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三学习方法>九年级语文>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第5篇

於宝2分享

  不知道各位同学们对于语文阅读理解的分析能力如何呢?平时有没有在练习阅读理解这个比较耗费精力的题型呢?下面就是小编来给大家带来的几篇关于阅读理解的题,希望大家能好好阅读哦。

  古诗词阅读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封:这里指谏书。

  B、九重天:皇帝的宫阙,这里代指皇帝。

  C、八百里:形容军营地域广,范围大。

  D、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答案】C

  【解析】词中的“八百里”代指“牛”。

  2.(甲)诗中 "左迁" 的意思是 ;请概括(甲)诗首联的意思: 。(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所涉及到的人物分别是谁 和 。

  【答案】贬官;朝奏夕贬;向秀;王质。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注意品味诗中流露出的情感,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还需识记古诗词中所用典故涉及到的人物。

  3.(甲)(乙)两诗在情感方面有哪些异同点,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不同点:(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解析】此题考查与诗歌的主题有关,注意品味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

  文言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别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解释下列划线的实词含义。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

  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为:

  【答案】①祸患、灾难;②做,干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答案】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于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傲苟且偷生的事。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

  6.课文开篇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设计有何好处?

  【答案】使所要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形象具体,为下文议论正题做好铺垫。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能力,使所要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形象具体,为下文议论正题做好铺垫。

  7.如何理解“舍生取义”的现实意义?请结合实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答案】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即可。

  现代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

  ①在冬末的余威中,早春细微的信息已从很不起眼的角落里渗露出来。春天最初的脚步,轻盈地踏过冬日的叹息,向世人展示先行的姿态和渐进发展的决心。

  ②温湿的小南风,刚刚突破严冬的防线,便像涓涓细流一般向冰冻的土地浸润。大地渐渐暖和并苏醒,丝丝温馨湿润的水汽从泥土的毛孔中蒸发弥散出来,宛如绵延不尽的袅袅炊烟,昭示着生命的存在与勃发。高山上的皑皑积雪,在凛冽的冬天里出尽了风头,而春风在她的胳肢窝只温柔地一抓一挠,她便再也不能严肃不能正经,忍俊不禁地噗嗤一笑,霜冷的脸融化成粉红的花面,澌澌然地从山顶到山麓,再到村落,再淙淙地流入溪河湖海,醉心于横跨千里的春天的旅程。春雨细细地蒙蒙地飘洒,像冰凉的薄翼一般的纱巾,盖在人们的脸上和身上,迷离了极目远眺的视线。早春的雨,从不刻意地张扬,也不赤裸地显露。她像一个温文尔雅盈盈细步的小家碧玉,悄无声息地做着自己的份内之事。在这样的时节夜卧听雨,滴滴答答絮絮密密的天籁之声,将会润湿无数浪漫的关于早春的梦境。早春的梦,其实就是封闭已久的窗户被猛地推开,沉寂麻木的心灵迎着清新的空气自由地放飞;就是新孵的蝴蝶飞飞停停翩跹[1]起舞,撩起红男绿女们郊游远足的浓浓兴致;就是在湖畔溪边浣纱的江南女子,纤纤的素手触摸到温温的水流的血脉,粉红的脸颊上荡漾的那份惊喜。早春就是这样,总在人们不经意的时候,悄悄地挪移和靠近,洋溢着生命萌动的灵气。

  ③广袤的原野上,早春的景致新鲜而纯情,充满生命成长的欲望。早春尚不是百花竞艳百鸟鸣啭的时节,早春的标志模糊而暖昧,浅浅淡淡的草色,总让人们轻易地忽略她那轻盈而神秘的脚步,忽略那刚刚萌发的、若有若无的春意。放眼远望,野草已经始发,但还没有完全显绿,猛地一看,依然是冬天的枯色。粗心大意的人,也许就这样放弃了探春的努力,在早春已经来临的时候,仍然怀着沉重的冬天的心情。对于早春的虔诚[2]的恋者,却不会因为冬天设置的迷障,而错失一睹为快的赏心悦目的感受。春风乍起的时候,他们必定会应和季节的脉搏,扑进大自然的怀抱。这时是否能看到野草所渗透出来的绿色?早春望草,须有一种望草的心情和敏锐的感觉。古诗云“草色遥看近却无”,与其说古人“看见”草色,不如说古人以一种观赏的姿态感知到了野草生机始发的势头。这种若有若无却漫山遍野的绿意,这种看似柔弱其实咄咄逼人的气势,让人们看到了早春的活力,从而对一年的生活充满希望。

