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一学习方法>七年级语文>

牛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00字

巧绵分享

  作者以牛虻的身份抒发了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不满,以及对当时世态炎凉的慨叹。读完此书,读者们的感受是什么呢?往下看。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牛虻》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牛虻读后感1

  生日的时候,同桌送我一本伏尼契的《牛虻》。这么多年来,此书不知道被我反复读了多少遍。

  《牛虻》以主人公坎坷的一生为主线,大笔勾勒和细致描绘了牛虻饱受压抑和摧残后,背叛了他曾笃信的上帝,投入了火热的革命斗争,锤炼成一个为统一和独立的意大利而忘我战斗的革命者。

  牛虻,这个理想与追求的化身,没有人可以否认你的传奇。牛虻(亚瑟)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他在革命斗争中学会了坚强,并支撑了他的事业。

  牛虻因误会被认为出卖朋友,出逃南美洲,改名为里瓦雷士。在那里,牛虻成了残疾人:跛脚,左臂扭曲,左手缺二指。牛虻参加了革命,在偷运军火时由于疏忽被捕,最后被杀。

  他用一生的时间和恶势力作斗争,把自己的青春和热情毫不吝啬地献给了意大利。献给了他深爱的与之无关的人民。而面对死刑表现得从容不迫甚至让执行枪决的军官士兵都不寒而栗。面对手无缚鸡之力的牛虻,他们显得多么狼狈不堪!就连枪决的士兵都舍不得下手,一心想着是身旁的人射死牛虻的,最后竟有个士兵甚至没有开枪。牛虻就是有这个力量,能让他的敌人也受到感染。在他身旁的人,都会感受到他灵魂的魅力。并受到他的熏陶和感染。哎,这样一个好人还是被乱枪射死了,可就连最后一刻,他都不忘和敌人斗争,最后一刻他也是胜利的。他的敌人都怕他……

  我不能想出有任何其他的结局来取代这一看似注定的悲剧。深沉的,有如宿命一般。虽是肉体的毁灭,却是灵魂的永生。我不能记起看过哪部小说有如此震惊、痛苦、惶惑而又释然!结尾我读了几遍。初读后是极其悲哀的,却似乎是哀叹命运对人的无情捉弄。真是让人难以置信,却是现实,是黑暗的现实。因而,它的悲剧是无法挽回的。虽让人扼腕,却也是最好的结局。读后把全书联系起来深思之后,我深深地被震撼,震撼于一个人的坚强。这更像是一曲伟大英雄的赞歌,一个身体被锤子击得支离破碎,而精神上却比别人坚强的人,难道不值得赞美吗?

  的确,牛虻精神是永不泯灭的。在宇宙的每个角落都会有这样的人存在。牛虻精神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的象征。

  无论在牛虻那个战乱的年代,还是如今这和平的时代,牛虻的执着,坚强,顽强的毅力和面对敌人视死如归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我们缺少的或许就是一种牛虻精神——执着、坚强、顽强的毅力和战胜自己、愈挫愈勇的斗志!或许这时的我们真的应该学一下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把牛虻精神拿来,将它溶于自己的思想中,为自己所用,”让认为90后是“垮掉的一代”的偏见不攻自破。

  《牛虻》一书也使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为死亡所缠绕的肉体和灵魂是何其痛苦,我们有什么理由为身边那一点点轻如尘埃的小事而埋怨、哀叹!没有什么事能使我们放弃对信仰的追求与生之希望,没有什么沟壑是不能逾越的!只要你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你为什么还要停滞不前呢?我的太阳到底在哪里呢?难道世俗便是真理、便是希望吗?第一个走出这一步的人固然是艰难的,但是,再困难也得朝前走,即使没有志同道合的人,甚至有人嘲讽与阻挠,也要坚定地走下去!有什么让你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呢?

  信的末尾是那首著名的小诗: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

  这首诗打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牛虻虽然已经牺牲,但我坚信,一定有千千万万像牛虻一样的人为了理想,为了解放,努力着并继续斗争着,哪里有压迫,哪里有磨难,哪里就有牛虻。我也坚信,一定有千千万万的人受到牛虻的鼓舞而成为牛虻一样的革命者。

  牛虻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海明威说,一个人可以被摧毁,但是他不能被打败。因为,精神,永生!

