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三学习方法>九年级语文>

统编《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建议(老师存)

惠敏分享

  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学习啦一起学习吧!

  统编《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建议

  语文教材怎么打开?

  第一步:素读(包括新、旧)

  素读新课文:先当作品,后当课文;先做读者,后做老师。

  素读旧课文:温故而知新。

  第二步:读单元导语和课后练习

  读单元导语:关注教学目标和能力体系。

  读课后练习:关注新的教学增长点(《社戏》六、《<礼记>二则》四)。

  第三步:读教参

  留意那些看似“与教学无关”的内容。

  不要只盯着“教学设计”“参考译文”。

  于漪

  一、不看任何参考书、资料和教参,全凭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一次整体把握。

  二、广泛收集各种参考文献资料,看看名师、教育专家是如何授课和对教材进行分析的,同时思考三个问题:

  1. 哪些问题参考材料上想到了,我也想到了。

  2. 哪些问题参考材料上想到了,我没想到。

  3. 哪些问题参考材料没有想到,我想到了。

  三、在上一个平行班后,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后,再备一次课。

  三个关注:关注自己、关注理念、关注学生。

  两次反思:理念反思、行为反思。

  语文老师的三种形象

  于漪老师有一篇讲话:《主人·情人·高人》。是2013年9月21日在上海市第九届青年语文老师论坛上的讲话。她开篇即说:“听了论坛主持人和六位老师的论述,我脑中清晰地浮现出老师的三种形象,具体地说是主人形象、情人形象与高人形象。”

  主人形象,谓“我的教学我做主”;情人形象,谓“心醉神迷,不离不弃”;高人形象,谓“坚守理想,追求卓越”。

  我以为,这是语文人的生存姿态、职业尊严。

  读书三问

  读与不读,有什么不同?

  教与不教,有什么不同?

  你教我教,有什么不同?

  比如,读《我看》:

  知道了穆旦

  他的诗超出于“写实”,画面感、动感、造型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教学:

  前:预设

  中:实施、充实、矫正、提升、存疑

  后:反思

  欣赏

  语文(九年级上册),主题词

  基于读书;

  关注单元;

  强化文体;

  分清课型。

  读书

  为什么读书:目的

  怎么样读书:方法

  读什么样书:内容

  关乎读,关乎书,关乎人。

  如是我闻,如是我读,如是我想。

  如何阅读是知识问题,但更是读书人的德性问题。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数量、姿态、内容、容量。

  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

  ——叶圣陶《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改订》(1941年)

  中学语文教材除单篇的文字而外,兼采书本的一章一节,高中阶段兼采现代语的整本书。

  ——叶圣陶《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1949年)

  关于读书的“姿态”

  孤独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善于读书是孤独可以提供给你的最大乐趣之一。因为,至少就我的经验而言,它是各种乐趣之中最具治疗作用的。我转向阅读,是作为一种孤独的习惯,而不是作为一项教育事业。

  ——美·布鲁姆

  慢板

  我们二者——我以及我的书,都是慢板的爱好者。……因为语文学是一门体面的艺术,要求它的爱好者最重要的是:走到一边,闲下来,静下来和慢下来——它是词的鉴赏和雕琢,需要的是小心翼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如果不能缓慢地取得什么东西,它就不能取得任何东西。……这种艺术并不在任何事情上立竿见影,但它教我们正确地阅读,即是说,教我们缓慢地、深入地、瞻前顾后地、批评地、开放地、明察秋毫地和体贴入微地进行阅读。

  ——德·尼采

  比如《智取生辰纲》里的杨志:

  孤单无助、憋屈无奈、英雄无路、投奔无门

  快乐

  我说的文本并不是实用性质的文本(比方法律条文、科学公式、会议记录或列车时刻表),而是存在意义自我满足、为人类的愉悦而创作出来的文本。大家阅读这些文本的目的在于享受,在于启迪性,在于扩充知识,但也或许只求消磨时间。

  ——意大利·埃科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痛苦

  20世纪的小说令人感到“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

  ——北京大学·吴晓东

  让人读书的快乐和被迫读书的痛苦。

  ——日本·东野圭吾

  温儒敏:读书为要

  “统编本”语文教材有什么特色?最主要的就是“读书为要”。“新教材专治不读书”。

  改变,从阅读开始!

