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三学习方法>九年级语文>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第16篇

於宝2分享

  不知道各位同学们对于语文阅读理解的分析能力如何呢?平时有没有在练习阅读理解这个比较耗费精力的题型呢?下面就是小编来给大家带来的几篇关于阅读理解的题,希望大家能好好阅读哦。

  古诗词阅读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 “铁骑绕龙城”的“绕”字用得非常好,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案】绕,环绕。表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的军事态势。

  【解析】本题从炼字的角度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时要先解释词的本义,通读全诗,在理解的基础上从具体语境入手分析词语展现的意境、表达效果、包含的思想感情等。“绕”的本义是“环绕”,用在此处表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的军事态势。

  2.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五六句所展现出的画面。

  【答案】大雪弥漫,遮天蔽日,天色昏暗,使军旗上的图案颜色都变得模糊暗淡了,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能力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描绘画面做到六点:①运用描写。②适当想象和联想。③体现原作风格。④吻合原作感情基调。⑤不可机械翻译。⑥语言畅达,无内容、标点错误。

  文言文阅读

  隆中对(节选)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殆:一定 B.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殷:兴旺富裕

  C.挟天子而令诸侯 挟:控制 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将:率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实词含义的掌握。课内词语解释要准确无误;A项中的“殆”应该解释为“大概”。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利尽南海 ②父利其然也

  B.①信义著于四海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

  C.①则名微而众寡 ②有仙则名.

  D.①此诚不可与争锋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这需要学生平时多识记并积累文言实词的活用A名词,物资/意动用法以„„为利;B名词,诚信/动词,通“伸”伸张;C名词,名声/动词,出名。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答案】(1)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

  (2)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用壶盛着浆来欢迎您呢?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给分点,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第一句时要注意“惟”“抑”“谋”等词的解释;翻译第二句要注意该句是个反问句,还要注意“孰”的解释。

  6.“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答案】示例:运用贤能体恤百姓 加强民族团结 改善睦邻关系 对内革新政治等(也可用原文作答,答出3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结合选文的内容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来概括治国策略。

  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

  拨动心弦的微笑

  ①那天,我到火车站去接汉口来的客人。

  ②清晨的车站广场上,稀稀拉拉的,没有几个人。我正要走进售票大厅去买一张站台票,门口的角落里,突然走出一个男人,他向前跨了两步,有些犹豫地朝我喊了声:“大哥”。

  ③起初,我以为听错了,因为我并不认识他。回头看了看,身后并没有其他人。接着,男人又叫了一声“大哥”。他的目光怯怯的,有些无助,也有些无奈。我说,你叫我吗?我想证实一下。他点点头说:“大哥,是这样的,下公共汽车的时候,我的钱被人掏了,我回不了家了,我是想……”

  ④我明白了他的意思,我的脑海中立刻涌现出了许多画面:弄残了肢体的行乞者,编造家里遭受灭顶之灾的行骗者……繁华的街角、车站、码头,这样的人到处都是。就在刚才,售票大厅的外面,还有一个老婆婆趴在地上,摇动着饭盒,向人们要钱呢。

  ⑤我怎么办?这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骗子?是一走了之,还是施救于他?我飞快地在心里忖度着。男人低着头,惴惴不安地等待着我的回答。就在这时候,一个六七岁的女孩跑过来,说:“叔叔,真的,我爸爸的钱真的丢了!”说完后,她朝我微微一笑。这个小女孩的笑容真漂亮,那纯净的甜美的笑容,像清泉,一下子流到我的心坎里。

  ⑥男人一见女孩跑过来,突然扯开嗓门嚷了一句:“让你站在一边等着,谁让你过来的!”女孩被父亲的厉声呵斥吓坏了,她紧紧扯住了父亲的衣襟,不松手。

  ⑦这会不会是父女俩为我上演的一出戏?我的脑海里立刻又冒出这样一个念头。但一想到刚才女孩那纯净的笑容,心里不免犯嘀咕,不会吧,他们怎么会是骗子呢?我在心里暗暗地骂了自己一句。