  ④春天是四季的发轫[3],而早春则是一段最宝贵最美好时光的起点。早春时节,播下希望的种子,那么在开花结果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有改动 作者:黄水生)

  注释:[1]翩跹(piānxiān):形容轻快地跳舞。[2]虔(qián)诚:恭敬而有诚意(原多指宗教信仰)。[3]发轫(rèn):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8.结合文意,给本文选择合适的标题( )

  A.春之声 B.早春之恋 C.春天的脚步 D.欢快的早春

  【答案】B

  【解析】本文所写的季节是早春,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文章题目往往是起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题之作用。所以在概括时要紧扣本文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

  9.下列对早春原野的特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隐约而含蓄 B.寒冷而凝重 C.鲜艳而活泼 D.热烈而奔放

  【答案】A

  【解析】扣住第③段思考即可找到答案。概括特点时首先要找准相应的段落,概括时注意分析要全面,不要漏掉要点。

  10.找出第②段中突出春雨“温柔”特点的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早春的雨,从不刻意地张扬,也不赤裸地显露。她像一个温文尔雅盈盈细步的小家碧玉,悄无声息地做着自己的份内之事。”

  【解析】第二段中写春雨“温柔”的句子是“早春的雨,从不刻意地张扬,也不赤裸地显露。她像一个温文尔雅盈盈细步的小家碧玉,悄无声息地做着自己的份内之事。”使用文章原句回答问题时特别注意抄写要完整,不要多抄也不能少抄。

  11.作者眼中早春草色有何特点?应该怀有一种怎样的心态欣赏早春的草色?

  【答案】早春的草色特点是浅浅淡淡的,若有若无;早春望草,须有一种望草的心情和敏锐的感觉。

  【解析】提炼文章第三段可得出答案,“早春尚不是百花竞艳百鸟鸣啭的时节,早春的标志模糊而暖昧,浅浅淡淡的草色,总让人们轻易地忽略她那轻盈而神秘的脚步,忽略那刚刚萌发的、若有若无的春意。”概括得出早春的草色特点是浅浅淡淡的,若有若无;第三段中写到“早春望草,须有一种望草的心情和敏锐的感觉。”解答此类题目,注意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找到相关的段落进行提炼概括。

  12.本文语言优美生动,试从文章中找出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并加以赏析。

  比喻句(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修辞手法

  【答案】不设统一答案。只要选句准确,赏析恰当,语句通顺即可。(赏析不联系具体内容而空谈某一种修辞的共同作用的)

  【解析】文中多处比喻、拟人句,选择其中的一处,然后进行赏析。比如第一段中春天的脚步,冬日的叹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常用的比喻、排比、等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并明确其修辞手法在选文中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做具体分析。比喻排比修辞能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和语言气势。

  13.“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在赞美早春景物的同时,还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情景拓展、语言表达

  【答案】不设统一答案,意对即可。示例:人在少年时期就应该努力,打好基础, 那么,长大后就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解析】要扣住本文中心,特别是这句话所含的道理;要联系生活实际或初一学生的学习发展来谈自己的感想;语句表达要明白通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情景拓展、语言表达的能力。答题时要紧密结合语境,进行道理分析概括。

  议论文文阅读

  退步与向前

  王也

  (1)唐朝布袋和尚《插秧诗》曰:“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是从现实劳动中退步插秧的情境来阐述参禅的境界。

