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一学习方法>七年级语文>

警察与赞美诗读书心得5篇

巧绵分享

  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之警察和赞美诗,情节曲折,结尾回味无穷。看了警察和赞美诗,大家的阅读感触会如何写呢?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学生警察与赞美诗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警察与赞美诗读后感1

  《警察与赞美诗》的作者是出生于美国的欧·亨利——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苏比的流浪汉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而想方设法进入监狱过冬但屡次失败,在教堂听到赞美诗后决定重新做人去找工作时却被警察逮捕,最终被法院判刑三个月的故事。

  看完了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文章的主人公——苏比所触动。小说中写道:“他可以去的地方多的是……”但是,对于性格高傲的苏比来说,他有着比别人更加要自立的想法,所以他拒绝了其他人所给他的恩惠与恩赐,认为这是别人看他可怜,给他的施舍。然而此时的他却身无分文,既没有任何工作去做从中来牟取钱财,更是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对于苏比现在的境况来说,这种所谓的“施舍”正是此时正穷困潦倒、居无定所的他应当接受的恩惠。我认为他有这种要自立的想法非常好,但是也应当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做决定。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通过犯法进入监狱从而能够勉勉强强过完这个冬季”这条途径,最终使自己“被迫”如愿以偿,在监狱内过冬。

  凡事都有两面性,接下来就要讲述苏比好的方面了。他想要自立的想法很好,但是却用的不是时候;他想要改邪归正,重新做人的想法也很好,但是为时已晚。

  即使他有许多的不足,但是至少“想要自立”和“想要在自己做错事时改邪归正,重新做人”这两点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警察与赞美诗读后感2

  美国作家欧·亨利有一个很有名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叙述了一个让人流着眼泪笑的故事。在冬天即将到来的时候,由于饥寒交迫,流浪汉苏比为解决温饱,想尽千方百计,企图进入监狱,于是,到餐厅吃霸王餐、砸商店的橱窗、调戏少妇、扰乱治安、行窃,一心想让警察抓住他。

  这个故事带给人们是一种苦涩的笑,或者说是“含泪的笑”。但可笑的东西只是浮在它的表面,沉淀在它更深处的是一种悲哀。

  无独有偶,正当全国人民欢欢喜喜迎新年之际,南昌出现了苏比的“中国版”。2月1日下午,南昌一67岁的流浪老汉当着保安的面,明目张胆地拿着扳手,非常“高调”地在大街上撬自行车锁。被保安扭住后,他还挺乐,说:“我没能力养活自己,看见人家过年有吃有喝的,我就想干脆犯点事,到牢里去还能有饭吃。”

  社会安定和谐,欣欣向荣,需要强有力的警察,但是,警察不是万能的,面对一心想进监狱的人,警察除了如他们所愿,依法送他们到想要去的地方,又能怎么样?一个社会,一旦出现宁可蹲监狱以求得温饱的现象,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除了警察,我们还需要“赞美诗”——引导人们向善的精神力量。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身皮。有尊严地活着比什么都重要。一旦人们能确立廉耻心,将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和谐社会的实现,有赖于此。

  小说《警察与赞美诗》里,对此有生动细腻的描述。苏比挖空心思,都没能让警察找上他。他吃霸王餐,饭店侍应生只是把他暴打而不交给警察;他当着警察的面调戏妇女,可被调戏的对象是正在招揽嫖客的妓女。正当他智穷力竭之时,他听到了从教堂里传出的赞美诗:“灵魂猛然间出现了奇妙的变化。他立刻惊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经坠入了深渊,堕落的岁月,可耻的欲念,悲观失望,才穷智竭,动机卑鄙——这一切构成了他的全部生活。顷刻间,这种新的思想境界令他激动万分。一股迅急而强烈的冲动鼓舞着他去迎战坎坷的人生。他要把自己拖出泥淖,他要征服那一度驾驭自己的恶魔……”

  引人向善的道德力量如此巨大,可以感化凶顽,能不着力倡导吗?

