言简意赅,角度多样,答案不唯一。
第二步理解:解决历史问题的模式
1.比较分析能力:包括历史纵向(时间)比较和历史横向(空间)比较,训练历史现象的归纳和演绎能力。
2.材料提炼能力:建立在严谨的审题习惯之上,要求快速确定材料信息中的关键词,并进行概括和转化。
3.组织答案能力:确定论述中的关键动词、对象(名词)、性质(修饰词),用通顺、规范的历史语言,对归纳、理解、加工处理后的信息进行书写,力求层次清晰,逻辑严谨(标点符号、另起一行等技巧)。
第三步应用:驾驭历史问题的能力
主要针对开放性主观试题、新形式题型,往往要求结合实际经验,做出感想。
写作前必备步骤:
1.审清题意,选好论述角度;
2.根据固有知识(记忆)和即时信息(材料),列出论述关键词,分好语意群。
3.用历史行为动词、性质修饰词和对象名词组织出语句。
4.概括和归纳,点明历史规律,得出一般性结论。
历史解题套路: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
1.问原因类客观题
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军事原因
如: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原因。
2.问背景类客观题
背景=原因(为什么)+条件(有什么)
如: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3.问意义类客观题
意义=国内意义+国际意义
如: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4.问影响类客观题
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对自身的影响+对他人的影响
5.问评价类客观题
评价人和事的方法: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问题;
既要看到进步,更要看到局限。
历史知识记忆方法
好多同学觉得历史知识很难记,今天师姐给大家总结了六种记忆方法:
1.顺序记忆法
就是按照事件本身发生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这种记忆法最为普遍。
(1)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马恩河战役。
1915年,意大利参战。
1916年,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1917年,美中参战;俄国革命。
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
(2)例如如记忆“陈胜、吴广起义”这一历史事件时, 可实行记忆三步走:
第一步,掌握起义的背景;
第二步,掌握起义的经过;
第三步,掌握事件的历史意义。在分别掌握的基础上, 再根据事件的内在联系, 进行整体把握,综合记忆。
2.归纳记忆法
(1)可以把不同时间的同类事件进行归纳
例如:近代前期西方列强连续发动的5次大规模侵华战争、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中国制造的5次事变、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的4次重大远航等。
(2)可以把同一时间的不同事件进行归纳。
例如: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李大钊被害、“马日事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宁汉合流”、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广州起义。
3.规律记忆法
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来记忆。
例如: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英国、法国、美国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都是:反动的政治统治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起来推翻反动的政治统治。
而三国的革命,又都有导火线、爆发标志、主要领导人、文件的颁布等。在发展资本主义方式上,俄国和日本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完成的,意大利和德意志则是通过完成国家统一来进行的。
4.比较记忆法
将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加深印象。
例如:中国的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开辟的比较。德、意统一的相同与不同的比较。
对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性质、规模、影响等进行比较,从而达到记忆的目的。
5.图表记忆法
一些历史知识可以通过画图表的方式进行记忆,效果较好。
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变法时, 可把所有改革变法方面的历史知识, 按照先后朝代及年代的历史发展顺序,列成表格形式进行集中归类。
此表的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朝代、时间、人物、改革或变法内容、影响及意义等。
6.联想记忆法
就是由眼前的人、事、物,想到已知的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
例如: 八年级上册《世界历史》中的《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知识结构可以这样联想:俄国废除农奴制:俄国盛行农奴制, 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农奴暴动频繁, 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 但必须出锭赎买。是一次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成为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7.顺口溜记忆法
如中国古代历史中所出现的所有朝代, 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单纯记忆就不是那么容易,若把它们编成顺口溜的形式连缀成篇,既朗朗上口, 又增加知识点趣味性。既好背诵又容易掌握, 自然会收到时半功倍的效果。把一些繁杂的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很容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