  (2)社会在进步,人类在进步,每个人的成长也是在进步,当人们为了达到一个目标时,非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不可。如果是非达到不可的,能停下来甚至退下来想想,就可以另辟蹊径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道路,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如自唐朝始的科举,多少学子为此而孜孜不倦、刻苦学习熬成白头?因此出现了范进中举而精神失常的情况,更多的是像孔乙己一样的心不如愿,贫困潦倒。但是,也有不少学子知难而退,却取得非凡成就。

  (3)作家刘诚龙做过一次有趣的调查,他把两份名单给人看,问是否熟悉这些人名。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是: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结果,被调查者多数对第一份名单中的人一无所知,而对第二份名单耳熟能详。谜底最后揭晓: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第二份里的人,全是当时的落第举子!

  (4)想当年,第一份名单上的人多么显赫啊!但由于在官场上的打磨,以致状元郎归于平庸,湮没无闻。而第二份名单中的人,名落孙山,与高官厚禄无缘。但是,他们很快调整心态,在逆境中奋起,有的成为思想家,有的成为文学家,有的成为农民领袖,有的成为一代枭雄,声名鹊起,载入史册。

  (5)不少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农人插秧,一步步倒退,退到最后,秧便插好了,看起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第5篇

  来是退步,实则是向前。船舶前行,双桨却往后划动;箭拉得越往后,射出的距离就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第5篇

  越远……  (6)不少青年人有着远大的理想,更有不少到处碰壁还执迷不悟。我们要鼓励勇往直前,也要劝告毫无进展的人及时认清方向转型,善于退步,才能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电视剧《潜伏》中有一句台词:“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退,有时是为了更好地进。

  14.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案】善于退步,才能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解析】本文中作者没有直接提出论点,但作者在第一段引用了唐朝布袋和尚《插秧诗》之后在第二段分析了对待“退步”的态度以及产生的结果,不难看出作者自己的态度,再结合文题“退步向前”,即可得出本文的论点。

  15.开篇引用唐朝布袋和尚的诗有何作用?

  【答案】引出本文的论题:退步与向前存在着辩证关系。作为论据,证明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议论文的开篇作用,首先抓住对论点的作用,引出本文的论题。其次结构上,提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做题时可以抓住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答。

  16.文章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作用?

  【答案】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 以清朝科举状元不为人所知,落地举子却为人耳熟能详为例,并进行正反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不少学子知难而退,调整心态,在逆境中奋起,却取得非凡成就的道理。论证具体,富有说服力。

  【解析】首先要辨析论证方法的类型,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用要抓住对中心论点的关系作答,具体性和说服力。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做题时在明确论证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观点分析作用。

  17.比较第(2)段画线处的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为什么?

  原句:何必非去挤独木桥不可?

  改句:不必非去挤独木桥。

  【答案】原句更好。原句是反问句,语气更强烈,突出强调了在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时,应该停下来甚至退下来想想,就可以另辟蹊径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道路,改句是陈述句,表达效果不如原句语气强烈。

  【解析】两句的不同在于句式,前者为反问句,语气强烈。后者为陈述句,语气较为平淡。原句更加符合文意。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语言。特殊的句式增强了议论语言的说服力。

  18.某校初三学生小明阅读了本文之后,联系到曾学过的季羡林的《成功》一文中的一段,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这两段文字所持观点不同?”请你阅读以下链接文字,回答他的问题。

  链接: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第5篇

  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节选自季羡林《成功》)

  【答案】示例:小明,你好! 其实这两段文字观点并不相悖。 链接材料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必须勤奋, 而选文作者认为青年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如果到处碰壁、毫无进展,不能执迷不悟,应及时调整自己,退后一步,换一个思路,换一种做法,也许能够找到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当然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仍需要勤奋努力才能获得成功,两者论证的角度不同。

  【解析】所给的材料与原文的观点,相比较各有自己的侧重点,原文认为如果到处碰壁、毫无进展,不能执迷不悟,应及时调整自己,退后一步,换一个思路,换一种做法,也许能够找到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本段认为要想成功必须勤奋。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18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