  ⑧小女孩说:“叔叔,你要是不相信,我会唱歌,我给你唱一首歌吧。”说完后,小女孩又甜美地一笑。她松开扯着父亲衣襟的手,一本正经地摆了个站姿,歪着头想了一下,便唱了起来:秋风秋风轻轻吹,棉桃姐姐咧开嘴,你看她露出小白牙……这是我熟悉的一首儿歌,我俯下身一把抱住女孩,说:“孩子,别唱了……”我一连说了几个别唱了,然后站起身,对男人说:“大哥,你需要多少钱?”

  ⑨“我,我需要……我需要150块钱。”男人不知道是激动,还是因为难以启齿,总之吞吞吐吐半天,才说出这个数字。我把钱递给他的时候,他问我要地址,说将来要还我。我摆摆手说不用了。我俯下身子,拍了拍小女孩的脸蛋,说:“小家伙,真可爱!”说完我就走了。

  ⑩在站台上,我等到了要等的火车,也接到了要接的人。然后,顺着站台往回走,快上天桥的时候,我突然听到沉闷的敲击窗户的声音,抬头一看,原来是那父女俩。他们坐在即将开行的一列火车里,正咧着嘴,一边朝我摆手,一边朝我微笑。啊,他们不是骗子。是啊,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那么多骗子。

  ⑪那一刻我为什么会突然坚决地拿出钱来帮助那个男人呢?现在想起来,应该是那个女孩的那首儿歌,还有她那甜美纯真的微笑,突然拨动了我心弦的缘故吧。

  ⑫微笑,是不是上帝赋予全人类的共同语言呢?你看,这甜美的语言,像一只温柔的手,一下子就触到了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我想说的是,不仅是这个小女孩,当我们也试着用微笑面对别人的时候,会不会一下子拨动整个世界友善的和弦呢?

  7. 结合语境解释第⑤段中斜体的词语有什么含义?

  男人低着头,惴惴不安地等待着我的回答。

  【答案】惴惴不安:本义用来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文中指“男人”求助于“我”时内心的无奈、为难的心理。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应该先写出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上下文和文章的主题写出它在文中的含义。

  8. 请结合全文,说说“我”的情感和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

  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依次填写出“我”对这对父女俩的情感变化是

  → 愧疚 →

  【答案】怀疑(置疑) 欣慰(欣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及感情的把握。只要认真读文章,九能够很好的把握我对这对父女俩的情感变化,最好用文中的原词来回答。

  9. 这篇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心理描写,请你从文章中找出一句,并作分析。

  【答案】例句:现在想起来,应该是那个女孩的那首儿歌,还有她那甜美纯真的微笑,突然拨动了我心弦的缘故吧。

  分析:这句话通过巧妙的心理刻画,揭示了作者内心的认识变化过程,并以此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本文在刻画人物时,多处运用了心里理描写,通过心理描写来解释文章的主题。

  10. 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你看,这甜美的语言,像一只温柔的手,一下子就触到了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

  【答案】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而生动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了人性中最为美好的部分,那就是善良和纯洁。(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微笑的巨大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需要联系上下文内容来理解。这句从“这甜美的语言,像一只温柔的手”中可以判断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结合前后文的内容可以概括出微笑带来的巨大力量。

  11. 作者文中多处写到小姑娘的微笑,请揣摩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什么?(3分)

  【答案】(1)“微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2)是“微笑”转变了“我”的看法;(3)“微笑”也是作者所要赞美的语言。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多次出现的内容的理解。可以联系文章的主旨来分析。

  12. 勿庸置疑,社会上存在不少利用人们的善心而进行行骗的现象,但有时我们无法辨别。文中“我”的做法,给了你什么启示?(3分)

