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际互动的学习机制建立
建立人际互动的学习机制不仅是个体的自主的探究,自主的建构的过程,也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与他人、与社会、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双向构建过程,这也是学生的认识社会化的过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地理人际互动的学习机制建立,供大家参考!
高中地理人际互动的学习机制建立
在这个前提下,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建立相应的人际互动的学习机制,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形成师生互助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使整个共同体在共同的协作中共同完成对所学的知识的探究、发现和完整意义构建。
(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探究式学习的构成形式,又是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它是通过群体活动共同完成任务,是有明确职责的互动性学习,它以小组成员的合作性活动为主要的内容,以小组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开展合作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资源共享,知识互补。合作学习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有限的教学设备条件,将教具、器材等物尽其用,小组共享,将新知识、新信息通过合作小组这个特定学习形式进行高速度、大密度、快节奏地传递,作到资源共享;由于学生接受问题的能力的差异,家庭、社区环境的差异和学习类型的差异,教师在进行学习小组划分时应将学生按兴趣爱好、研究专长混合分组,这样有利于形象思维型和逻辑思维型的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优势互补,也有利于知识密集型和操作应用型的学生相互间的“知”、“技”互补,有利于优秀的学生对后进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帮带。
2.体验交流,统筹运作。在合作学习中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更有高密度的交往过程。因为合作学习需要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活动,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探究环境,使学生间能够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可以让学生在互敬、互爱、互帮、互动下学习。合作学习的合力在就在于把每个人的能量凝聚为团队精神,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3.自主为本,合作协作。合作学习不是帮助学习。帮助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仍然是被动的。所以合作学习应该是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首先是自主性学习,在自己学习,自主性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的讨论、交流、实验等活动,通过合作和协作,完成研究目标,提高探究水平。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缩小了学生间的差距,转化了后进生,从考试的成绩看能大幅度的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原因有几方面:(1)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个别辅导后进生。(2)在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实际是好学生教后进学生的过程。好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明白了,而后进生还有一些问题没搞清楚,通过好学生的讲解,自然也就明白了,在这里实际上运用了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后进生光靠老师一个人忙不过来,发动好学生都来帮后进生力量就大了。(3)是后进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有一种紧迫感,别人在有限的时间看完了课文能做练习题,自己不会做也丢人,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4)是这种做法培养了后进生的自学能力,一旦自学能力形成了,他们进步的幅度就会加快,就会在较短的时间赶上班内的中游学生。
(二)课题研讨。课题研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独立从事的某项小型的课题研究。例如:在进行有关土地利用问题教学时,我列举本区土地的利用类型及改革开放以来土地资源浪费的事例,把班里的学生按照所在居委会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要求学生走出课堂,亲赴各乡各居委会做实地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及方法,每小组提交一份调查报告。这样,学生经过自己努力,得出结论,不是被动地接受材料,而是主动地参与发现知识的过程。这种形式的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的热情,并能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集体攻关的合作精神,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总之,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知识发生过程的创造性学习,是一种人际互动的社会性学习。如果我们地理教师都能把金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发掘知识的宝藏,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将会空前高涨。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告诉学生,任何学习上的成功都不是信手拈来的,实现任何一类问题的创造性解决,都与他们平时扎实地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有关。要求学生具备持久的学习热情和不断探索的自学精神,坚持主见,知难而进, “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值得理清的几个地理概念
学生解答地理试题的错误,往往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或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或似事而非模棱两可。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没有弄清概念是一个重要因素,误解概念不仅影响听课理解,还直接关系到思考做题。以下是常见的几个地理概念。
1.时间、时刻、时段、时区、区时和地方时:时间即时段又叫时间间隔,指时间的久暂,通常是用开始和终了的时刻来表示;时刻是指时间的迟早即时段图像中的某一点,时刻因适用经度的不同分地方时和标准时 (区时);地方时是地球自转的效应,为克服其在使用中的诸多不便,人类建立了时区和区时的概念,前者指空间,后者指时刻。
2.断流、季节河和时令河:断流是河流缺水最明显的标志,有自然原因如塔里木河一二月份断流,也有人为原因如黄河从断流到续流;季节性积水的河流叫季节河,也叫时令河。好比时令病就是指一定季节流行的病。
3.理论时区和现实时区:某一种标准时适用的地区范围叫时区,分理论时区和现实时区,理论时区是按经度把全球分成24区,每区跨经度15度,各区中央经线都是15的整倍数分别为各区统一使用的时间,每一个时区的空间范围很严格;现实时区指某标准时适用的范围突破了理论时区的局限,如中国统一使用东八区的区时。
4.径流、径流量和流量:径流指大气降水除去损耗后沿地面或地下运动的水流,按径流途径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按形成的水源条件可分为降雨径流和融雪径流;径流量指在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有年径流量、月径流量、日径流量等;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水流体积,单位为每秒立方米,是反映径流资源和江湖水库水量变化的基本指标。
5.降水、降雨和降水量: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主要有雨、雪、冰雹等,其中的雨水部分叫降雨;降水量指一定时段内,降入到平地上未经渗漏、蒸发、流失的降水所积成的水层深度(固态降水折合成液态水计算)单位为毫米。
6.阵风、盛行风和焚风:阵风指短时间内风向变动不定,风速强弱变化剧烈的风;盛行风即某一时期广泛流行某一种风向的风如季风,也叫主导风;焚风指沿山坡向下吹的热而干的风,空气比较干燥,受其影响易发生森林火灾。
7.冲积平原、三角洲和冲积扇:冲积平原指河流携带泥沙进入低平地区堆积而成的平原;由三角洲发展而成的平原叫三角洲平原,常位于河流注入海洋或大湖地区;山地河流出口处的扇形堆积地貌为冲积扇。
8.地形、地势和地质构造:地形指地表形态,一般看作地貌的同义词,表现为五种不同的地形种类;地势为地表起伏大势,如我国地势大致西高东低;地质构造指地壳及组成它的地质体(岩层、岩体)的空间展布和形态特征,如褶皱、断层。
9.汛期和凌讯:汛期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川积雪融化引起定时性水位上涨的现象,因发生时期及原因不同,可分为春汛、伏讯、秋讯、凌讯等。凌讯比较特殊,一般出现在化冻期,河道里的冰凌对水流的阻力作用而引起的涨水现象,常发生在温带从纬度较低流向较高的河段上。
10.阴历、阳历和阴阳历:阴历是根据朔望月的长度安排历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阳历根据回归年的长度安排历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原则上大月31天,小月30天,平均历月为回归年的十二分之一,其季节含义较明显;阴阳历其性质介于阴历和阳历之间,我国的农历(夏历)是一种阴阳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