  有了一种精神,我们才会坚强起来,才会矢志不渝地追求我们的目标,我们才不会屈服,不会消沉。那么,无论我们活着,还是死去。我们都会像牛虻那样快乐的飞来飞去……

  懂得微笑,人才不会在困境中恐惧;懂得给予,我才知道缘份冥冥中相遇。风会停,雨会止,笑着活下去。

  牛虻读后感2

  我更愿意说他首先是一个诗人,其次才是一个战士;或者说他首先具备了诗人的气质,其次才拥有了战士的风采。———从最初的亚瑟到后来的牛虻,至始至终,都没有改变。

  用着那一身诗人的气质(当然,我们允许他是不自知的,因为这是一种天生的,自然而然的气质),所以他纯粹,勇敢,无所畏惧,热爱着向往着真正的自由和民主,并矢志为之———那个他心中最终的意大利,那个理想的王国———战斗,加入意大利青年党,将自己武装成共和国的战士。

  作为主人公,他在全书中的出场分为 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小说第一部,从他作为一个稚气未脱的青年形象出场到最后离家偷渡出走戛然而止,向我们展示了他的青年时期;后一个阶段,占据了整个小说的最后两部,小说的作者完整而成功地忽略了他在离家出走到重新浮现在公众视野之下期间的生活历程(当然,这些历程都在后边作为他的回忆插叙一一呈现给读者了),当他重新出现的时候,时间已经无情地流淌过了十三个年头,或许已经有好多人不再能记得他,除了至亲至爱他的人时不时地隐痛于心。这个时候的他,当然已经完全有别于十三年前的那个青年,已是一个经风历浪之后成长成熟起来人了,冷峻,果敢,出色,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战士了!

  当他还是亚瑟的时候,由于年轻和年轻人所特有的一腔沸腾血气,他是不知畏惧勇于为理想而斗争的,但也无法摆脱困惑,抗争,迷惘,也犯下错误。

  当他被捕之后,他是坚定和坚强的,是不知道投降和示弱的,心里回想的也只有斗争,斗争,再斗争。在惩戒室暗无天日的受难中,他始终没有屈服,虽然那里肮脏,阴潮,甚至不能不让他怒火中烧,但他无疑是不败的;然而,也由于年轻,少不更事,终于在无意之中被人利用,泄露了组织的秘密,出卖了同志,虽然他在浑浑不知所以的情况下获得了释放,但愤怒的女友琼玛却不再原谅他;更在无意中他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一向敬重的神父蒙泰尼里的伟岸形象一下子粉碎,种.种遭际也让他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一切的一切都似乎在一步一步,一丝一点地逼迫着他,使他最终心灰意冷,终于离家出走。

  他离家出走前最后的举止在我看来颇具意味:狂笑之后,他举起锤子,以近乎疯狂却极显理智地将耶稣的圣像捣为粉碎,请看“他扔下锤子。‘轻而易举!’说罢转过身去,‘我简直是一个白痴。’”从一个虔诚的每个礼拜都要去向神父忏悔的到一个亲手砸碎耶稣圣像而成为无神论者的转变,是作者的一次批判,也是亚瑟的一次成长(就事论事,我本身却是一个有神论者)!之后,他将要完全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生活和战斗,而不是寄希望于一尊虚无的圣神。

  经过了十三年的南美流亡生涯———可以说是出生入死,九死一生的生涯了,再次回到意大利,他已成为革命者牛虻,一个为意大利的自由挺身而战的真真正正的战士,也意味着他的余生注定再无安宁。

  当然,再次回来,他已是牛虻,而非亚瑟,十三年的漂泊生长,从外形上已无人能够确切地认出他,甚至他亲爱的琼玛和他曾敬重的原神父现在的主教蒙泰尼里,他也没有打算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而是以牛虻作为战士而战斗着。

  我也愿意把现在的他———都是牛虻———看做是一个疯子,而且是十足的真正的疯子,因为不如此,不能呈现他诗人的特质(请原谅我对他一再使用诗人的称呼,就算是我对诗人称谓的偏好吧),以及作为一个战士的纯粹!

