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创新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新课程改革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数学教学方法,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为数学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想象力和创造力。下面,小编给大家浅谈数学课堂创新教学方法。
浅谈数学课堂创新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为小学数学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通常来说,可以采用提问法、练习法等方式,然而,由于小学数学还是一门抽象性、理性化的学科,教师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采用不同的实验操作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情境游戏活动法、课外实践参与法等方式,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小学数学的相遇问题和相向问题的教学中,一些小学生虽然了解了数学运算规则,然而却无法准确地把握其中的数量关系,无法将其运用到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之中。教师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引入情境游戏的活动教学方式,将抽象的应用题化解为特殊的情境游戏,让学生在情境游戏的参与之中,感受和理解应用题中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实现数学原理的实践运用。
浅谈数学课堂创新教学方法
适当的引导,挖掘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
随着数学教学内容的不断加大,教师要考虑小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加以适当的引导,在科学的引导方式之下,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明晰数学原理和知识的运用。
例如:教师在引导和启迪学生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就可以进行举一反三的引导和启迪,让学生充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借助于三角尺拼接组合而成不同的形状,并将这些不同的形状与三角形进行比较和分析,思考相互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不断深入了解三角形的规律和特点,并进而实现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获得数学知识的有效提升。
课堂方法一
课堂教学的提问要有激趣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要使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以达到完成教学目的,然而,提问过程中,不少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和心理特征。不是问得简单之极,就是问的枯燥无味,或漫无边际无法回答。因此,“问”里面是大有学问。
例如:在教“圆的周长”的课前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件圆形的小物品和软尺。上课时,教师先叫学生用软尺量自己准备好的物品的周长,记下数字,指名叫学生回答,是怎样量的?数字是多少?学生有两种回答:一种是绕圆的外围量的,另一种是让软尺放在桌面上,小物品沿着尺滚动一周量的,教师肯定后,接着提问:“所有物品的周长都能照这两种办法量出来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这时教师指着校门口的柱子“能用滚动的方法量出柱子的周长吗?”教师看学生正在左思右想时,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圆问:“谁能很快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学生难于回答,于是教师说“要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吗?这一节课的内容弄清楚了,也就能很快地量出其它圆的周长。”在学生兴趣正浓的时候,开始讲授这一节课的内容,教学效果就不言而论。
浅谈数学课堂创新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创设条件。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预设先让学生们按课本的方法,自己画一画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们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学生们有过预习并经过思考,纷纷发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有关。”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边的高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斜边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相邻的两条边的夹角有关。”……由于前三个问题我都有预设,而第四个问题超出了我的预设范围。尽管学生有些胡思乱想,但我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结果,学生的探索热情高涨,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内容掌握得更加牢固。
课堂方法二
师生要加强互动,多加交流
综合复习和单元总结中,师生的互动交流非常有必要。首先,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结合当前需要复习的内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内容、重点、难点、基本公式和定理,哪一类的问题需要主要解决,又有哪些会运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再进行课堂辩论。
学生通过和老师交流、同学交流,总结自己所学心得,从中发现自己的疑难点和未学透之处,然后反馈给教师。教师边解答,边提问,慢慢解开学生心中的疑问,时刻保持和学生的交流互动。最后,教师要对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再次要求学生指出重点难点。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指出所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以便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师生之间也有了进一步的交流。
课堂教学的导语要有引趣性
内在的力量是巨大的,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力量是我们教师梦寐如求的。如何使学生想学呢?一节课的导语很重要,导语导得好等于这节课成功了一半。课前导语没有固定形式,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新内容的欲望,使学生想学。
如:在教学单位“1”时,为了使学生弄清楚单位“1”的含义。我以故事作导语:“从前,某地有一个老头,养有一群羊共有17只,他非常喜爱这17只羊。他临死前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说:‘这17只羊是老爸留给你们的财产,不要宰杀它,这样分给你们:老大分给二分之一,老二分给三分之一,老三分给九分之一。’说完老头死去了。不几天兄弟三人按其父亲说的进行分羊,分了老半天也分不下去。他们的邻居听到此事后,立即把自己家的一只大公羊牵到这三兄弟面前,说:‘你们不要吵了,我把我这只羊拿来合在一起给你们分就是了’。接着说:‘老大分给二分之一,分得9只,老二分给三分之一,分得6只,老三分给九分之一,分得2只’。分完后邻居问其三兄弟有没有意见,大家心里想,反正自己都分多了,都说没有意见。这时,这位邻居也牵着自己的那只大公羊回家去了。”我问:“同学们知道其中的奥妙吗?”学生迷惑不解,兴趣正浓,想追问为什么,我就顺水推舟说:“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要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学了这一节课后,你们就知道了。”因此,这一节课同学们学得特别认真,效果也特别好。又如,在教小数的性质时,老师板书:“10、100、1000,”并这样说:“同学们,这三个数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吗?”“如果能,需要加什么条件?”这样一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认真动脑筋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趁此机会开始新课的内容,怎么会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呢?
课堂方法三
(一)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学生只有在宽松的氛围里才能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首先,应把学生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解脱出来,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老师要放下架子,不以“权威”压人,鼓励学生提问,肯定他们与“标准答案”不一样的思路和想法,还给他们应有的空间,从而达到师生平等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学生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二)教师应多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是第一阵地!教师应在课堂上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当学生被教师和同学尊重、认可时,他们才会和老师和同学交流问题和观点,才能在参与课堂的同时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做的不是直接地讲解,而是先给他们必要的提示和点拨,启发他们思考,并肯定他们的思路和做法,让他们获得思维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样他们就会愿意思考、乐于思考,从而养成善于思考主动探究的好习惯。只有在这种宽松的课堂中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三)努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数学中有许多的公式定理,要熟练的运用这些公式,只靠学生做题来理解是很困难的,这样学习数学也就没多大意思了。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结合生活中的常识或事例,导出公式定理的原理和来由,改变学生头脑中数学抽象枯燥难学的认识,减少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让数学生动、生活、形象、有趣!同时还应多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或者把学到的数学尽可能多的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样不仅巩固了数学知识,也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让他们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拓展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浅谈数学课堂创新教学方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