  当然,我们所说的道德力量不是宗教,而是“八荣八耻”这一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标杆。道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社会属性,是立身之本,是精神支柱,是维系社会有效运行不可或缺的调节器。我们必须用鲜明正确的道德导向,唤醒公众的良知,净化人们的心灵,营造健康向上的风尚,减少和化解矛盾冲突,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无形而有力的调控机制;以荣辱分明的道德规范,启迪人们内省提高,升华思想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创造必要条件。

  不过,像南昌的那个流浪老汉,已67岁高龄,应该安享晚年。对这样的平时靠拾垃圾为生,没能力养活自己老者,就不是光凭道德力量能够拯救了,需要完善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他们衣、食、住、行的需要,为他们提供继续生存下去的物质保障。

  拒绝《警察与赞美诗》的中国版,严防苏比在中国开子发孙,繁衍后代,警察、“赞美诗”、社会保障体系缺一不可!

  警察与赞美诗读后感3

  为了能够不愁吃穿三个月,流浪汉苏比多次以身试法,终日盼望着能被警察相中。然后进入那日思夜想的冬季寓所—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为此,他去砸商的橱窗,去餐馆吃白食,他“扰乱治安”,在闹市中大吵大闹……而这一切,“宅心仁厚”的警察们都视而不见,大家都认为苏比是一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正当苏比为自己的被捕计划屡试屡败而苦恼不已时,教堂里传出的赞美诗和管风琴的乐音使他突然良心发现,那又没的音乐声燃起了他的雄心斗志。他为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感到可笑,他决定让自己重新开始,好好生活。而此时此刻,我们作为读者是多么为苏比感到高兴和庆幸啊!幸亏他前几次没落入法网,多谢那些糊涂警察手下留情,否则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悔过自新了的苏比了。

  这似乎已经是一个令人满意的完美结局了,然而故事并没有在此结束,紧接着,出人意料的情节映入眼帘,就在苏比为自己的今后勾画美好的蓝图时,那帮“糊涂”警察终于找上了苏比的麻烦。此时,作为读者的我感到惋惜极了,不禁诅咒起这可恶的警察来的太不是时候,他们剥夺了苏比新生的机会。

  其实,仔细想来,苏比的被捕,虽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尽在情理之中。他多次犯罪却消遥法外,而刚刚想改恶从善时却被不公正地逮捕,这不正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黑自颠例,是非不分的本质吗?可怜的苏比只不过是为了能在严冬找个御寒的栖身之所才被迫犯罪的。正是这善恶颠倒的社会造成了苏比这畸形的心态。

  与此同时,作者也在向我们陈述一个道理:机遇不等人。上天是仁慈的,会时不时的给你带来些机遇,带来些光明,可是这时你若不好好珍惜,那么上天又会展示他吝啬的一面。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做一个能够发现机遇又把握机遇的天才。在生活中,我也曾经错失过很多机遇,后悔过也懊恼过,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在错失给予之后,我学会了争取和珍惜。

  警察与赞美诗读后感4

  《警察和赞美诗》讲的是流浪汉苏比为了度过冬天,而想方设法进入监狱过冬。但他始终未能如愿,总是发生各种情况使他进不了监狱,当他在教堂听到有人在唱赞美诗时,他突然想要出新做人,当他正准备去找工作的时候,警察逮捕了他,法官判他到监狱服刑三个月。

  小说中写道:他可以去的地方多的是……可是对苏比这种性格高傲的人来说,慈善的恩赐是行不通的。他没有工作,更没有生活经济来源,而又不要别人的恩赐,我想一个人有他这样的想法很好,很自立的想法,但也要分什么时候,在没有自立能力的时候这种想法还是算了吧,就像一个刚破壳而出的小鸟,走道还不利索,就要展翅飞翔,那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假令风歇时下来,必然摔个大屁敦。”所以苏比这种人就是典型的“眼高手低”。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苏比”。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一个将近七旬的老太太,无儿无女,每月只靠低保金度日,自称两月没吃肉了,竟拿着刀在火车站持刀公然抢劫。进监狱后,老太太面对记者的镜头很开心,说自己最近长了10斤称。这还不是个别案例,据说还有一位40多岁的人故意犯罪,就为免费治疗他的腿伤。监狱何时成为收留所?这也说明,现今的社会体系中,老百姓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但实际上,穷人还是有的。当然,这并不是党和政府的错误,哪个国家没有几个穷人,那美国还有贫民窟呢。但我想,政府应给对这类“苏比”提供些帮助,比如多建些收容所,或帮他们找些工作。