  此时的他,如前所述,是冷峻,果敢,出色的,对于自己的使命,他总是不负众望,巧妙又成功地完成;当然,另外,不可否认,他又是深刻的。

  牛虻也有深深的痛苦,这些痛苦,来自于他对琼玛的爱和对蒙泰尼里的爱和恨的交织,也自于流浪生涯中所遭遇的种.种身心的折磨而留下的难以磨灭的阴影。虽然在平日,这一切都深深地隐藏在了他的嬉笑嗔骂之中,但是有意无意地,那些痛苦总是能被悄悄打开。

  看到琼玛时的那片欲诉还休的矛盾情感,内疚?也许是无助;站在蒙泰尼里面前的那种自相冲突的情怀,是恨着更是爱着;看到杂耍班子,听到那些嘈杂刺耳的声音时,勾起的对曾经受过的种.种折磨,都仍在炼狱着这个人,我们勇敢无畏的战士———疯子诗人牛虻。

  这一切都是煎熬,时时煎熬着一个饱经风霜却也是血肉的心灵。但是,他又是清醒的,理智的,甚至只有了理想,只有了所负的使命,也注定他要将自己的一切,包括爱情,亲情甚至是生命,交托给理想和使命,含笑走向刑场。

  因而结局是易知的,也是预料中理所当然的悲剧式的,英雄在完成他的使命的过程中不幸而被捕,在受尽了种.种非人的折磨酷刑的痛苦之后,终于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历程,用本应喂向敌人的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我始终不愿否认,那是他最大的胜利和荣光。

  也不要看作是一种结束罢,因为牛虻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他们(我想,牛虻所代表的已经不是他的个体的存在,而是一个群体)的理想却传承了下来,并且后来者也将在他们的胜利和荣光下不断前行。

  看完这本书,我总觉得它不仅仅是对战士的祭奠,也可以看成是一声呐喊,是一种批判。

  牛虻以自己生命的消亡所做的大音希声的呐喊,那将是真正的振聋发聩式的呐喊(必须的!),也必将有更多人的良知被唤醒,并肩加入到牛虻们的战斗中来;另外说到批判,我觉得作者从主教蒙泰尼里的话语做了最大的批判。或者说蒙泰尼里在小说的最后确乎是疯了,以至恢复了诗人的本性,才会说出让那些所谓对圣子圣父的血的救赎而感恩戴德的人们惊恐万状的话,虽然这些话还一时只能让他们恐慌,却还难以真正地震醒一些麻木的心灵。但这也就足够了!虽然他们暂时还不明白牛虻的血是因为谁而流的,但某一日,他们就会明白,和我一样愿意说:那才是真正地救赎!

  最后,让我向牛虻,这位诗人,疯子,战士,英雄致敬,因为他书写的那一首令人沸腾的巨诗!

  牛虻读后感3

  因为在当时的意大利,在外有奥地利侵略,在内有奥地利扶持的傀儡——教会。为了愚昧人民,走狗教会利用上帝的名义去愚昧人民(还有暗探统治)让他们不思反抗,反对现实的生活,从此堕落下去,好为他们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从蒙泰尼里受欢迎的程度就可以看出来,人们中毒不浅)

  而牛虻在南美的13年生涯让他彻底看清了这个腐朽的压榨人的社会。(生活在最底层是最容易看清的)外有奥地利压榨意大利,意大利内有权有势的人(包括教会)压榨老百姓。所以这就让13年在外受苦的牛虻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意识,解放意大利。(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以加里波第领导的起义军最终解放了意大利,当然,这是后话。)这让他就站在了教会的对立面,有着很深的仇恨。按他的话来说就是“青年意大利党”的党章:“为了意大利,始终矢志不渝”