  我认为:

  语文,是引导读书的学科;

  将阅读进行到底;

  将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

  将琅琅的书声还给课堂。

  单元

  夏丏尊、叶圣陶《国文百八课》,语文单元教学发轫。

  语文单元教学思想的提出

  “在学校教育上,国文科向和其他学科对列,不被认为一种科学,因此国文科至今还缺乏具体的科学性。本书编辑旨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想给予国文科以科学性,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

  单元教学内容的组合

  “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车、习问四项,各项打成一片。”

  “文话以一般文章理法为题材,按程配置;次列古今文章两篇为范例,再次列文法或修辞,就文选中取例,一方面仍求保持其固有的系统;最后附列习问,根据文选,对于本课的文话、文法或修辞提举复习考验的事项。”

  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是一种环环相扣的链锁式的结构。文话总领单元,文选依据文话选文,文法从文选中取例,习问从训练着眼,复习总结全单元。

  语文单元教学方法的指要

  1.这篇文字属于哪一类?和哪一篇性质相似或互异?这类文章有什么特性和共通式样?(文章的体制)

  2.文章里用着的词类,有否你所未见的或和你所知道的某词大同小异的?(语汇的收集)

  3.文章里的词和词或句和句的结合方式有否特别的地方?你能否一一辨认,并且说出所以然的缘故?

  4.文章里对于某一意思用着怎样的说法?那种说法有什么效力,和别种说法又有什么不同?(修辞)

  5.文章里有什么好的部分?好在哪一点?又是你坏的部分?坏在哪一点?(鉴赏与批评)

  6.这篇文章和别所写的同类的东西有什么不同?你读了有什么感觉?(风格)

  7.从开端到结尾有什么脉络可寻?有否前后相关联的部分?哪一部分是主干?哪些部分是旁枝?(章法布局)

  ——史绍典《中学语文单元教学的范本—评<国文百八课>》(1993年)

  文体(或“体式”)

  从表现人生经验的本质和意义的“方式”来看:

  诗:直接描绘静态的人生本质,但较少涉及时间演变的过程;

  戏剧:关注的是人生矛盾,通过场面冲突和角色诉怀(所谓舞台“表现”或“体现”)来传达人生的本质;

  小说:展示的是一个延绵不断的经验流中的人生本质。

  从不同体式的文学作品在传达人生经验时的内容来看:

  假定我们将“事”,即人生经验的单元,作为计算的出发点,则这三种体式之中:

  小说的构成单元为最大,诗为最小,而戏剧居于中间地位。

  ——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

  古代的文章分类:

  文章者,孔子曰:焕乎其有文章。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盖诗言志,歌永言。不歌而诵谓之赋,古者登高而能赋,山川能祭,师旅能誓,丧纪能诔,作器能铭,则可以为士大夫矣。三代之后,篇什稍多,又训诰宣于邦国,移檄陈于师旅,笺奏以申情理,箴诫用弼违邪,赞颂美于形容,碑铭彰于勋德,谥册褒其言行,哀吊悼其沦亡,章表通于下情,笺疏陈于宗敬,议论平其理,驳难考其差。此其略也。

  ——唐·徐坚《初学记·第二十一卷·文部·文章第五》

  说一说“语文”

  钱理群:

  语文就是喜欢读书写作的语文老师带领喜欢读书写作的学生在读书写作中享受读和写的快乐。

  我用两只眼睛

  一只看语文

  一只看生活

  这样

  我便有了一切

  语文

  我全部的生活

  生活

  我全部的语文

  语文与生活

  就是全部的我

  ——史绍典《语文与生活》题记

  语文: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语者,吾之言也,

  文者,言之美也。

  介绍一种读书方法

  蛛网式读书法:

  由一点放射出去,自一文及多文,由一人及多人,而这些人物与文章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翻清代姚鼐所编《古文辞类纂》,读明代作家归有光的《二子字说》。此文便是蛛网之中心,凡与此有关者,均在阅读之列。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西晋时的羊叔子(祜)、三国时的管幼安(宁)。于是读《晋书·羊祜传》,由羊祜而及其东吴对手、大将陆抗,及陆抗之父陆逊,读《三国志》中的《陆逊传》《陆抗传》。由羊祜而及其后继者杜预、张华、王濬,读《晋书》中之灭吴功臣《杜预传》《王濬传》《张华传》。

  读《三国志·管宁传》,并《世说新语·德行》中之管宁割席部分。由管宁而及华歆,读《三国志·华歆传》。阅读了这些,便不难理解其对两个儿子的期望,“幼安之隐,叔子之仕,予难以拟其后。若其渊雅高尚,以道素自居,则士诚不可一日而无此。不然,要为流俗之人;苟得爵禄,功名显于世,亦鄙夫也”。

  由此文再及作者所写其他文章,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等。并读《明史·归有光传》。

  从《智取生辰纲》说起

  1. 生辰纲之“失”,谁之“过”?

  写杨志忽然肯去,忽然不肯去,忽然又肯去,笔势夭矫,不可捉搦。

  写天气酷热,不费笔墨,只一句两句便已焦热杀人。

  写一路老都管掣人肘处,真乃描摹如画。

  写枣子客人自一处,挑酒人自一处,酒自一处,瓢自一处,虽读者亦几忘其为东溪村中饮酒聚义之人,何况当日身在庐山者耶?耐庵妙笔,真是独有千古。

  写卖酒人斗口处,真是绝世奇笔。盖他人叙此事至此,便欲相就,读之,满纸皆似唯恐不得其卖者矣,今偏笔笔撇开,如弶弓怒马,急不可就,务欲极扳开去,乃至不可收拾,一似唯恐为其买者,真怪事也。

  写七个枣子客人饶酒,如数鹰争雀,盘旋跳霍,读之欲迷。

  故我谓生辰纲之失,非晁盖八人之罪,亦非十一禁军之罪,亦非一都管、两虞候之罪,而实皆梁中书之罪也。

  ——金圣叹《批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

  2.吴用之“智”,价值何在?

  吴用——“村中一学究”——“无用”

  少不读水浒

  蔑视生命、蔑视妇女、蔑视孩子

  嗜斗、嗜杀、嗜血

  阴谋诡计、不择手段

  《水浒传》的“反讽”寓意

  《儒林外史》则不同

  以讽刺科举制度为主题,塑造了众多的知识分子形象:

  周进、范进

  匡超友、牛布衣、赵雪斋

  正面人物:

  杜少卿

  《儒林外史》的结构:

  由若干故事的片段组成;

  颇像文言笔记小说的连缀;

  讽刺手法婉转含蓄。

  古典小说的“百回”定型结构

  中国古典小说的定性长度是一百回,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在四大奇书(三国、西游、水浒、金瓶梅)成文的时代,已成为文人小说形式的标准特征。“百”的数字暗示着各种潜在的对称和数字图形意义,正好符合中国艺术美学追求的二元平衡倾向。明代的文人小说家按照杜撰的章节名称,把街头巷尾说书人各自独立的片段故事一回一回地串联成百回巨著,可以视为一桩重新的创作。

  更为重要的是,明清文人小说家们又把惯用的“百回”总轮廓划分为十个十回,形成一种特殊的节奏律动。

  细读西游时,我们会发现,回目每逢平方数,如,9回,“红孩儿的故事”;25回,孙行者大闹五庄观;36回,“劈破旁门见月明”;49回,渡通天河;64回,木仙庵遇怪——几乎必有一场寓意深远的好戏上演。

  ——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

  小说

  任何叙事文都要告诉读者,某一事件从某一点开始,经过一道规定的时间流程,而到某一点结束。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充满动态的过程,亦即人生许多经验的一段一段的拼接。展示的是一个延绵不断的经验流中的人生本质。