  转回正题,《警察和赞美诗》也讲了一个道理:机遇是不等人的,也许,当你错过后,他还跟着你,但当你回头后,它便离开了。

  不可否认,机遇是不等人的,它不是被动的,不会等着你去分析这,分析那,考虑这,考虑那等一系列琐碎的事件后,再决定去做。或许它本身就是个稍纵即逝的“精灵”,它考验的是我们的勇气与胆量,智慧与灵魂。但也不是说,所有的事都不应该经过深思熟虑,周密安妥的进行,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与远古时代又有何分别? 当然机遇也是需要珍惜的,需要好好利用的,碰到机遇已经是很“困难”的,要充分地彻底地去利用,却是“难上加难”。怎样去更好地“完善”它,是个重点。

  那位pol.ice,不是已经给了索比多次机会吗?而索比并没有为此去认识到什么,只是一味地无休止地不停地为着他心中所谓的“目标”继续扮演着生命的“小丑”,乐此不疲。而幸运的他,总在“舞台”上有写“失足”,但终究被当作“笑料”,一笑置之。

  一场“戏剧”的结束,意味着另一场“戏剧”的开演。对pol.ice而言,只是去例行公事;对读者而言,只是将近结尾;对生活而言,只是个小插曲;对编剧而言,是个不错的情节;对观众而言,只是对得起一张票;对索比而言,是对生命的新想法地靠近,是为他先前的“无知”付出的代价,是为他不懂的珍惜从他手中逃脱,也许可以扭转他命运的“机遇”而对其藐视所得到的教训的最终结果。

  警察与赞美诗读后感5

  当人们真正想要努力去做了,上帝偏偏又开始吝啬了,反悔了,赖皮了。

  不可否认,机遇是不等人的,它不是被动的,不会等着你去分析这,分析那,考虑这,考虑那等一系列琐碎的事件后,再决定去做。或许它本身就是个稍纵即逝的“精灵”,它考验的是我们的勇气与胆量,智慧与灵魂。但也不是说,所有的事都不应该经过深思熟虑,周密安妥的进行,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与远古时代又有何分别?

  当然机遇也是需要珍惜的,需要好好利用的,碰到机遇已经是很“困难”的,要充分地彻底地去利用,却是“难上加难”。怎样去更好地“完善”它,是个重点。

  那位警察,不是已经给了索比多次机会吗?而索比并没有为此去认识到什么,只是一味地无休止地不停地为着他心中所谓的“目标”继续扮演着生命的“小丑”,乐此不疲。而幸运的他,总在“舞台”上有写“失足”,但终究被当作“笑料”,一笑置之。

  一场“戏剧”的结束,意味着另一场“戏剧”的开演。对警察而言,只是去例行公事;对读者而言,只是将近结尾;对生活而言,只是个小插曲;对编剧而言,是个不错的情节;对观众而言,只是对得起一张票;对索比而言,是对生命的新想法地靠近,是为他先前的“无知”付出的代价,是为他不懂的珍惜从他手中逃脱,也许可以扭转他命运的“机遇”而对其藐视所得到的教训的最终结果。

  如果他会怪任何人,那么证明他的确活该;如果他只怪自己,那么他就能大声地对自己说:“三个月,也不算太久,我会珍惜并且把握住每一天的光阴。幸福,其实并没走远,只是我忽略了。等着吧……”

  幸福,其实并没走远。没错,主宰幸福的有很多,机遇是其中的一个。不要等到上帝不耐烦了,毕竟他也有喜怒哀乐,给你个下马威,到那时,就好象太没“人情味”了。受苦的可是自己。

  珍惜周遭的人或物,它们每天都在改变,只是我们太忙,没看见。机遇,就好比是遇到的机会,是件好事。好好把握,将它的好处发挥至极,则是一件“美”事。一个人的生命中会有形形色色的状况,每一个状况所具有的意义却是截然不同,大相径庭。选择不同的状况,就会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不同的变化……所以,我们要将机遇“透明化”,完全看清,这样,才不会误入歧途啦。

  倘若相反,结局就会如同索比:惊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经坠入了深渊,堕落的岁月,可耻的欲念,悲观失望,才穷智竭,动机卑鄙。

  机遇遇到却不把握,是蠢材;不遇机遇却懂得把握,是人才;既遇机遇又懂得把握,是天才。

相关文章:

1.《警察与赞美诗》读后感范文5篇

2.麦琪的礼物读书笔记5篇

3.麦琪的礼物读书笔记300字范文

4.学生警察与赞美诗读后感

5.民情日记读后感

6.世界一百个名人故事读后感

    354079