  蒙泰尼里是一位好人,但是他站在了统治阶级的一边,且没有什么反抗意识,他只是想保存住自己和自己的儿子就够了,这种人只是求稳的一种人,只要安于现状,不惜看着别人受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但是牛虻是一个革命者,而且把它当作了毕生的事业(为此,他不惜放弃了爱他的女人——绮达。)面对蒙泰尼里,自己的父亲,一个是敌人,一个是革命者。一个是旧势力,一个是新势力。说句实在话,他是不想与他父亲为敌的,但是事实就是这样,无法改变。蒙泰尼里爱他的上帝,牛虻爱他的意大利。这就是故事的悲剧所在。牛虻死了,但他的死能唤起无数个牛虻。“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至于蒙泰尼里,虽然是个好人,但是站在所谓的上帝的那边,也只能像牛虻所讲的:“路边的石头也许存心极好,但是仍要一脚把它踢开。”

  一本有意义的文学作品不会明白地告诉你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如果的话那是教科书。真正一本有意义的文学作品是值得推敲的,值得思考的,有回味。这样才是好作品。我看《牛虻》看了两篇,想了很久才想出来。

  牛虻读后感4

  前前后后看了两个月的名著,冷静下来思考,感触颇深。牛虻赋予了我新的力量,一种可以热血沸腾的能量,这足以使我在以后的岁月里,挣脱一切羁绊——纵使被沮丧淹没,也可以重新寻找欢乐!

  说一说牛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圣人?天外使者?救世主?才华横溢的智者?所有人都应该学习的楷模?善于冷嘲热讽的激进写手?革命家?最具权威的统帅?魅力四射的绅士?…我想这所有的评判都是牛虻身上所具有的显著特点,虽然他外形丑陋的有点像怪物。

  牛虻处处遭人嫉妒,牛虻的文字总是引发狂热的躁动,牛虻的强硬态度,引发最痛恨他的人产生负罪感,牛虻的品质,致使枪杀他的狙击手们不忍下手,牛虻的激情抨击,引发了红衣主教对人性的深刻反思,牛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集所有战斗英雄的全部优点于一身的正义的战斗英雄--我想这是我对他的比较全面的评价!

  牛虻受到过多大的痛苦?集精神上的身体上的于一身!“我曾在龌龊的妓院里洗过碗碟,给比他们的牲口更恶毒的农场主当过马夫;我,曾在走江湖的杂耍班子里,戴着尖顶帽子,挂着铃铛,当过小丑--在斗牛场上给斗牛士干过苦活,杂活;我,曾给每个把脚踏在我的脖子上的畜生做过奴隶;我,曾饿过肚皮,让人家往我脸上吐痰,把我踩在脚底下;我,连残羹剩饭都乞求不到,因为人家的狗比我有优先权…”因为被诬陷,放弃了原本富足的生活;因为最心爱的女人误解了自己,而放弃了爱情;因为革命与自己的亲生父亲为敌,一直斗争到死;因为实在忍受不了旧疾发作的疼痛而服用鸦片缓解疼痛;因为不想丢掉饭碗,忍饥挨饿,不得不唯命是从,被比自己大两倍力气的拿着火钳的喝醉酒的赌徒,打的只剩一口气,后来侥幸活了下来,但一只手和一只脚从此残废……

  他把一生献给了革命事业,一生在与宗教势力做斗争,他到底是从哪里得来的勇气?

  他曾经无数次的差点疯掉--他害怕黑暗,害怕寂静;他曾经想到过自杀!当他坚定地认为要与宗教势力做斗争时,他开始了一生漫长的战斗,他的这个信仰支持着他的生命!

  牛虻是一种精神,一种勇气,激励人们奋发向上,走出逆境!

  牛虻是一种品格,恩怨分明,誓死不屈!

  牛虻是一种信念,生活可以折磨我,但我绝不会向困难屈服!

  牛虻在我的心中站立着,从未倒下过!

  《牛虻》

  勇气滋生了信念

  信念加固了勇气

  痛苦映射着胜利

  胜利削减着痛苦

  勇气 信念

  痛苦 胜利

  一切在循环延宕

  爱情没了影踪

  亲情被信仰无情炸裂

  活着是为了什么?

  斗争 斗争 斗争到底

  生活可以折磨我

  但我不会被生活所揉搓

  命运可以作弄我

  我丝毫不会哆嗦

  来吧,来吧

  所有的魔爪

  都伸向我吧

  纵使有千万双

  我也要全部斩断

  只要我还活着

  只要我还活着

  牛虻读后感5

  首先需要再次提醒一下自己,这个“虻”字正确的读音是mēng,而不是mang,孩子纠正过一次,刚刚打字就又拼错了,牛虻meng,牛虻meng,切记、切记!