  【答案】示例:(1)这样的事情很多,用这种方式取得人们同情的人侮辱了人性中最善良的东西,会遭到世人的唾弃,我们应该摒弃世俗的污染,用真诚的心面对世界,相信也一定会获得最真诚的回报的.(2)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相信世界上没有那么多骗子。

  【答案】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有创意的表达,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

  (二)议论文阅读

  阅历与读书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的影响至关重要,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只有经历了人生的浮沉,方能懂得书中万象。要想真正读懂读透一本好书,尤其是那些立意高远、境界深邃的经典之作,除了基本的文化素养、必备的思维能力、正确的读书方法外,还需要深厚的社会阅历和的丰富的认知经验。

  ② 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的时候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等方面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正如从门缝中窥探月亮,难免有视野不宽、观察不全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正如歌德所说的:“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我们每天都在经历一些事情,每天都会对发生的事情进行思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那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阅历,就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具体来说就是要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多接触社会,多了解人生,加深对国情、社情和民情的体察和认识,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陆游曾经写诗教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

  ④ 然而阅历不等于经历。并不是说只要经历过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或走过,或听过,或看过,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是感性的。而阅历则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经历及理解程度,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有的人虽然经历过很多事情,体验过各种人生,看似阅历颇丰,却不注意观察和思考,不懂得总结和反思,不能从阅历中提炼出智慧和哲理。所谓的阅历只有阅历之名,而无阅历之实,只是一种经历而已,对于工作和生活并无多大益处。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且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才能从经历中总结出事物的规律,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

  ⑤ 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一直以来,不少国人身上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现实压力,一门心思埋头在书本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人到中年以后,精力记性有所下降,生活事业基本定型,再加上自认为几十年的阅历,什么人没见过,什么事没经过,早已洞察世事,参透人情,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往往就会减退,不少人甚至逐渐远离书本。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人类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能力的必经之路,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纵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一涉及具体做事的层面,则往往因脱离实际而变得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尽管老于世故、精于谋略,但却由于缺乏理论指引常常流于平庸世俗。只有将读书和阅历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既潜心书本,又深入生活,并用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摘自《学习时报》2013年10月28日版,有删节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阅历与读书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废。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点的概括。论点的概括,要特别注意题目、开头、结尾的一些概括性的句子,但要注意要准确,不要照搬原句,有时要能够从其中筛选出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即论点。如本文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只有耐得住寂寞,并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才能出学问”,所以如果答上“古来圣贤皆寂寞”就有点画蛇添足了。

  14.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答案】①指出“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引起下文。②从读书体验谈起,借用名言,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议论文开头段通常通过故事或名言警句等引出文章的论点或论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5本文第③段的论证结构是什么?

  【答案】先提出本段论题“如何丰富阅历”。然后从阅历与经历的关系、阅历与读书的关系进行论证。最后点明本段论点“经历与读书都能丰富阅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概括段落层次大意的基础上加上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之类的额词语。

  16.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 要想真正读懂读透一本立意高远、境界深邃的经典之作,既要基本的文化素养、必备的思维能力、正确的读书方法,也要深厚的社会阅历和的丰富的认知经验。

  B. 随着年龄的增长,因为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所以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必然也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也必然越来越深刻,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

  C. 有了亲身体验,躬行践履,就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

  D. 阅历不等于经历,阅历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经历以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E.阅历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地领悟书中蕴含的韵味,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能力的必经之路,二者不可偏废。

  【答案】AE

  【解析】本题考查对关联词语的掌握。B项错在错设因果关系,原句是并列关系;C项错在“有了……就”原文是说“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D项错在漏了前提条件:“是在表象的基础上”。

  17.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张潮认为:“老年读书”比“少年读书”境界更高一层,所得也更多。

  B.阅历浅的人读书时、不能做到“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C.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增长一个人的阅历。

  D.人生在世,必须做到阅历和读书齐头并进,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原文第2段是说阅历丰富的人“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但没有说阅历浅的人就绝对不能做到。

    181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