  立德树人: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与时俱进,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读书为要:

  区分教读与自读,突出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将课外阅读纳入课程,“1+X”拓展阅读,重视整本书阅读

  素养为本:

  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与能力,学习方法与策略,思维品质与学习习惯等

  单元概说:

  诗歌

  诗是对家园的无限怀想:

  毛泽东想到“家园”是无限江山

  艾青想到的家园是深情土地

  余光中想到的家园是无尽乡愁

  穆旦想到的家园是青春色彩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沁园春·雪》:创作背景与发表背景 无数英雄与风流人物

  《我爱这土地》:指示代词与方位名词 泪水与爱

  《乡愁》:四个意象与两个指代

  《你是人间四月天》:音乐感、绘画感与韵律

  《我看》:

  穆旦—查良铮,“查”拆为“木”“旦”,以“穆旦”为笔名

  金庸—查良镛,“镛”拆为“金”“庸”,以“金庸”为笔名

  小说:讲故事

  用第一人称写法说孔乙己,篇中“我”就是鲁迅自己,这样写出来未尝不可以,但是写成的小说会是另外一个样子,跟咱们说到的《孔乙己》不一样。大概鲁迅要用最简要的方法,把孔乙己的活动范围限制在酒店中,只从孔乙己到酒店喝酒这件事上表现孔乙己。那么,能在篇中充当“我”的唯有在场的人,在场的人有孔乙己,有掌柜,有其他酒客,都可以充当篇中的“我”,但都不合鲁迅的需要。因为他们都是被观察被描写的对象。对于这些对象,须有一个观察他们的人,可以假托一个在场的小伙计,让他来说孔乙己的故事。

  ——叶圣陶《揣摩——读<孔乙己>》

  故事与讲故事的人:

  陈寿《三国志》

  罗贯中《三国演义》

  无名氏《全相三国志平话》

  故乡:

  记忆

  现实

  远景:

  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故乡本也如此。

  脑洞大开:

  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如果变换角度,就是提出问题的方式:

  比如,下列四个图形中,B的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请说出理由。

  或者,为什么说C的性质与其他三个图形不同。

  议论性文章:

  文体范围:演讲、书信(书简)、哲理散文;杂文、随笔、社论、时评、学术论文。

  把握一些基本概念:观点、论点、论题;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论据;阐述、论证。

  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引入话题或观点;证明观点。

  构建精神家园。

  说理的方式:

  直接说理;

  以描写、记叙说理;

  以比喻说理。

  论证方法:

  •质疑与创造精神

  •观点及其证明;论证与反驳

  •论述思路:先驳后立;横向展开,逐一论述;纵向推进,逐层深入

  敬业与乐业:

  论教养:

  •开门见山,提出论题: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先说教养首先体现在家庭中,隐含一个前提:稠人广众、外人面前,可以戴起面具,做出有教养的姿态;往往在家庭中就原形毕露了(慎独)。也不说什么是有教养,而是先从反面阐述,举例说明什么是没教养。得出结论: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内心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之后继续阐述什么才是有教养的。

  •转向“优雅风度”的阐述:提出问题—批驳错误—确立前提—提出观点—列举表现—得出结论。关键点是:优雅风度与教养有何关系?风度是有教养的外在表现。

  •教养的本质是尊重。“尊重”这一点在文中有很多“变形”: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

  创造宣言:

  •开门见山,提出论题:我们要创造。

  •以罗丹造石像做比,提出: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由此明确何为“创造”。

  •先批驳五种错误观点,确立观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接下来呼吁从点滴做起,开始创造。构思东山樵夫与茅草的故事,意在指出:一不能因循守旧,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二要共同营造创造的氛围。

  •最后两段,以激情洋溢的文字,呼唤以我们的汗、血、心、生命浇灌,迎接创造之神的回归。

  •文中有许多名言警句,宜细细品味,摘录积累。

  •反驳很精彩。采用的是找反例的方法。

    3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