  《牛虻》是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的一部长篇小说。因为其以意大利人民反对奥地利殖民统治的革命斗争为背景,而我对政治、革命一向不甚感冒,所以对这本书也是一直敬而远之。后来,孩子把这本书买回家来,他没怎么看,倒是我看上瘾——原来在革命大背景下,这个故事也是起伏跌宕,充满着爱恨情仇,非常引人入胜。

  牛虻小时候也是一个非常单纯、幼稚的小男孩,他虔诚地信仰着上帝,虽然家里很富裕,但是家庭状况比较复杂,父亲早亡,同父异母的哥哥嫂子歧视、排挤他,亲身母亲也染病身亡,他的童年能够给予他温暖和安慰的是神父蒙泰尼里和女同学琼玛。而这两个人也注定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

  在牛虻经历了欺骗、背叛、入狱、误解,特别是当他得知自己的亲生父亲就是神父蒙泰尼里时,他彻底崩溃了——他砸碎了家里的神像,也砸碎了心中对人世、对宗教的所有的美好的憧憬。伪装了投海自尽的假象后,他漂泊流浪到南美洲度过了13年炼狱般的艰难生活,而再次回到意大利时,他已经破茧重生,成为一个坚强、冷酷、老练的革命战士。

  牛虻的革命信仰如此坚定,以至于13年非人的折磨中,他都能够坚持下来。后来琼玛问他为什么没有想到自杀?他抬起头,诧异莫名:“我的工作怎么办?谁来替我做?”这是他的反问,也是他最铿锵的回答。一个从小养尊处优的人,沦为扫猪圈、在马戏团扮演驼子、在港口给海员打杂,哪一种都足以打垮、毁灭他,但是所有的遭遇都没有摧毁牛虻,他选择了活下去,他选择了忍辱负重,继续战斗。他像钢铁和冰块一样冷酷、绝情,又像刺猬一样拒绝别人的关心和爱护,他追寻着自己的信仰,死守着自己的秘密,孤独而执着。

  但牛虻毕竟是血肉之躯,他对亲生父亲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恨交织是最打动人心的。当起义中他举枪射击时,因为父亲的突然出现让他一时心慈手软,结果不幸被捕入狱,导致了最终的被执行枪决。

  在狱中,面对前来探望自己的蒙泰尼里牛虻主动承认了自己就是当年的亚瑟,父子间的对话,既让人感到父子情深,又看得出不同信仰的相害相伤。读后感也许是女人见识,如果换做我是蒙泰尼里,我一定会把牛虻——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放走,毕竟,蒙泰尼里是那么地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是这个老爷子也够信仰坚定的,硬是没有妥协,最后还在孩子的枪决执行书上签了字。看似是他在亲情与信仰的斗争中以信仰战胜了亲情,但最后还是受不了“自己亲手把儿子送上断头台”的精神折磨,在精神严重分裂中痛苦死去。

  而面对初恋女友琼玛的怀疑和试探、猜测,牛虻是以遗书的形式告诉她,自己真的就是那个琼玛最爱的人。其实琼玛一直在怀疑牛虻就是亚瑟,几次试探,但牛虻每每不予承认,而且每次都装作冷酷无情或者插浑打科,敷衍过去。对此我也不能深刻理解他的用心,这时的琼玛已经是孀居,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和心爱的人又是志同道合的人重新开始一段新的美好人生不是更好吗?

  与刀光剑影中演绎爱恨情仇,在革命的大背景下展现人的悲欢离合。合上《牛虻》,终于明白了,经典名著一定是又有思想深度又有可读性。


相关文章

1.《牛虻》读后感:为什么是牛虻

2.牛虻阅读心得优质范例五篇

3.关于牛虻读书心得体会例文五篇

4.关于《牛虻》读后感

5.关于《牛虻》读后感6篇

6.有关牛虻的读书感想例文五篇

    上一篇:牛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下一篇:牛虻读书心得感悟范文5篇

    367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